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楊晗旭 | 南方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中心講師
生成式AI(亦稱生成式人工智能,如DeepSeek、ChatGPT、Midjourney)已能夠高效創作越來越優質的文本、圖像、視頻內容。此前DeepSeek引發全球的AI颶風。DeepSeek以開源、較低成本引領AI發展,AI生成式內容的成本不斷下降,內容創作者對AI的依賴程度大大加深。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全球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報告《生成式AI在中國:2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生成式AI的規模相當於我國2024年第二產業(49.21萬億人民幣)總規模的28%。加之文化生產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當前世界激烈的價值制度之爭,作為身處國際文化生產、交流、傳播前沿的香港,亟需借助AI技術強化文化統戰能力,以因應最新文化趨勢,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獨特貢獻。
生成式AI背景下香港的文創困局及青年挑戰
可以預見,生成式AI將在塑造人們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憑藉高效且大量豐富的內容生成能力,這項技術不僅為各階層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琳琅滿目的文化消費品,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們的價值觀念。在全球文化秩序因生成式AI技術而重構的大背景下,香港正面臨著「不進則退、不升級即出局」的嚴峻挑戰。
技術代差風險和挑戰,若不能掌握生成式AI文化工具,將喪失對青年群體的影響力。AI生成內容效率高,但情感深度和創意仍需人類補充,一旦人類情感和創意深度介入,AI將是塑造文化認同的核心變量。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Z世代技術使用調查報告》研究顯示,Z世代對AI生成內容的接受度達73%,而傳統傳播方式效果衰減40%。生成式AI賦能文創產品的趨勢在加速,文創產品具有前所未有的形式,能以青年喜愛的形式輸出文化符號。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機構、藝術家已經開始著力通過生成式AI生成文創產品。比如蔡國強引導AI模型深度學習澳門豐富歷史和人文精神後,為澳門量身打造了約20組全新作品。但總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利用生成式AI開發內容和產品方面相對滯後。

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相比,香港在數字時代文化創意傳播方面面臨行業接受度低、創意人才爭奪缺乏優勢、法律框架仍不夠完善等問題,在把握這一機遇過程中較為被動和滯後。一方面,香港本土的傳統粵語文化產品存在著與Z世代全球化審美的割裂;另一方面,與內地相比,香港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轉化相對滯後,香港也面臨人才虹吸危機。同時,北上深廣對香港創意人才的引進也形成競爭關係。
AI內容和算法主導青少年認知,文化安全形勢急速變革。國外APP在內容和算法層面已經主導青少年認知。MIT Technology Review《2023年社交媒體算法影響力報告》顯示,目前全球78%的社交媒體內容推薦由算法控制。2024年初,香港互聯網用戶數達717萬,互聯網普及率為95.6%。2024年1月,香港社交媒體用戶數量為646萬,佔總人口的86.2%。截至2024年初,香港活躍的蜂窩移動連接總數為1,680萬個,佔總人口的224.2% 。2024年1月,香港90.1%的互聯網用戶(無論年齡大小)使用至少一個社交媒體平台。而另一項調查表明,2023年香港青年日均社交媒體使用超6小時。
當前,非中國非本港社交媒體平台掌握了香港的大部分用戶,主導著香港各年齡段人群的數字生活。根據數據研究公司DataReportal的調查數據,2024年初,Instagram在香港的用戶數量已達370萬。根據香港調查公司研究,X(Twitter)廣告資源公布的數字表明,2024年初X在香港擁有729萬用戶。根據香港數據分析機構FIMMICK日崚的市場調查發現,香港人頻密使用社交媒體,無論性別、年齡或職級,大約八成受訪者每天都會使用 Facebook、Instagram 及 YouTube。同時,AI內容更易突破信息繭房,價值觀容易改變,而算法則主導了青少年的認知,比如AI的個性化推薦機制(如Instagram、YouTube)加劇港澳青少年用戶的「認知閉環」。
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2024年虛假信息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境外AI生成的涉港虛假信息同比激增210%,亟需智能防禦體系。2023年香港大學數字媒體研究報告表明,香港青年通過AI獲取的內容中,75%集中於歐美流行文化議題。香港《明報》2022年引用Meta透明度報告披露,西方平台通過AI推薦機制系統性放大涉港負面敘事(如2022年Meta刪除涉港正面內容超30萬條)。
虛擬空間成為文化認同新戰場,但香港面臨結構性矛盾。在DeepSeek降低AI大模型訓練門檻後,元宇宙、數字人技術更容易在文化傳播方面突破物理邊界。根據調研數據,2025年全球元宇宙技術市場預計將迎來顯著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元宇宙技術市場銷售額將達到866.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5%。因此,香港亟需搶佔虛擬空間文化主權。當前,香港在元宇宙技術和文化創意傳播方面面臨著結構性矛盾。一是文化傳播渠道受限,香港的文化創意產品難以在更廣泛的國際市場上獲得充分展示和推廣;二是文化認同建構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和衝擊,虛擬空間充斥各種複雜聲音和觀點,使得香港文化認同的塑造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三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面臨諸多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礙,如資金、人才、版權保護等,制約了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AI賦能香港創意文化發展的思路
構建智能文化生產體系。建立大灣區AI創作平台,吸引鼓勵大量AI創作情感和創意人才,充分利用大灣區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的地位和粵港文化優勢促進AI數字文化轉型。聯合騰訊、商湯等企業開發「大灣區文化AI工具箱」,以科幻、未來文化和嶺南文化為抓手,提供粵劇唱腔生成、廣彩圖案設計等垂直模型,同時優化改善現有博物館和文化展館的數字文化水平,如香港西九文化區已試驗AR導覽,但尚未形成體系化數字文化資產。進行數字IP孵化,運用生成對抗網絡(GAN)對歷史影像修復再造,如AI修復1970年代邵氏電影,打造「數字懷舊經濟」。構建「數字中華文化館」,利用「3D建模+AI解說」,讓全球用戶通過VR設備體驗故宮文物修復、廣府醒獅傳承。深圳可以利用自身數字經濟優勢,與香港合作建構文化遺產的元宇宙轉化工程,開發粵劇AI數字人「紅線女」,開展面向海外新生代粵語人群的互動教學。借助AI工具批量生產融合中華文化元素的短視頻、動漫、遊戲,解決傳統文創產業人力成本高、產能不足等問題。
利用文化政策手段促進內容生產效率化。尤其鼓勵香港和內地相關部門、機構和企業用AI輔助創作,比如通過AI加速遊戲場景設計(如香港街景虛擬化),並融入中華文化敘事,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支持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文化宣傳素材(如節慶海報、短視頻),結合本土特色(如粵語文化、非遺元素),提升內容產出速度。吸引年輕用戶參與二次創作,形成UGC(用戶生成內容)傳播鏈。
建立精準傳播矩陣,鼓勵優化算法。建立健全用戶畫像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港澳青年興趣標簽,如電競、K-pop等,定制AI生成的國風電音、武俠題材遊戲。建構全智能分發網絡,部署相關AI賬號矩陣,2023年測試顯示AI賬號內容曝光效率較人工提升400%。
截至2024年初, TikTok在香港擁有6.9萬名18歲及以上的用戶。應鼓勵TikTok等社交媒體平台優化算法,增加對本地文化、歷史、科技等多元內容的推薦,減少歐美流行文化的過度集中。在國務院於2023年7月10日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基礎上,大灣區城市結合灣區和「一國兩制」實際,率先細化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社交媒體平台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關於內容審核和算法透明度的要求。對算法進行訓練和優化時,確保使用的語料自主可控,避免「黑盒語料」帶來的不透明性,同時增強針對特定群體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在法律方面,香港可以通過制定透明的法律框架,成為亞洲AI發展的指標。
打造AI驅動的文化安全屏障。進行深度偽造檢測,開發針對涉港虛假視頻的AI鑒偽系統。利用香港的英語語言優勢,訓練輿情引導機器人,訓練專用大模型在國際社交平台自動回應涉華文化爭議,比如建構中國文物歸屬問題的智能辯論系統。
深化灣區AI協同機制。建立算力共享機制,依托深圳超算中心建設「文化AI算力池」,解決香港本地算力不足問題。促進AI人才流動,推出「AI文化大灣區交流」計劃,選派大灣區工程師與香港文化機構結對開發應用場景。建議內地各市與香港合作,共同策劃和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如「中華文化節」「大灣區藝術周」等。
建構AI輿情監測系統,運用AI生成對抗性敘事。利用Deepseek大模型建構粵港澳大灣區AI輿情監測系統,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實時捕捉國際輿論熱點,針對性生成多語種辯駁內容的布局。根據「今日俄羅斯」(RT)官方發布的2023年用戶數據報告,「今日俄羅斯」運用AI生成對抗性敘事,單月觸達用戶超5億,香港可借鑒此模式。
應對AI內容進一步人類情感化、創意化的大趨勢,吸引創意人才來港。對於具有突出才華和成就的創意人才,香港應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吸引他們來港工作。推動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合作與交流,促進創意的碰撞和融合,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創意人才數據庫,為用人單位和創意人才提供精準匹配服務,提高人才引進的效率和質量。
政策配套建議
加大專項政策支持。設立「文化AI發展基金」,對融合中華文化的AI項目給予50%研發補貼,以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影響。修訂《版權條例》,明確AI生成內容的知識產權歸屬。在AI內容生成過程中,如果人類創作者對內容的生成具有實質性貢獻,那麼他們應被視為內容的創作者,並享有相應的著作權。發揮香港、深圳在法治協同方面的優勢,通過引入科技中立的專有傳播權利以及為侵犯該權利訂定刑事制裁等措施,條例將為AI生成內容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法律保護。協調協助AI生成內容初創公司獲得知識產權保護援助及補貼,減少創業難度,降低創業門檻。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生態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與香港通力合作,在北部都會區建設「AI文化創新園」,集成「5G+邊緣計算+區塊鏈技術」。2025年前完成5,000件文物高精度數字化,建立亞洲最大中華文化數據庫。通過AI文化創意園區建設,吸引青年創新創業,搶佔虛擬文化主權。大灣區高校增設AI本科專業,為行業輸送新鮮血液,保障AI可持續發展。推動產學研聯動配套機制,設立「AI文化創新實驗室」,聯合高校(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科技企業(如商湯科技)、文化機構(如西九文化區),開展AI+文化跨界項目(如AI修復歷史影像、生成互動藝術裝置);推動AI技術開源社區建設,鼓勵開發者針對本地文化需求定制工具(如粵語NLP模型)。
構建國際話語體系。舉辦「AI文化創新峰會」,發布《人工智能時代文化主權白皮書》。與「一帶一路」國家共建AI文化聯盟,培育輸出技術標準,共同促進文化發展。推動生成式AI技術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應用,實現多語言信息搜集、整理、翻譯和分發,提升中國故事在國際舞台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加強對國際傳播規律的研究,制定精準的區域化、分眾化的國際傳播戰略,提高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4-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