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登錄
賬號設置
退出登錄
下載APP
繁
简
首頁
資訊
視頻
時評
財經
創科
法治
文體
教育
健康
社會
任免
紫荊號
網刊
專題
紫荆
>
紫荊號
>
名家
>
郭靈
郭靈
0關註
+關註
郭靈,專欄作家、時評員、港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香港經貿商會會董。每星期堅持發專欄文章,提出評論和自身觀點,講好中國故事,文章在東盟多家主流華文媒體刊登。
他的文章
郭靈:認可醫學院名單須包括內地
2022-05-16
0
0
為解決困擾本港已久的醫生短缺問題,港府去年修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條件,並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制訂認可醫學院資格名單。首批符合資格的醫學院名單近日出爐,囊括了全球27間著名院校,意味著未來在這些院校畢業的港人醫生可申請特別註冊,在本地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滿5年後,就能毋須再通過執業資格試註冊執業。 惟在首批公佈的名單中,不但未有任何一間內地醫學院上榜,且亞太區內的醫學院亦是鳳毛麟角,加上名單審定時間過長,難以在短期內有效地紓緩本地醫療系統的壓力。因此港府在加快評審速度的同時,亦要考慮進一步擴大認可名單,並將內地醫學院納入名單,否則本港「醫生荒」問題難見改善。 要知道,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突顯出了各國醫療系統及醫護人手的問題,各國政府對醫護人才變得求才若渴,因此現時港府不能「歎慢板」,而是要與其他國家「搶人」,通過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門檻和提高誘因來吸引海外醫生人才來港。同時間,第五波疫情反映出,內地醫療資源及人才是香港醫療系統最大靠山,因此未來港府應研究如何善用內地的醫療資源和人才,來解決本地醫療系統所面對的困境。 據悉,特別註冊委員會的評審準則是,須與中大和港大醫學院的國際知名度或排名、教學課程相近,教學語言是英文更佳。而首批名單又以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掛帥,亞洲區僅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榜,予人門檻過高之感同時,亦似有重歐美輕亞洲之感。 事實上,無論是內地的北大、清華,還是日本的東京大學或韓國的首爾大學,都擁有世界知名的醫學院,因此評審時不能因循守舊,只以冰冷的國際排名、課程和教學語言作為準則。其實,內地醫生援港抗疫期間的優異表現,已經改變了不少市民對內地醫生的刻板印象和偏見,若政府能把握機會,及早承認內地院校醫生和護士來港執業的資格,便能吸引大量內地醫生、護士來港工作,有效地緩解本港前線醫護長期人手不足問題。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中史列必修 增青年國家意識
2022-05-09
0
0
李家超5月8日在行政長官選舉中當選,成為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李家超近期在出席多個活動時表示,十分重視青年人政策,要為青年人創造上流機遇的同時,通過優化教育來建立關愛同融社會。同時,李家超在其政綱中提出,未來香港教育除要保持原有國際水準,亦要充實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反映出他對青年人愛國教育的重視。 事實上,從「佔中」到「黑暴」事件都反映出,本地年輕一代人的國民意識及對國家的認知存在明顯的不足,甚至可說是匱乏,因此才會被別有用心之輩及外國勢力所蠱惑,做出破壞社會和國家安全的行為。 筆者認為,若想提高本港年輕一代的國家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就要在他們心中種下中華文明的種子,並讓種子生根發芽。其中,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將中國歷史列為中小學的必修科,尤其是要著重近代中國史的教育,讓年輕一代清楚瞭解中國是如何創造「中國奇跡」,從「一窮二白」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藉此提高他們對國家認知的同時,增加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雖然港府在幾年前將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的必修科,但璀璨且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豈能在短短三年內詳述,以至於許多學生只是囫圇吞棗地學習,對國家歷史及歷史重要時刻的認知只能淺嘗輒止,未能有深入的學習。而到了高中,由於中國歷史是選修科的關係,導致選修人數佔整體學生人數不過十之一二,不但難起到教育歷史知識之效,更遑論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培養愛國觀念。加上本港不少中史科課程是按從古到今的順序來編排,以至於許多初中以後未再學習中史的年輕人對中國近代史不甚瞭解。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並指出要以教育為引導,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因此,下一屆特區領導班子需積極研究將中史科列為中小學必修科,從小將中華文明的種子種在年輕一代學生的心中,讓他們感受到中國歷史的璀璨,增加對國家認知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民族歸屬感,為未來的社會和國家安全打下穩定的根基。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善用工廈資源避免浪費
2022-05-03
0
0
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上週五(29日)正式發表政綱,提出包括土地房屋提速提效提量、提高政府管治能力、重視青年發展及提升香港競爭力四大綱領,其中在提升政府管治能力和解決房屋問題方面的著墨較多。由此可見,這兩方面的問題,將會是李家超未來施政的重中之重。 李家超在政綱中提出,未來要精簡程序,在一些已建成一至兩幢、但未有配套的公屋項目上,容許居民選擇是否提早入伙,希望可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一年。同時,他還提出加強統籌工作,成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審視及研究公屋提前上樓計劃,亦會設「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審視生地變熟地的流程,確保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 可是去年港府在介紹公屋項目時透露,由「生地」到公屋落成最少要10至11年時間。縱使其後發展局之後提出修訂建議,精簡各項程序,將一幅地由「生地」變「熟地」的時間縮短至3年半至4年,似乎仍難在短時間內滿足本港殷切的土地需求。 然而,現時全港有約一千四百多幢工廠大廈,不少工廈附近有著完善的交通和生活配套設施,部分更是在市區之內,是不可多得的「熟地」資源,若政府未來能對工廈活化成過渡性房屋方案進行優化,推出一些鬆綁措施來提高業主參與過渡性房屋的意欲,馬上便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的居住空間,紓緩基層市民的住房需求的同時,亦能通過利用民間資源增加小型房屋供應,為社會節省一些公帑和土地等公共資源。 在早前落區探訪基層住戶時李家超曾經表示,房屋問題是解決香港多類問題的重要鑰匙,當中包含居住環境、貧窮、社會資源分配等,這方面既要以「結果為目標」,也要有創新思維。適時釋放工廈「熟地」資源,短時間內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間,不僅符合「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亦能紓緩困擾本港多年的劏房窘境,緩和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期望下屆特首帶領香港進行一場「結果為本」的體制改革
2022-04-25
0
0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已結束,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獲得786份選委提名,成為今次行政長官選舉唯一參選人,亦令本港行政長官選舉與澳門的「一候選人模式」看齊,此舉有助在複雜多變的外部形勢下,減少選舉時產生的內部分歧,增加愛國陣營內部的團結性和凝聚力,鞏固「愛國者治港」的新格局。對於新一任行政長官而言,筆者認為其首務應以維護國安法,保障本港社會穩定,嚴防外部勢力趁機生事為重,其次則是要在短期內控制疫情,盡早重啟與內地的免檢通關,為本地經濟注入活力。 事實上,在國安法正式實施後,香港一改過去幾年的亂象,實現了由亂到治的重大轉變,加上完善了選舉制度上的漏洞,本地社會終可擺脫內耗和空轉的窘境。然而,目前外國勢力及亂港份子只是暫時處於蟄伏的狀態,不排除在疫情過後再次透過其他途徑製造事端,擾亂社會穩定,因此,下一屆行政長官及特區管治團隊的首要任務是要進一步維護國家安全,消除本地社會存在的亂港勢力。 其次,在新冠疫情未消的情況下,下一屆管治團隊很大機會沒有蜜月期,而是要馬上展現出雷厲風行的實幹作風,著力提升施政和防疫效率,盡早有效地控制住疫情擴散,實現動態清零目標,為恢復與內地免檢通關,以及融入國家發展打下基礎,只有這樣本港經濟才有望迎來復甦的曙光。至於長遠而言,新特首需要聚焦本地民生,著力解決困擾本港多年的土地問題,以化解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並且盡可能地修補近年造成的社會撕裂,才能為未來奠定香港發展穩固基石。 在一候選人模式下,李家超已篤定成為下屆特首,期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新一屆特區管治團隊能一改過往的官僚作風,帶領香港進行一場「結果為本」的體制改革,協助香港融入國家「十四五」及大灣區發展規劃,令東方之珠再放光芒。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
郭靈:海南自貿港見證改革開放越開越大
2022-04-19
0
0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海南省考察時強調,要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讓海南成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示範,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不僅是習主席自十八大以來第三次赴海南考察,亦是在今年「兩會」後首度離京考察,足見中央對建設海南自貿港的重視,同時也反映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事實上,在2018年4月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落地海南時筆者已撰文指出,建設海南全島性的自貿區將成為未來海南「改革再出發」的發展新主旋律,加上自貿港能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對接,發揮協同效應,大幅增加海南省在國家發展規劃中的地位,有助推中國經濟邁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 據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海南外貿進出口值從2017年的702.8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1年的1476.8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達到20.4%,高於全國年均增速值約11.5個百分點;同時間,受惠於「零關稅」政策,四年來海南自貿港累計進口貨值超過70億元人民幣,實際使用外資88.1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79.4%,吸引了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進入海南。 由此可見,海南自貿港的活力及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去年6月公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在國家立法層面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令自貿港未來的發展路線更為清晰。加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正式生效後,亞太區域自貿區的雛型正逐步形成,增加了海南自貿港對外資吸引力的同時,亦令海南自貿港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若能將RCEP與「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海南將有望成為「中國迪拜」讓全球投資者分享到中國深化改革開放所產生的紅利。 目前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通脹升溫、俄烏戰事及美國加息等多重不明朗因素困擾,特別是美國政府欲利用美元霸權收割全球利益,以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有可能嚴重窒礙全球經濟疫後復甦的步伐。「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面對環球經濟百年變局之時,中國政府給出的智慧是堅定擴大改革開放力度,儘管面對美國無理打壓、逆全球化興起和疫情衝擊,中國一直按照既定節奏不斷推進自身改革與建設,以合作共贏為主旨,以開放市場為主調,助力世界經濟發展,展現大國擔當。相信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推進,新一輪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將讓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和亞太機遇,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急需的動力。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與内地免檢通關才能令經濟儘快復常
2022-04-11
0
0
港府近日宣佈經優化後的最新一輪保就業計劃詳情,放寬了補助申領的限制,不再設僱員月薪上限,同時兼職、散工亦可獲一半的工資補助,而計劃亦會涵蓋自僱人士及65歲以上持有強積金戶口的人士,預料計劃在優化後,將令受惠僱員由原本的130萬增至174萬。 港府因應疫情及企業實際情況,優化補貼支援計劃是可取的做法,亦能使更多的僱員及企業受惠,紓緩他們所面對的壓力。然而,新冠疫情反反覆覆已超過兩年,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是在苦苦支撐,政府的財政儲備亦因多輪救市而拾級而下。因此各類補貼支援計劃只能視為短期支援措施,長期而言還是要盡早控疫,重啟與內地通關,才能從根本上激活本地經濟。 此輪的保就業計劃和過去幾次相若,由港府為企業支付僱員部分薪酬,以達到保住僱員飯碗,減輕企業負擔的效果。可是無論是保就業計劃還是「派糖」紓困,對企業和市民來說都只屬「吊鹽水」或一次性的短期措施,若本地經濟長期受疫情影響而流血不止,就算坐擁龐大的財政儲備,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同時間,很多企業更可能會因看不到經濟復常的希望而關門結業,打擊實體經濟。 事實上,受疫情影響,目前本港失業率已上升至4.5%,比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顯著上升0.6個百分點,同時本地PMI指數亦陷入收縮區,顯示實體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全年經濟負增長的機會大增。因此港府在進行全民快測後必須馬上研判社區內的感染情況,並推出更加果斷有力的抗疫措施,盡可能截斷社區內的隱性傳播鏈,令疫情斷尾,為重啟與內地免檢通關,逐步恢復兩地人員往來創造有利條件。只有這樣子本港經濟才能如當年「沙士」疫情後般,快速自行復原,從根本上激活本地經濟,保住市民大眾的飯碗。 人有恆業,方能有恆心。就業是民生之本,保民生就是保障香港社會穩定發展。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須研微調措施 盡量補漏拾遺
2022-04-04
0
0
4月3日,特區政府向全港市民免費派防疫服務包,並要求全港市民在本月8至10日,一連3天每日做一次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測試,如果陽性者需要向政府申報。筆者認為,港府微調防疫措施,賦予防疫包新的功能,有利於在本地確診數字回落時,進一步尋找出社區內的患者,遏制疫情傳播。同時,港府亦能藉今次的機會,研究建立常態化自行快測機制,在社區形成自測申報的機制,為未來戰勝疫情打下基礎。 特首林鄭月娥在抗疫新聞會上表示,由於效益及能力問題,因此不應在疫情高峰期做全民檢測,但若可以透過進一步推動全民快測,就有如為本港拍下一張「照片」,讓當局能夠檢視感染人口的百分比,將有利於政府日後的抗疫工作。同時她強調,政府會盡力提供方便,期望全港市民展示齊心抗疫的精神,每日花數分鐘,就可以幫助香港走出疫境。 事實上,今次港府在派發防疫包前突然提出全民快測,明顯是希望將防疫包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最大化地利用資源。而防疫包內的抗原快速測試包比起核酸檢測更方便、易用,即使不能取代全民強檢,但至少能在實施全民強檢之前,先在全港社區進行全民性的快測,篩查出隱藏在社區內的染疫患者。 然而,若想全民快測達到預期的效果,港府除需為參加的市民提供足夠誘因外,亦要預先做好相關程序以及各項配套措施,例如數據申報平台的穩定性及如何安排患者入住方艙醫院等,都需要制定應變方案,以保障全民快測能運作順暢。同時間,港府亦可參考今次微調防疫包功能的經驗,對各項已實施的防疫措施進行微調、優化,如在圍封強檢時上門為獨居長者接種疫苗及在各區增設流動疫苗接種車等,以便發揮出防疫措施最大的效果。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今年內地經濟以穩為先
2022-03-28
0
0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保持於5.5%左右,同時再次強調了穩經濟、穩就業和保民生等「六穩六保」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由於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比去年低了0.5%,成為近20多年來最低的增長目標,以至於有外媒認為中國經濟正面對巨大的下行壓力。惟從去年中國經濟超預期增長,以及中國出入口貿易持續向好的趨勢可以看出,穩中求進、穩中向好仍會成為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調。 事實上,每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是為給經濟發展確立一個實際值,並利用這一目標來引導預期,在鞏固經濟恢復增長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向高質量、高增長方向發展。以去年6%的經濟目標為例,不等於中央會刻板地令經濟達到6%的增長目標,而是會適時地因應國內外局勢變化,做出調控和刺激,引導經濟穩健發展,即總理李克強所說的為經濟發展「開了口子」,其結果是去年中國經濟增長8.1%,除遠高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外,亦繼續領跑世界主要經濟體。 要知道,從世界範圍來看,大型的經濟體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本身就是很大的難題,特別是目前在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發生深刻而複雜變化之時,設定一個較低的增長目標,一方面能令中央對宏觀經濟有更多的調控空間,引導經濟向高質發展,亦能避免個別地方政府為了發展而過於冒進,為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其實,從疫情期間中國出入口貿易激增,對外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就能知道,中國經濟的韌性極強,加上強大的製造業輔助,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出現任何改變。因此,中央才會將「穩」字定為今年經濟發展的主軸,盡可能避免國際不穩定因素及地緣政治風險,衝擊到國內經濟和民生。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炒作醫療責任不利抗疫
2022-03-21
0
0
繼75名內地醫護來港支援抗疫後,上週又有由廣東省醫護組成的300人精英醫療團隊馳援抵港,預料將有效地紓緩公立醫院面對的人手不足的問題。惟一小撮別有用心之徒,近日不斷炒作所謂的醫療責任、語言差異及制醫療度不同等旁枝末節的問題,企圖阻礙內地醫護人員支援本港抗疫。筆者認為,在面對嚴峻疫情時,將內地醫護援港一事政治化,完全是漠視市民生命安全,與民為敵的行為,市民大眾不能被一小撮人的言論誤導,要拒絕政治操弄,團結抗疫。 其實,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對內地醫護馳援香港是充滿期待的,期望港府能利用內地精英在對抗疫病方面的成功經驗,幫助本港走出困境。同時間,在廣東全省疫情出現反覆,最需要醫護人手進行大規模檢病毒檢測的緊要關頭,廣東省仍願派遣醫護精英優先馳援香港抗疫,令香港市民心懷感激,亦體現了廣東省把中央援港「有求必應、照單全收」政策落實到了實處。 據擔任此次廣東省援港醫療團領隊、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透露,援港醫療隊員來自廣州、佛山22家公立三甲醫院,可以說每個醫院都拿出了最好的家底來支持香港,希望能以中西醫結合的創新療法,協助香港對抗疫情。 事實上,目前本港抗疫的重中之重,是達到「三減」的目標,即要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率及減少感染。內地成功的抗疫經驗已經證實,採取中西醫結合的創新且中國獨有的治療方法,能有效地阻止普通患者向重症發展、重症患者向危重症發展,從而降低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同時中醫藥治療輕症和無症狀感染方面效果非常明顯。因此廣東省精英援港,除能紓緩本港醫療系統所面對的人手壓力外,亦能補足本港在中醫藥抗疫方面的短板,為對抗疫情找到新的突破口。 本地一小撮對內地任何事物都頑固地抱持偏見和敵視態度的人,欲藉機以政治凌駕於醫療專業,阻撓兩地醫護合作抗疫救人,煽動社會矛盾。廣大市民必須擦亮眼睛,不能被他們的言論蠱惑,而是要積極地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支持兩地醫護合作,攜手戰勝疫情。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郭靈:內地強援 港要善用
2022-03-14
0
0
本港疫情未現緩和跡象,新增確診人數持續高企,所幸中央馳援本港的支援物資已源源不絕到位,極大地提振了香港市民對抗疫情的信心。然而,近期卻出現援港資源未被有效運用的情況,究其原因除是港府在抗疫資源分配統籌上出現失誤,亦反映出各個部門被傳統行政思維束縛,未能提升執行力和動員力,導致部分援港資源被閒置。因此港府亟需建立統一的資源分配指揮平台,並制定下明確的統籌機制,才能善用內地的強援,擊退第五波疫情。 在「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與港區政協及人大代表會面時透露,中央高度關注香港的疫情,對援港抗疫及特區政府的各種要求,「有求必應、照單全收」;同時韓正還特別對本港私院拒收確診病人及方艙醫院使用率低表示關注。中央官員的關注反映出,中央願意為支援香港抗疫提供最大的支持,港府有責任善用中央所提供的援助,盡快遏制疫情。 要知道,高效使用方艙醫院,公私營醫院合作分流醫治患者,是內地各省市成功遏制疫情的關鍵。以武漢的經驗為例,利用方艙醫院將患者隔離,達到應收盡收,切斷社區傳播鏈的效果,再輔以公私營醫院分流,主力救治重症患者,達到應治盡治的目標,於短時間內將病毒封鎖於閉環之內,成功地保護了社區的安全。 惟內地援港團隊在七天建成可容納近四千人的青衣方艙醫院,港府接手後首五天入住人數竟不足三百人,入住率不足百分之十,情況未如理想。許多染疫的市民仍需在社區內居家隔離,令家人亦相繼中招確診。事件顯示出,在面對危機時,各個政府部門抗疫時仍被制度、習慣及本位意識所桎梏,不同部門各家自掃門前雪,導致效率不高。 所幸在中央領導人發聲「提場」,指出要高效使用方艙醫院後,港府推出新措施,於消防處設立聯絡專線,協助安排感染者入住隔離設施,冀望能提高方艙醫院的使用率。要知道,非常時期就要特事特辦,高效的統籌和執行力更是能否於短時間內遏制疫情的關鍵,所以港府在非常時期要展現應有的魄力,盡快在全民強檢實施前建立統一且高效的指揮平台,統籌協調跨部門協作,達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效率,才能避免浪費了中央的好意,辜負了市民的信任。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
1
2
3
下一页
郭靈-紫荊雜誌_紫荊網
郭靈,專欄作家、時評員、港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香港經貿商會會董。每星期堅持發專欄文章,提出評論和自身觀點,講好中國故事,文章在東盟多家主流華文媒體刊登。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