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 胡安寶
當香港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連續三年呈現穩健下行曲線,2024年日均量降至10,510噸,較2021年基準減少7.5%之際,這項指標不僅是環保政策的階段性成果,更揭示深層啟示:減廢回收的推進無須依賴單一經濟槓桿。在垃圾收費暫緩實施的背景下,社會通過系統化基建布局、法制框架革新與全民深度參與,正逐步構建可持續的綠色治理模式。此路徑的成效已在數據中清晰顯現,更為未來環保政策提供重要參照。
回收物處理量增長近六成
香港特區政府環保署以分層推進策略完善回收網絡,形成覆蓋全港的減廢支撐架構。“綠在區區”作為社區回收骨幹,其公共站點於2025年首季突破800個關鍵節點。更值得關注的是參與熱度——2024年到訪人次躍升至1,270萬,較前一年激增八成,回收物處理量同步增長近六成。這種參與度飆升現象,印證當回收設施滲透至步行生活圈,市民行為模式將產生積極轉變。
同步推進的廚餘回收計劃展現前瞻布局。政府將於年內增設智能廚餘回收桶或廚餘收集設施至1,600個。配合宣導教育,日均處理量預計從280噸提升至350噸,增幅近三成。此舉不僅解決都會區廚餘處理難題,更將有機資源轉化為再生能源原料,形成資源閉環。
《減廢回收約章》則開創公私協作新範式。截至2025年首季,全港858個私人屋苑簽署參與,涵蓋74萬住戶,相當於相關住宅四成覆蓋率,新增分類回收設施約2,000個。該約章突破傳統回收框架,強制要求設置玻璃容器、紙包飲品盒及廚餘專用回收設施,並建立全流程追溯機制。透過定期向住戶發布回收數據報告,形成透明化監督體系。此模式既解決物管企業成本顧慮,又以數據可視化增強公眾信任,成為都會型城市回收體系的創新樣本。
法制層面同步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產者責任計劃共同法例框架條例草案》的提交,標誌著香港邁入源頭減廢新階段。該框架將塑膠容器、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車輛輪胎和鉛酸電池等納入規管,要求生產者承擔回收處理責任。此舉從產品設計源頭植入循環理念,真正實現“轉廢為材”的治理哲學。
每年減逾六千萬套即棄餐具進堆填區
政策引導與基建完善相輔相成,催生社會自發性減廢實踐。2024年實施的即棄塑膠管制,見證市民環保意識的質變——連鎖食肆超過八成顧客主動選擇外賣“走餐具”,顯示環保意識已內化為市民生活習慣,每年減少逾6,000萬套即棄餐具進入堆填區。
企業界的響應同樣令人振奮。《減少使用包裝約章》計劃在3個月內吸引102家本地及跨國企業承諾參與。該計劃不僅能減輕堆填區的壓力,亦能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協助香港邁向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的長遠願景。這也進一步證明,環保責任與商業效益可形成正向循環,企業在減碳趨勢中搶佔先機。
深化現有機制方為治本之策
當前香港減廢工作進入精耕期,政策選擇需綜合多重維度考量。社會共識層面,任何重大政策轉型皆需公眾理解與支持。值得關注的是,現行措施仍具廣闊深化空間。比如,《減廢回收約章》覆蓋率可擴展至剩餘六成屋苑,生產者責任制尚待立法會通過實施,企業減廢承諾更可延伸至中小微企,等等。
經濟環境的動態特徵亦需納入政策視野。在全球貿易格局重構與消費模式轉型背景下,政策設計更需注重社會承受力平衡。餐飲零售業正經歷結構性調整,據政府統計數據顯示,市民北上消費比例上升,本地零售業首四月銷貨額按年跌5.6%。在此轉型階段,環保政策宜採取漸進式優化,避免疊加轉型陣痛。
邁向“零廢堆填”目標
香港減廢進程已勾勒出清晰路徑圖——三年固廢量遞減7.5%、回收參與率呈現倍數增長、企業環保承諾突破百家。這三大成果非偶然所得,而是源於三大策略的有機融合:
基礎建設方面,“綠在區區”與智能回收桶構成便民網絡骨架,使回收行為融入日常生活場景。法制框架上,生產者責任計劃從源頭約束產品生命週期,即棄塑膠管制計劃則直接引導終端消費習慣轉型。最關鍵的是企業界積極參與,102家承諾參與企業形成示範效應,證明環保實踐可轉化為品牌價值與成本優勢。
現階段施政重心,在於將既有措施做深做實。當回收網絡實現全域覆蓋、生產者責任制度全面運轉、綠色消費文化深度扎根之時,再推垃圾收費已非當務之急。香港經驗揭示環保治理的本質規律:最有效的政策非聲勢浩大的革命,而是能凝聚最大共識的演進式變革。這條立足現實、循序漸進的道路,正引領香港向“零廢堆填”的目標扎實邁進,每一步都留下清晰而堅實的綠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