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香港對內地投資“量增質升”-紫荊網

【紫荊專稿】香港對內地投資“量增質升”

日期:2025-07-0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京   曹晉麗 高雅

自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憑藉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制度和專業服務、發達的國際商業網絡,成為內地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隨著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在國家政策紅利、巨大市場機遇、全球經貿格局重構等多重影響下,香港角色定位由“超級聯繫人”向“超級增值人”躍升,對內地投資“量增質升”,呈現能級提升、區域拓展、領域多元、深度融合等高質量發展新特點。未來,因應百年變局新挑戰,香港可更加積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著力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內聯外通獨特優勢,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不斷增強發展新動能。

香港對內地投資三大新特點

經濟貢獻度提升。一直以來,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橋樑和窗口,香港對內地的投資不僅是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也是香港自身繁榮的支撐。

從經濟貢獻來看,香港投資成為內地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7-2024年,內地實際利用港資金額由206.3億美元增至738億美元,在外資總額中佔比由45.6%升至63.5%;其中,2022年實際利用港資金額最高達1,372.4億美元,是1997年的6.7倍,佔當年外資總額比重為72.6%。

與此同時,巨額投資回報有力支撐香港經濟繁榮穩定。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1998-2023年,香港對內地投資流量由516億港元增至4,029億港元,累計達7.2萬億港元,年均增速8.6%;截至2023年底,投資頭寸達7.9萬億港元。從投資回報看,同期香港對內地直接投資收益流入由238億港元增至6,840億港元,年均增速14.4%,累計收益流入8.4萬億港元,佔全部收益流入的49.2%。

投資區域向中西部拓展。總體而言,東部沿海仍是香港投資重點區域,但隨著國家全方位開放格局構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協調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香港在內地投資布局逐漸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與內地市場連結更緊密。

廣東作為香港進入內地的首站,雖然投資佔比有所下降,但仍是重要區域。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對廣東投資頭寸由1998年的3,533億港元增至2萬億港元,佔內地投資頭寸總額比重由66.1%降至25.6%。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後續多次修訂升級,為香港拓展內地市場提供制度保障。2019年、2024年《CEPA服務貿易協議》兩次修訂,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降低香港專業服務投資門檻,未來將帶動香港投資增長。

螢幕截圖 2025-07-01 下午8.52
香港積極參與內地開放通道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一帶一路”合作典範,已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63個港口,運輸貨物品類達1,250餘種。圖為5月18日,海輪在欽州港碼頭排隊裝卸貨物(圖:新華社)

此外,香港積極參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隨著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等上升為國家戰略,香港對相關省區市投資佔比大幅增加,並推動建立川港、鄂港、渝港、浙港等合作會議機制。根據內地統計,香港也是中西部地區最主要外資來源,2023年安徽實際利用港資15億美元,陝西6.8億美元,重慶約8億美元;2024年四川實際到資26.1億美元,按港資佔比60%計算約15.7億美元。

香港亦積極參與內地開放通道建設。例如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一帶一路”合作典範,已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63個港口,運輸貨物品類達1,250餘種。重慶作為運營中心戰略價值突出,2023年渝港合作會議機制建立,明確11個重點合作領域。截至2024年,香港在重慶投資項目超3,700個,合同金額超700億美元,涉及房地產、金融等行業,另有15家重慶企業在港上市。

投資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內地發展模式和增長動力加快轉變,高質量發展引領示範區、新質生產力成為香港投資重點。

香港繼續加大重點區域投資。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以來,實際利用港資規模翻番,2013-2023年累計投資達1,386.9億美元,年均增速7.6%。2018年《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出台後,香港對山東投資大幅增加,2018-2023年累計投資804億美元,年均134億美元,是2009-2017年年均68.6億美元的近2倍。

創新、綠色、數字成為投資熱點。2023年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重點布局硬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綠色科技三大賽道,2025年3月戰略投資上海賽昉科技,推動其在港設立研發中心。港華能源作為香港中華煤氣旗下品牌,已在內地24個省區市布局超2,000個智慧能源項目,落實128個零碳智慧工業園區項目。玉湖集團(香港)2020年制定玉湖冷鏈中國區戰略,將在12個省區市建設國際高標準數智化冷鏈園區產業集群,南京、長沙、成都總投資分別為50億元、34億元、40億元人民幣。

中國經濟“穩定器”

為香港提供堅實支撐

當前,百年变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加劇,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作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中國對全球增長年均貢獻率約30%,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連續多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進口第二大國地位,是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香港最堅實的依靠。

全球經濟面臨極大衰退風險。從經濟增長看,世界銀行6月報告顯示,受貿易壁壘和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影響,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1月的2.7%下調至2.3%。2025年5月全球製造業PMI為49.2%,連續3個月低於50%。從國際貿易看,WTO預計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將下跌0.2%,服務貿易增長4%,低於此前預期。從國際投資看,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FDI增長4%達1.5萬億美元,但剔除波動後實際下跌11%,2025年第一季度投資活動創歷史新低。

儘管受中美博弈加劇影響,中國經濟相對平穩且韌性強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5.0%,貨物進出口總額17.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5%,新設外資企業數增長10.4%。製造業外資高速增長,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化學藥品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製造業分別增長74.9%、59.2%、20%,日本、英國、韓國、德國投資增速顯著,顯示全球對華投資信心不減。

中國作為亞洲經濟重心的引擎地位鞏固。2025年1-5月,內地與RCEP成員國進出口額76.4億美元、佔比30.6%,與東盟進出口額42億美元、佔比16.8%。從雙向投資看,2005-2024年中國對東盟投資額年均增速31.4%,同期東盟對華投資年均增速7.2%,2025年1-5月東盟地區對華投資增長20.5%。IMF預測2025年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4.5%,高於全球水平。

香港強化“內聯外通”

應關注國家五大領域

當前,香港由治及興進入關鍵期。新一屆特區政府全力拼經濟、謀發展,2024年經濟增速由負增長3.5%轉為2.5%正增長,總體經濟復蘇向好。但隨著中美博弈加劇,美國對華貿易制裁升級、投資審查政治化,香港受制裁範圍、頻次、力度持續加大,全球外需減少下,經濟增長面臨嚴峻考驗。

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也是香港強化“內聯外通”、發揮獨特優勢、服務國家所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塑造增長新動能的現實途徑。未來,香港可重點關注以下領域:

圍繞制度型開放布局重點區域。國家主動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有利於提升香港投資內地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降低制度成本,亦有助香港發揮金融和專業服務優勢。未來國家將率先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7個領域推動規則銜接。同時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目前上海80條試點基本落地,未來上海、北京、海南,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將先行先試。

增加民生服務領域投資促消費。全方位擴大消費,尤其是服務型消費,培育數字、綠色、健康消費是重點。國家已全面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允許在9個試點地區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先後設立20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地區。香港海吉亞醫療集團投資擴建西安長安醫院,未來可持續關注北京、上海、海南、重慶等重要節點城市。

加大投資培育新質生產力。強化京港、滬港、深港合作會議機制,推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智能駕駛、低空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合作。以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搶抓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試點、深港“A+H”雙重上市政策機遇,聚焦北部都會區、深港河套創科園建設。以《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行動方案》為契機,加大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戰略投資。

參與綜合物流樞紐建設融入全方位開放格局。2024年國家出台《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2025年2月印發《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共有152個承載城市,布局229個國家物流樞紐。未來香港可發揮專業優勢,在冷鏈物流、港口樞紐、跨境通道、智能倉儲等領域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拓展“新藍海”。加大對“一帶一路”核心承載區、沿線通道樞紐、重要節點城市的投資,在海外資產管理、項目融資保險、專業服務、爭議解決等方面加強與內地合作,並拓展創新、綠色低碳、標準建設、健康、數字、供應鏈等新領域投資合作。

(作者來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7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賈奇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