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思考時 “轉速”快還是慢?-紫荊網

人腦思考時 “轉速”快還是慢?

日期:2024-12-30 來源:科技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人們總覺得自己的內心世界無比豐富,彷彿有無數的想法和情感在頭腦中涌動,只是難以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與播客主持人喬·羅根的對談中形象地稱之為“帶寬問題”。馬斯克想創造一種革命性接口,讓人腦能直接與計算機對話,再也不受限於語言或書寫速度。

但即使馬斯克成功了,他可能仍會感到沮喪。

最近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個冷酷的事實:人類的思維速度僅為每秒10比特。這就是人類用來記憶、決策和想象的速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的感官系統每秒可以捕捉多達10億比特的信息。

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人難以接受,研究人員賦予其一個貼切的名稱:“馬斯克錯覺”。

“人類大腦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研究的合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馬克斯·梅斯特認為,“在作決定這件事上,大腦的速度慢得可笑,甚至遠不如我們日常使用的任何設備。”

為什麼大腦處理信息如此緩慢?這一現象源於思維處理的單線程模式。感官系統能並行處理數十億比特的信息,像一條寬闊的高速公路。然而,這些信息進入大腦後,卻被迫通過一條狹窄的單車道,最終只能處理每秒10比特的信息。

人類大腦堪稱一頭猛獸。它的800多億個神經元形成了數萬億個連接。這些連接以各種方式組合在一起,使人類能感受、想象,並在人類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相比之下,果蠅的大腦簡單得多,只有區區10萬左右的神經元。但這已足夠支持它們飛來飛去尋找食物,並與其它果蠅“商量”事情。

為什麼人類大腦不能像果蠅大腦一樣快速並行處理信息完成複雜任務呢?答案或許在於必要性,更準確地說,缺乏必要性

“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相對緩慢變化的環境中。”馬克斯·梅斯特表示,“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大腦並不需要超快的處理速度。”

了解人類大腦的進化過程或許能為人工智能的改進提供重要啟發,同時讓其更好地適應人類獨特的神經結構。至少,從這個角度看,放慢腳步、以簡單問題為起點理解世界,或許能帶來更深層次的智慧和洞察。

來源:科技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安濤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