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兩岸景色亦在國際上享譽盛名,承載著香港的城市記憶,也是閃亮的城市名片。“東維港灣區”有望成為香港下一個世界級灣區,通過全面規劃以釋放海港及周邊土地的發展潛力,將進一步提升維港的魅力以至香港在國際上的吸引力。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了解這一宏偉藍圖,香港市區重建局與海濱事務委員會接受本刊記者採訪,將“東維港灣區”的總體規劃與發展願景娓娓道來,邀請全港市民共同見證這片土地的蛻變。
“東維港灣區”促維港兩岸均衡發展
“東維港灣區”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從市區更新的角度出發,透過宏觀整全、以“海—岸—陸”三合一的新規劃概念,構思一個集合善用內陸土地、海濱空間和海灣水體的世界級優質灣區的規劃願景。整個“東維港灣區”面積達798公頃,其中水體面積約348公頃,呈三角型,內陸面積則約450公頃,包括由市建局8個重建項目組成的“小區重建新社區”。“東維港灣區”將與市建局觀塘市中心第四及第五發展區項目擬建的地標式建築及對岸的港島東中心,構成維多利亞港的“東面門廊”,與現時西面由國際金融中心和環球貿易廣場組成的“西面門廊”交相輝映,為維港東西岸創造新地標,並與海港的天然資源配合,進一步發揮這個世界級海港的獨特魅力和國際地位。

過去20年,維港兩岸發展取得豐碩成果。政府與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會)、私人機構及非牟利機構共同協作,積極推動維港兩岸的海濱發展。委員會主席何文堯表示,隨著近年來新的海濱空間陸續開放,委員會亦積極探索以不同方式為海濱注入活力,海濱場地成為了舉辦盛事和各類型活動的熱門之選,促成了“樂聚維港嘉年華”、“香港夜繽紛”、“橡皮鴨二重暢”、維港水幕表演等廣受歡迎活動;委員會亦支持發展局透過短期租約將中環摩天輪、中環與灣仔的海濱活動空間等用地租予私營機構,以善用市場的創意。多年來,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已成功舉辦“香港美酒佳餚巡禮”、“Clockenflap音樂及藝術節”等品牌活動。今年中環摩天輪亦引入首次在港舉辦的“香港巴西狂歡節”。未來,委員會將深化與不同團體的合作,務求令海濱更多元、有活力、有特色。
隨著港島海濱近年逐漸駁通,海濱下一步的發展將集中在九龍。在政府、市建局和私人發展商多年的努力下,紅磡以東的土瓜灣以至啟德前跑道區沿海一帶有不少海濱用地已經駁通。隨著啟德體育園的啟用,以及剛修訂的《保護海港條例》(第531章)所帶來的契機,相信這一帶海濱甚具發展潛力。“東維港灣區”將透過內陸地區硬件和軟件的更新和活化,整合市區更新的工作,增強內陸、海濱、水體之間的聯繫,發展成優質的海濱和海灣。
土瓜灣重建:
“小區重建新社區”創新模式
土瓜灣對出的水體面積相比維港沿岸其他地區的“海灣”為大,若配合宏觀而整全的規劃,充分發揮和融合維港水體、灣岸海濱及內陸建設的發展優勢,將有潛力打造出全港首個集休閒娛樂、旅遊、商業和住宅於一體的“東維港灣區”。市建局在土瓜灣區內有多個重建項目,包括首個採用“小區發展”模式的“小區重建新社區”、以“規劃主導、地區為本”開展的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等。除了市建局的市區更新工作外,舊啟德機場發展亦陸續完成,包括在今年3月啟用的啟德體育園,以及多個私人發展的住宅及商業項目,為土瓜灣帶來嶄新面貌和活力。現時,區內仍有不少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例如臨時停車場、文化藝術(例如牛棚)及老舊社區設施等用地,可以透過重新規劃,提升土地發展潛力。
過去10年,市建局在土瓜灣和“龍城”區開展多個市區更新項目,透過市區更新改善舊區已建設環境和道路網絡,例如興建行人天橋、將車路改劃為行人步道、開闢全新行車路等,加強土瓜灣內陸地區與海濱空間的連接和暢達性,將人流和活力由內陸帶到海灣。同時,亦以區內的重建項目為中心,將內陸、區內綠化帶及公眾休憩空間更好地連接。
其中,“小區重建新社區”是內陸連接海濱主要網絡連繫的一個策略性項目。它位處整個土瓜灣道路網的中心,擔當樞紐的角色;西至高山劇場及何文田上配水庫遊樂場的綠化帶,北至港鐵土瓜灣站、“龍城”區和啟德發展區,東至海心公園及土瓜灣海濱長廊,南至紅磡和黃埔。“小區重建新社區”整合了市建局8個毗鄰但由7個不同發展商負責興建的市區更新項目,透過系統性的規劃,重整土地用途,提升行人和道路網絡,加強小區內外的連接和暢達性,並首次引入“總體設計要求”,各項目的發展商需按照“總體設計要求”所定的標準,從連接性及暢達度、宜居度、社區活力,以及“智慧”樓宇和設施管理等四方面興建項目,締造一個暢達易行、有獨特個性、宜居和充滿活力的新社區。
至於政府於6月初公布、撥予市建局發展的紅磡庇利街土地,市建局將善用該幅現時為臨時停車場的用地,進一步加強土瓜灣舊區內陸、“小區重建新社區”、海心公園以及對開海濱空間的連接,透過市區更新工作的效益,營造暢達並具活力的濱海區。市建局初步構思,利用這幅用地靠近庇利街的一方,興建公眾休憩空間並與海心公園範圍連接,以庇利街為骨幹,構建一條“橫向”的綠化行人連接路,方便市民由土瓜灣內陸西面,經過“小區重建新社區”、庇利街用地和海心公園,直達海濱空間。庇利街這幅用地與海心公園連接的空間亦有利海濱走廊的“縱向”發展,發揮更大規劃裨益,提供多元活動、促進人流並將活力由庇利街用地、海心公園、土瓜灣海濱長廊,一直向北面延伸至明倫街項目及馬頭角道項目擬建的廣場空間和海濱長廊,為締造延綿而優質的東九龍海濱長廊創造有利條件。市建局委聘的顧問正就“土瓜灣海濱研究”的初步建議作深入研究及優化,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向市建局提交初期研究報告,以及可行性研究建議。
多方協作共建東維港世界級灣區

為讓構建“東維港灣區”的概念能進一步落實,市建局在今年3月展開“土瓜灣海濱研究”,將土瓜灣內陸、海濱空間以及對開水體,一併作規劃研究,這亦是首次將水體納入規劃研究。研究涵蓋土瓜灣海濱長廊和沿岸一帶,以及毗連對開的水體;內陸面積上至北面的九龍城“龍城”區,東至啟德發展區,西至何文田山及高山劇場綠化帶。市建局從“海—岸—陸”的規劃概念入手並參考海外經驗,作三個方向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善用現有水體和海濱空間、創造空間建設多元化的濱水區,以及加強內陸與海濱空間的連接。除了進行研究,市建局從市區更新的工作切入,透過在區內開展的項目,參與推動“東維港灣區”的願景。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何文堯亦表示,“東維港灣區”的倡議與委員會的願景和工作相當契合,委員會樂見不同持份者群策群力,為維港兩岸海濱的長足發展出謀獻策。相信委員會與發展局多年來優化海濱的經驗,能為海濱規劃研究提供實際參考。近年來,委員會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駁通維港兩岸海濱長廊,儘早開放海濱用地給公衆享用。目前委員會已駁通超過30公里海濱長廊,並定下在2028年或之前延長海濱長廊的總長度至34公里的目標。以今年為例,除了貫通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東岸板道將全面打通,還有多個海濱場地陸續開放,包括: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海心公園擴建部分(第二期)及紅磡都市公園(第二期)。委員會在海濱項目進行諮詢時,亦就優化步行環境,以及提升內陸與海濱的連接性提供意見。發展局近日亦就優化九龍東商貿區與附近毗鄰腹地住宅區的行人連接提出建議,另外會在短期內展開“東九龍海濱長廊研究”,將善用剛修訂的《保護海港條例》帶來的契機,探討進一步貫通紅磡及土瓜灣等一帶仍未打通的海濱段落。何文堯相信在各持份者的共同努力下,步行環境和連接性能將進一步提升。
“東維港灣區”範圍之大,影響之遠,除了牽涉市建局的市區更新工作,也牽涉不同政府部門及持份者。要實現“東維港灣區”願景,不能單靠一個政府部門、一個機構或一個團體,需要整體社會及各持份者,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一同攜手,才能將九龍城內陸、海濱空間以及對開的水體相連繫,讓它們盡展潛能和魅力,構建新的世界級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