文|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 盧寵茂
香港醫療體系素以高效優質著稱,其中公營醫療系統不僅是醫療體系的基石,更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安全網,其穩健與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隨著人口老化、服務需求增加及醫療成本持續上漲,香港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確保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全面深化醫療改革,以支持建設“健康香港”。

將三醫協同理念納入香港醫療改革框架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通過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發展,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國家《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及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堅持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作為深化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強調要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
特區政府將三醫協同理念納入香港醫療改革框架,與國家醫改方向同頻共振。醫療方面,我們著力推進基層醫療發展,實行“慢病共治計劃”,並改革醫院管理局的管治,以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率。醫藥方面,我們提出要邁向“第一層審批”的願景,改革藥械審批註冊機制,推出了“1+”藥物審批機制,以及優化公營醫療藥械引入和採購流程。醫保方面,雖然香港沒有一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但特區政府目前以97.6%的比例高度資助公營醫療服務,實際上為市民提供了全民醫療覆蓋安全網,確保市民不會因為經濟困難而無法得到適當的醫療服務。
然而,誠如前述,我們的醫療系統面臨嚴峻挑戰︰人口老化令需求不斷上升;各種先進藥械和治療方法,令醫療成本不斷上漲;與此同時,公營與私營醫療系統亦出現嚴重失衡。唯有全面深化醫療改革,方能維持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五年內達至目標
今年3月公布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正是全面深化醫療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務求確保有限醫療資源可精準投放幫助最有需要的病人。收費改革遵循五大原則︰一是政府對市民的健康“承擔不變”、不減,改革所有的額外收入會全數投放在公營醫療服務;二是按“能者共付”、“輕症共付”原則,擴展共付機制和比率;三是“有加有減”,“加”強對“貧、急、重、危疾”病人保障,“減”少浪費;四是維持“高度資助”,目標是維持九成整體公營資助率;五是循序漸進,在五年之內達至目標。
收費改革旨在引導市民善用醫療資源,減少浪費和濫用,同時加大市民的醫療保障,加固醫療全民安全網及加強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為市民織密織大醫保安全網
如何令安全網更大、更穩、更厚、更密,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保障?我們本著“扶貧困、救急症、保重病、助危疾”的理念而行︰“扶貧困”指現有60萬弱勢社群繼續獲醫療費用全額減免,並增加支援讓更多低收入人士可受惠於醫療費用減免。“救急症”意在讓急症室回歸急救本質,縮短輪候時間,善用資源提升治療結果和存活率。“保重病”是新設全年住院及門診收費上限,預計可為約7萬名重症病人提供更好保障。“助危疾”即加強藥械資助,令包括中等收入家庭在內的危疾病人使用自費項目治療時得到更適切的資助,避免“大病致貧”。

我和醫務衞生局、醫院管理局同事密鑼緊鼓地就收費改革方案廣泛接觸和約見各界持份者,包括立法會議員及政治團體、專業團體、醫護人員、病人組織和代表,以及公立醫院服務相關諮詢組織等,解說收費改革內容並認真聽取意見。令人欣慰的是,社會普遍認同改革的必要性,認為目前完全依賴政府稅收的高資助公營醫療服務模式,長遠難以應對香港人口變化及醫療發展帶來的需求增長。同時,社會各界也普遍支持通過提升市民共付比例,引導市民改變使用醫療服務的習慣,從而實現醫療資源精準配置並減少浪費的改革方向。
另一方面,為緩解公營醫療系統日趨沉重的壓力,引導具備負擔能力的市民更安心選用私營醫療服務,亦是確保香港醫療體系行穩致遠的關鍵。為此,特區政府在改革公營醫療服務收費的同時,亦致力提高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讓市民求醫前掌握充分資訊。我們還將繼續推廣自願醫保計劃,提供受特定規範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使病人更具保障。
醫療改革知易行難,除了政府主導外,亦需凝聚社會共識、滙聚各界力量。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香港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必須與醫療、醫藥和醫保三大系統協同推進,形成“三醫聯動”的整體效應。通過系統性的改革措施,我們可以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有效解決當前資源錯配、服務浪費、求過於供等公營醫療系統結構性難題,切實築牢全民醫療安全網。特區政府會繼續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在“三醫聯動”框架下確保香港的衞生和醫療體系維持高質量發展,為“健康香港”建設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