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莉珊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香港最新人口數據為753.4萬人(截至2024年底),總人口連續第三年增長,但按年增幅僅為0.1%,且新生嬰兒數量低於死亡人口數量,人口老化問題持續嚴重。這些數據背後,折射出香港人口政策面臨的諸多現實挑戰,也提醒我們必須正视並積極應對這些問題,以長遠保持香港勞動人口的競爭力。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人口數據的變動與人口政策是否有效,都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當前香港人口政策面臨多個挑戰,譬如人口老化加劇、勞動力供應緊張、人才流失風險增高以及新生兒數量不足等最為突出。這些問題互相交織下,構成了今天香港人口發展的複雜局面。
去年人口數據顯示,人口已恢復正數增長主因是居民移入較移出多,有約4萬人移居香港,同時有1.89萬人離開香港。政府宣稱這是受惠於各項吸引人才和輸入勞工措施,持續有不少人士從內地及世界各地移入香港。
但香港的人口問題並非單純的數量問題,如果我們再看本地新生嬰兒出生率與人口死亡率所構成的人口更替數據,就會發現香港的人口結構確實存在危機。儘管去年有“龍年效應”,去年香港新生嬰兒多達3.67萬人,按年增加約一成,亦是疫後最多人出生的一年,但期內的死亡人數為5.14萬,人口自然減少1.47萬人。由此可見,本地人口已經無法自行更替。
與此同時,65歲及以上長者比例已達20%,預計到2040年將上升至30%。這種“少子高齡化”的趨勢,正在侵蝕香港的發展根基。人口老化直接導致勞動力市場萎縮。2023年,香港勞動人口較疫情前減少約10萬人,多個行業出現嚴重人手短缺。建築業、餐飲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首當其衝,專業服務領域也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2019黑暴後引發的專業人才外流更加劇了這個情況。
人口結構失衡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老齡人口增加加重社會福利負擔,年輕勞動力減少削弱經濟活力,人才結構失衡影響創新能力。這些問題相互疊加,形成惡性循環,長遠威脅著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要保持香港社會的活力與競爭力,特區政府在人口規畫上並不能完全倚靠外來輸入,況且現存人才引進政策存在明顯短板。高端人才的引進門檻過高,基層勞動力的短需也無法解決,加上社會對輸入外勞一直存有疑慮,但政府未能有完善的措施說服社會。而在本地人口增長方面,政府曾為每名初生嬰兒發放兩萬元獎勵,但鼓勵效果有限。筆者以為,目前香港典型家庭都是“職場男女”,夫妻同時工作,生孩子的誘因較低。政府應參考新加坡的作法,加強支持托兒中心的布點,讓更多媽媽不用擔心生孩子等於失去職業生涯。
人口政策關乎社會的長遠發展,政府有必要建立系統性的人口政策,將人口政策與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有機結合,一方面引進人才,另一方面鼓勵本地生育。具體來說,短期可先完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應考慮建立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引進體系,既引進高端人才,也重視專業技能人才,可以及時補充社會勞工短缺。類似的政策在英美澳加等移民大國已成熟運用多年,有很多可參考的經驗。
而在本地人口更替方面,一方面要鼓勵生育,另一方面要落實老有所養。當前青壯年傾向不婚不育,主要因為生活與工作壓力太大,照顧嬰兒的成本太高。政府若在這方面給予鼓勵及具體支援政策,會有較大鼓勵作用。另外,如何開發老齡人力資源,讓有心有力的老友記繼續適度為社會服務,一方面緩解人口老化壓力,另一方面可獲得新的工作力量。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