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香港“成蝶高飛”的新期待-紫荊網

屠海鳴:香港“成蝶高飛”的新期待

日期:2025-07-0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今天,香港回歸祖國28年了!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第六屆特區政府就任也滿三年。

近日,李家超在社交專頁分享上任三年的施政理念、成果和思考的短片。短片分下兩部分,分別題為《破繭成蝶展翅飛翔》、《成蝶高飛再創高峰》,巧妙地將“繭”形容香港所面對的困難挑戰,以“蝶”形容香港向新而生的巨大變化。在片中,李家超和特首辦特別助理黃芷淵走進濕地公園的蝴蝶園娓娓而談。

李家超強調,“破繭成蝶”的重點,在於主動“破繭”破局、改革求變,更在於“成蝶”之後高飛。香港要做好“內聯外通”,在世界舞台上找准定位,把握好國家機遇和世界機遇,開拓新商機和新市場。

以“破繭成蝶”比喻香港過去三年的變化,可以看出,李家超對過往“坐困愁城”的尷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更對破繭、破局、破難的艱辛體會洞若觀火、鞭辟入裡。

“破繭”不易,“高飛”更難。三年前,人們對香港“破局”翹首企盼、充滿期待;今天,人們更期待李家超及特區政府帶領香港展翅高飛、翱翔藍天。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新高度呢?在筆者看來,須建好起飛的“高地”、練出強勁的翅膀、把握好“風向”“風速”,才能事半功倍、鵬程萬里。為此,應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讓北都區成為起飛的“高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香港欲展翅高飛,需要登高望遠、騰空而起。

北部都會區正是香港起飛的“高地”,因為,北都區擁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利好條件。

從“天時”看,北都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支點,而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北都區開發建設,必然會加大支持力度。

從“地利”看,北都區與深圳的南山區、福田區、羅湖區、鹽田區接壤,可以實現功能互補、產業對接,未來形成大灣區最具活力的區域。

從“人和”看,中央企業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很高。比如,筆者擔任外部獨立董事的大型央企、中國建築行業的領頭羊“中國中鐵”,正在做進入北都區投資、建設、開發的預備方案,摩拳擦掌、大展鴻圖。廣東省及深圳市希望北都區發展提速,盡快把“深港合作”的文章做大,極力支持“硬聯通”和“軟聯通”。香港各界参与北都區發展的主动性增加。比如,香港多所大學對於進入北都區辦校、建立研究機構、成立人才中心,雄心勃勃,如日中天。

李家超提到,未來5年,北都區會有大約6萬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當中包括約10個新公共屋邨;新田科技城首批用地會推出市場;實施“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大樓預計今年年底建成;北區醫院擴建計劃的主要工程已於去年展開。這表明,北都區開發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李家超描繪的“5年願景”正是市民所期盼的。要讓這些願景變為現實,筆者認為,還應聚焦兩個關鍵:

其一,破解“建設周期長”的難題。北都區建設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但部分基建需至2034年才能完工,基建進展緩慢,則城市形態難以呈現,影響招商引資的效果。因此,應盡快制定“灣區標準”,改革政府審批流程,重塑規則規制,在保障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清除阻滯建設的一個個“攔路虎”,以“基建提速”帶動“產業落地”。

其二,打造吸引人才的“強磁場”。北都區開發需要一大批“拓荒牛”,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服務還不齊全的情況下,“拓荒牛”既要有能力、有幹勁,還要能吃苦、不畏難。特區政府應想方設法、出台激勵措施,引導更多人才向北都區聚集。

讓創科成為有力的“翅膀”

“欲凌雲霄,必強其翼”。香港欲展翅高飛,需要強勁有力的翅膀。

香港是久負盛名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三中心”是一隻翅膀,這只翅膀一直很有力。香港還需要一隻有力的翅膀,那就是“創新科技”。

放眼當今世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超乎預期。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大環境下,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等領域“風景這邊獨好”,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在生產和生活場景中的應用,將徹底改造傳統產業的形態,改寫產業競爭的底層邏輯。創新科技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能。

香港的創新科技起步較晚,但香港擁有雄厚的研發優勢。最近三年,香港創新科技已從“0到1”實現突破,進入快速發展期。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特區政府預留10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推動AI上游研發與下游應用;新田科技城預計提供210公頃創科用地,強化“研發—中試—量產”鏈條,建設大灣區科創樞紐。

在大灣區協同上,“香港研發+深圳製造”的模式已見雛形,如思謀科技香港團隊與深圳產線協同,大幅縮短研發周期;河套合作區將探索跨境數據流通,促進深港科研資源共享。

在布局新興產業上,香港的EVTOL、物流無人機預計2026年前後商用,低空經濟破題開局。

儘管香港創科發展勢頭不錯,但對比中央的要求和北滬廣深等內地城市,還要看到不足,盡快補上短板。

其一,突破產業化的瓶頸。推進創科發展,香港的優勢是研發,短板是製造,香港製造業僅佔GDP 1%,遠遠落後內地多市。“研發”和“製造”之間,還需要“中試”環節,中試能力不足,則制約科研成果轉化。香港需加強中試平台建設,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

其二,優化人才結構。與內地許多城市相比,香港的科研人才富集,但香港的應用型人才緊缺,這是制約“中試”和“製造”的重要因素。香港需要培育和引進大批應用型工程師,政府可以透過出台住房補貼等政策,降低企業用人成本,鼓勵企業引進應用型人才。

讓機遇成為飛翔的“好風”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香港欲展翅高飛,須借助“好風”的托舉之力。

李家超表示,要做好“內聯外通”,即是把握好國家機遇和國際機遇,為市民建設更美好的香港,開拓新商機和新市場。

依筆者之見,國家機遇和國際機遇正是香港展翅高飛的“好風”!香港須把握好這兩大機遇。

其一,把握國家機遇,在“內聯”上精耕細作。時下,中國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5G等領域處於“世界第一方陣”,假以時日,“中國製造”將完成升級轉型,中國將從產業鏈低端邁向產業鏈中高端。這一變化過程蘊藏著無限機遇,香港應主動融入其中,把“香港優勢”與“國家產業轉型”結合起來,推進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走實走深,特別是與大灣區城市的合作走實走深。

其二,把握國際機遇,在“外通”上持續用力。李家超認為,香港必須在世界舞台上找准定位、發揮優勢。這很有道理。香港向世界推介“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時,應進一步突出兩個功能:香港是外資進入中國內地的“大通道”,香港是國際資本的“安全港”。定位準確,就能引人注目,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還應看到,香港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麗,這為強化“內聯外通”創造了優越條件。比如,去年,香港再次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今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再升兩位至第三;3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香港穩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一;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港大更是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升至第11位,全國第一,亞洲第二......這一切,令國內、國外企業對香港的特殊作用、獨特地位更加看重。隨著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香港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強化“內聯外通”,香港大有可為。

不久前,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來港出席《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論壇,他在論壇致辭中指出,希望香港維護好行政主導體制,提升特別行政區治理水平,以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港澳辦昨天傍晚發表“港澳平”署名文章:《堅定篤行團結奮進——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文章稱:我們相信,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偉大祖國作堅強後盾,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一定會堅定篤行、團結奮進,不斷開創香港更加璀璨輝煌的明天!

三年來,李家超及特區政府的交出的答卷已是及第成名、月中折桂;未來,更需要發揮“行政主導”的優勢,心無旁騖、搏擊長空,帶領香港實現更好發展。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原文刊發於《信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賈奇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