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夏 泉 | 暨南大學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
李穎穎 | 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博士生
2025年5月20日,賴清德在就職周年講話中喊出「迎風轉型、穩健前行」口號,企圖以民主價值、美台合作與主權基金重塑台當局的施政正當性。「迎風轉型」表面上是應對複雜局勢下的政策主動,實質上是「脫中入北」路線的政治延續,是為「漸進台獨」策略披上「民主轉型」的偽裝外衣。所謂「迎風」本質上是迎合美國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以來的「脫中」戰略,以台灣為「前沿代理人」配合其對華圍堵部署;所謂「轉型」實為加速推動「去中國化」,通過文化切割、認同重塑與制度操作,強化「台灣主體意識」並進一步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文將從戰略定位的錯亂、經濟主張的虛飾、國際定位的操弄、多邊謀獨的敘事陷阱四個方面,批駁揭露賴清德講話所體現的「台獨」圖謀,揭示其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的危害。
戰略定位的錯亂:借「民主」之名行分裂之實
賴清德將所謂「民主台灣」與「亞洲燈塔」作為講話主軸,宣稱台灣是自由世界的一部分,企圖藉此掩蓋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分裂立場。這種「以民主對抗中國」的話語,不僅是典型的意識形態操弄,更是企圖製造「兩岸對立」、切斷歷史文化聯結的伎倆。歷史與國際法早已明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台灣光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1年聯大第2758號決議均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均明確否定「台獨」的任何法理基礎。
然而,賴清德口中的「民主」並未轉化為全民共享的治理成果,反而成為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在島內政治實踐中,賴清德政府打壓異議媒體、操弄教育內容、以「反滲透法」之名鉗制思想言論自由,實質上是「綠色恐怖」的延伸。他對島內「去中國化」教育政策的持續推動,旨在割裂台灣同中華文化、中國歷史的血脈聯繫,從青少年教育開始改寫認同,構建偽造的「台灣主體性」,這一系列措施直接服務於「漸進台獨」策略。
所謂「國安簡報制度」,看似為朝野溝通架橋,實則是強化行政權對政治敘事的壟斷手段。賴清德提出「在相同事實基礎上交換意見」的說法掩蓋了一個事實:在台民進黨操控下,「事實」本身已成為意識形態建構的產物。對中國大陸的敵意標簽、對「統派」聲音的妖魔化,正在系統性摧毀台灣社會的多元性與理性討論空間。

經濟主張的虛飾:主權基金背後的財政陷阱
賴清德在講話中提出設立「主權基金」,強調由政府主導、協同民間力量,對外投資全球市場、鏈接AI產業。其意圖不僅在於塑造「經濟治理有方」的形象,更希望藉此強化「台灣自主發展」的幻想,切割與祖國大陸的經濟聯結。然而,這一構想背後隱藏的是極大的財政風險與政策虛飾。
首先,台灣本身並不具備設立主權基金的財政與產業基礎。世界上成功運行的主權財富基金,多以天然資源盈餘(如挪威石油基金)或長期國際收支順差為依託,而台灣財政結構高度依賴稅收與舉債,債務水平節節上升。倘若以預算結餘或特別債籌組主權基金,只會造成公共支出擠壓,引發民生領域的財政壓力。
其次,該主權基金實際運作將高度政治化,易淪為特定財團與政客勾結的平台。依據過往「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的經驗,此類大規模投資往往伴隨利益分配不均、透明度不足、監督機制失靈等問題。賴當局若強行推動,在無法提出明確問責機制與審計制度的前提下,恐使財政資源流向「綠色利益集團」,加劇社會不滿。
更值得警惕的是,賴清德將主權基金視為「全球布局」的抓手,實則是推動「脫中入北」路線的經濟手段。他聲稱「深耕在地供應鏈、強化轉型動能」,但在拒絕兩岸產業互聯互通、對大陸市場持續設限的背景下,這種轉型將導致產業鏈斷裂與國際競爭力下滑,台企將被迫在成本與效率之間做出痛苦選擇。
國際定位的操弄:「迎風轉型」掩蓋「脫中」實質
「脫中入北」作為民進黨當局近期鼓噪的政治路線,其本質是通過「脫離中國大陸、融入西方體系」的方式,全面削弱兩岸經貿、人文、政治聯繫,逐步實現事實上的「漸進台獨」。賴清德在「520講話」中對此戰略進行了再度強調並包裝為「逆風轉型」,其操作路徑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戰略安全三個維度:
一是在政治認同上,「脫中」體現在持續推動「去中國化」政策。試圖以教材改寫、歷史剪裁、文化割裂的方式,消除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與中國主權的認同,構建「台灣主體意識」。與此同時,「入北」「轉型」則體現為積極與美歐國家建立「價值同盟」,以「民主對抗威權」的修辭構建所謂「台灣國際道義正當性」。賴清德此類政治認同工程的最終目的,是為「謀獨」塑造輿論與制度基礎。
二是在經濟策略上,「脫中入北」「迎風轉型」具體表現為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積極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印太供應鏈重組。這種政策不僅背離了台海兩岸經濟互補、產業互聯的基本現實,也對台企帶來高昂的轉型成本壓力。而所謂「入北」的經濟政策,例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加拿大、英國簽訂的「准雙邊協定」,大多缺乏法律約束力與對等市場回報,實為政治象徵而非實質突破。
三是在安全戰略層面,「入北」「轉型」則意味著將台灣安全全面寄托於美日主導的區域戰略布局。賴清德政府積極迎合美國印太戰略,推進軍事互通、軍售採購及對大陸的敵意標簽化,實質是以「以美制華」為借口,在台海製造對抗局勢。這種戰略不僅背離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也使台灣淪為外部勢力遏制中國發展的地緣工具。
簡言之,「脫中入北」「迎風轉型」不僅是戰略誤判,更是路線危機,其偽裝下的本質依舊是「以脫中為手段、謀獨為實質」。賴清德此次講話試圖以「主權基金」「民主價值」「全球布局」等政策語言包裝該戰略,但只要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割裂中華民族認同,其路線終將因違背歷史大勢與民心民意而遭遇反噬。
多邊謀獨的敘事陷阱:多邊合作掩蓋「台獨」實質
賴清德在講話中宣稱「台灣是世界的台灣」,頻繁援引「民主聯盟」話語,試圖以台灣在科技、自由、民主方面的地位為依據,強化其與美西國家的所謂「命運共同體」關係。他借《聖經》之喻渲染台美「互為利器」的合作關係,意圖製造台灣已「脫中而成全球節點」的國際幻象。然而,所謂「全球布局」本質上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系統性削弱,是借「多邊主義」形式行「謀獨」之實。
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相關國際法,台灣屬於中國,不具備參與國際組織或締結國家協議的法理資格。所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無法形成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家協定,而台英、台加的合作更屬象徵性政治互動,其法理基礎虛化。台民進黨當局將這些協定包裝為「台灣國際地位的提升」,是對國際法秩序的誤導性再敘述。
賴清德鼓吹的「行銷全世界」「拓展民主市場」等涉外主張,名義上主張開放與多邊合作,實質上是「脫中入北」的延伸策略,其後果是破壞台灣賴以發展的經濟結構。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佔總出口比重仍超三成,大陸既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也是其製造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貿然推動「經濟斷鏈」,不僅傷害台灣本身的經濟競爭力,也將造成產業鏈重構的系統性混亂。
賴清德還提出「台灣是AI時代神經中樞」的論點,意圖強化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不可替代性」,以此換取美西國家的技術與安全支持。然而,AI技術的核心資源掌握於中美兩大科技體系中,台灣若一味排斥大陸市場與研發協作,在產業鏈整合上將遭邊緣化;脫離大陸不僅不能帶來科技自主,反而將使台灣淪為科技孤島,成為大國博弈下的次要變量。
因此,賴清德以「全球布局」為名推行「國際謀獨」,其實質是一場披著多邊主義外衣的地緣政治投機。其所構築的「台灣是世界的台灣」敘事,不僅經不起國際法的檢驗,也違背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
結語
賴清德「520講話」以「迎風轉型」為名,在戰略上操弄「民主敘事」掩蓋分裂圖謀,在經濟上粉飾「主權基金」以製造虛假繁榮,在外交上鼓吹「台美連結」以推動謀獨路線,其講話內容構成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系統性挑戰。
《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等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已確立台灣屬於中國的法理地位。這一事實不可改變,也不容否定。賴清德當局無論如何包裝其「謀獨」策略,都無法逃避歷史的審判與現實的反噬。
祖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兩岸統一不僅是歷史潮流,更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台灣的出路在於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之中,任何以「價值」之名行「分裂」之實的路線,最終只會走向歷史的絕路。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4-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