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廣告
登錄
發布作品
我的主頁
我的紫荊號
賬號設置
退出登錄
下載APP
繁
简
首頁
時政
視頻
專欄
評論
財經
創科
法治
文化
教育
健康
社會
任免
紫荊號
專題
紫荆
>
專欄
>
名家
>
吳子倫
吳子倫
0關註
+關註
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
他的文章
吳子倫: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期望——設立「國家安全教育基金」 確保正確思想植根民心
2022-02-14
0
0
「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它是確保社會繁榮穩定的基礎,也是每個市民應盡的義務。2019年的「黑暴」動亂凸顯了香港存在國家安全漏洞,雖然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國安法》得以訂立,選舉機制亦作出完善,可是「黑暴」播下的「毒種子」仍要時間去徹底清除。《基本法》23條的草案將於今年下半年在立法會進行討論,為了避免西方國家再次煽動市民情緒以打擊中國,提高市民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實在是當務之急。 現時,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主要決策局為民政事務局及教育局。今年,教育局在中、小學的正規課程中加入了關於國民身分認同和國家安全的內容,試圖糾正青年的思想,可是短短的課時及刻板式的教學方式成效未必顯著。而且,提高國家安全的認知並非青年獨有的需求,每一個香港市民都有此需要,單靠兩個局的推動實在並不容易。因此,政府應善用民間力量,考慮建立「國家安全教育基金」(下稱「基金」),彌補現時缺乏相關資源的情況,讓合適的非牟利組織進行申請,把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以不同形式融入市民的生活。 基金可考慮設立在民政事務局旗下,並撥款$1,000萬作先導計劃,供50至100個項目申請。基金應涵蓋與國家安全教育相關的活動,包括講座、寫作比賽、景點參觀及其他創新活動。同時,亦可考慮用以創作相關教材、漫畫、遊戲等。使不同團體可以發揮創意,為各階層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活動,使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概念能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為了確保內容的正確性,有必要預先審核教材,甚至派員到活動中視察。倘若計畫有一定的成效,政府應考慮將基金常規化,透過教育市民來保障社會穩定。 國家已經進入了新征程,接下來需要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前進。香港必須積極參與其中,落實在「十四五」規劃中被賦予的定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因此,加強市民對國家安全的認知,確保社會穩定絕對是首要任務。盼望政府可考慮提供資源,讓民間力量可發揮作用。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華文國際傳播協會主席
@ 吳子倫:嚴肅徹查襲警案 「黑暴」歪風不可長
2021-07-02
0
0
昨天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暨香港回歸二十四周年,有反中亂港人士趁機在銅鑼灣聚集叫囂,企圖破壞市面的歡樂氣氛。下午時有一名男子因藏有仿製槍械而被捕,晚上更有「黑暴」用刀襲擊警察,被逮捕時自殺身亡。這種自殺式襲擊明顯是恐怖份子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譴責,特區政府也務必嚴肅調查是否有外國勢力或恐怖主義組織在背後操縱。 事發後,網上討論區出現了不少支持施襲者的帖子,有人把他形容為「義士」,有人企圖發起悼念行動,更有人暗示市民應再次上街重演「黑暴」行為。這些討論區有不少未成年年輕人瀏覽,歪理的廣傳容易造成扭曲的價值觀,甚或引導模仿犯罪。因此,國安法及國民教育有必要加快融入正規課程,確保下一代抱有正確觀念。網上世界絕非虛擬,肆意散播不負責任的犯罪言論,必受香港國安法依法懲治。 自香港國安法訂立以來,只有小部分反中亂港者受罰,事實上大部分守法市民都感到生命安全受到保障。對企業和投資者而言,社會穩定是讓資金停留香港的重要因素。只有資金不流走,才能避免香港經濟直墮谷底,穩住失業率,保障市民生活。香港疫情近日稍微好轉,市面也逐漸恢復興旺,現在又鬧出上述事件,有可能再次引發社會不穩,把剛捱過「寒冬」的小商戶逼入絕境。 「黑暴」總是把自己的行為與愛護香港扯上關係。可是一個真正愛護香港的人,真的會破壞好不容易重拾的和平嗎?當大家審視2019年的亂象時,便會發現「攬炒」之舉對社會毫無益處。不但令經濟受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張,而且受煽動外出衝擊的人隨時會被判囚終身,甚至命送黃泉,受傷的只有他們自己和愛惜他們的家人朋友。為人為己,市民務必擦亮眼睛,切勿讓網上的歪理邪說混淆視聽;政府亦要依法懲治犯罪者,防止歪風繼續滋長。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香港中山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吳子倫:國安法實施一周年 香港繁榮穩定新篇章
2021-06-24
0
0
香港國安法即將迎來實施一周年,西方國家近日紛紛公開發聲。英國的《香港半年報告書》指香港國安法打壓言論自由,扼殺政治異見人士。在G7峰會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西方多國表示關注香港民眾基本自由及人權惡化的情況。筆者在香港土生土長,親眼目睹過佔中、「黑暴」事件,認為西方國家的言論偏頗,絕非真確。 還記得2014年佔中期間,主要交通幹道被堵塞,市民日常生活受盡影響,社會上「港獨」的思維亦逐漸抬頭。經過五年的蘊釀,反中亂港者在2019年以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為藉口,到處焚燒商鋪、破壞交通網絡,惡意攻擊政見不同人士,並向市民灌輸錯誤信息而成功奪取區議會議席,企圖破壞「一國兩制」以打擊中國。雖然他們的惡意行為沒有成功,但香港社會已經滿目瘡痍,無法再次承受衝擊。 為了堵塞香港的國家安全漏洞,確保動亂狀況不再出現,中央在2020年訂立了香港國安法。自立法以來,香港的社會趨向平穩,不同政見人士的關係也有所緩和。對一般守法市民而言,他們所擁有的權利沒有被剝奪,反而人身安全受到保障,投資者所受的風險亦大大降低。加上公職人員宣誓條例及完善選舉制度,確保了政府管治班子均為「愛國者」。一系列的國安「組合拳」讓反中亂港人士無法再次破壞香港,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保持了香港的制度優勢。 展望未來,傳媒的監管和開展國情、國安教育工作必須下苦工。過去一段長時間,部分傳媒經常抹黑祖國和特區政府,而正規教育課程中亦缺乏國情、國安教育,令青年對國家有錯誤的理解,甚至充滿仇恨。香港的未來必定是跟大灣區其他城市一同發展,繼續以錯誤思想影響市民,只會限制香港與國內城市合作的機遇和阻礙青年上流。 回過頭看,西方國家的言論與現實情況出現如此大的差異,主要原因是報告所謂的「國際標準」,對人權、自由的定義和主張過於狹隘。每一個國家、地方都有著自身的特殊情況,加上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自身的內政,以這些西方主導的思想強加於其他國家進行干涉並不合適。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國家由貧窮的農業國逐步成為全球第二位大經濟體,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也得以持續發展,證明了制度的成功,無須西方國家「指點」。 而且西方國家經常抱有雙重標準,經常把犯罪行為和恐怖主義在自身以外的國家上包裝成抗爭、追求自由。美國在2019年批評香港警方驅散「黑暴」的做法不當,但美國在2020年出現針對警察暴行和警察種族主義的示威時,一樣派出警員清場,跟香港無異。緝捕暴力示威者是為了保護市民生命財產免受威脅,避免經濟受到影響,是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的工作。 維護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並不能無限放大人權、自由而拒絕受國安法的規管。回顧過去一年,香港國安法讓香港變得穩定,市民安居樂業,相信往後日子,香港將會背靠祖國繼續發展,在完成國家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後一同分享榮耀。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香港中山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吳子倫:勢必捍衛國家安全 支聯會綱領違憲難容
2021-06-03
0
0
今年是香港國安法訂立以後的第一個「六四」,社會都把焦點放在政府如何處理「六四」遊行及晚會。警方已經表達出因疫情原因,就上述活動發出反對通知書,要是市民於當晚聚集將可能觸犯「非法集結」,而且有關活動涉及對抗中央政府、涉及顛覆政權,是違反國安法的行為,參加者隨時會受牢獄之苦,市民不應抱著僥幸的心態參與,以免抱憾終身。 雖然警方已經提出了清晰的立場,但依然有市民刻意挑戰警方底線。在5月30日就有一名長者在灣仔展示貼有英國國旗的黃色雨傘及有關「六四」的標語,並獨自按支聯會原定的「六四」遊行路線進行遊行。警方多次勸喻後她仍沒有離開,最終因涉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及企圖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而被捕。這明顯是「試水溫」,企圖利用輿論壓力逼使警方批准「六四」晚會。警方今次依法行事,並不會因為參加者的年齡及性別而去姑息,向公眾清楚顯示出他們對違法人士「零容忍」和其專業性。 在法理上,中國憲法中確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任何人去顛覆這個制度均違反香港國安法第22條「顛覆國家政權」罪,因此支聯會的綱領中「結束一黨專政」與香港國安法有所牴觸。有人辯稱有關綱領必須組合一起去理解,亦有人指出這是對政權的「勸喻」,但有關解釋並不合理。支聯會至今仍然沒有打算刪除有關綱領,保安局及國安公署理應積極處理。倘若支聯會因觸犯香港國安法的罪行而受到刑事處罰,基於香港國安法第31條,便應立即責令其暫停運作,避免人們認為香港國安法是「紙老虎」,影響有關法規的權威性。 在民心上,經過2019年的香港動亂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市民已經冷靜下來反思自己行為和認清事實,不再支持支聯會的行為和理念。根據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最新公布的「六四」事件週年調查結果,47%的受訪者支持平反「六四」,較去年大幅下跌一成三,是自2003年5月以來的新低。同時,28%的受訪者認為應解散支聯會,創28年來新高。現在,香港失業率依然高企,市民最希望能安居樂業,聚焦於民生發展,而非日日夜夜提心吊膽身處危險。加上香港國安法的訂立,填補了國家安全的缺口,令市民清晰知道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貢獻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企圖以抹黑言論煽動市民推翻執政黨根本站不住腳。在黨的帶領下,國家由被列強打壓得體無完膚的發展中國家,逐步變成可與世界列強匹敵的強國,讓市民無需擔心再次被西方列強侵略。2020年,在黨的決斷行動之下,新冠疫情得以快速控制,減少了疫情對市民的影響,更達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黨的帶領下,相信祖國可以順利完成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把中國打造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讓市民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絕無任何妥協的餘地。過去一年,香港國安法、公職人員宣誓效忠制度條例及完善選舉制度,為香港確立了新秩序。市民應盡公民責任,成為愛國者,不要再被「有心人」煽動破壞國家安全。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吳子倫:公務員忠誠愛國便失去政治中立?——破除當中邏輯謬誤
2021-05-13
0
0
近月,公務員宣誓效忠特區政府和《基本法》的議題在社會上受到廣泛討論。有傳媒訪問了一位已離職的公務員,她表示不認同公僕必須「愛國」,覺得這是有違「政治中立」的職業操守。同時,她認為公務員被迫參加國家安全相關的課堂,感覺像是要「被洗腦」。「愛國」與「政治中立」真是相違背?公務員必須為「愛國者」和維護國家安全真的不合理?筆者將會就此作出討論。 一、「愛國」與「政治中立」並非相違背 在討論之前,我們必須就「愛國」及「政治中立」作出定義。根據《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愛國主義被定義為「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愛國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旗幟鮮明反對分裂國家圖謀、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築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牆鐵壁」。 至於香港公務員的「政治中立」,《公務員守則》列明公務員不論本身的政治信念為何,必須對在任的行政長官及政府完全忠誠,並須竭盡所能地履行職務。因此,公務員的政治中立是基於效忠政府的責任。 由上述的定義來看,「愛國」正如中聯辦駱惠寧主任所說,「不是選擇,而是義務」,這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公務員是特區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市民的公僕,由不愛國者擔任如何令人信服他們真心效忠政府,真心為市民福祉行事?中央已經明確指出愛國者治港必須貫徹,因此「愛國」是擔任有關職務的必要條件,跟影響他們的「政治中立」拉不上半點關係。 二、公務員必須為「愛國者」絕對合理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愛國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經歷了2019年的社會動亂及2020年公務員工會鼓動公務員參與「罷工公投」,特區政府要求公務員宣誓,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絕對合理,確保公務員不會利用自身權力作出影響社會穩定和威脅市民人身安全的行為,以爭取不合理的政治訴求,同時亦避免外部勢力擾亂國家安全。 事實上,不少西方國家都訂明公職人員必須愛國及維護國家安全。例如美國要求所有公職人員都必須是「愛國者」,並禁止有違效忠義務的人擔任公職;而英國亦明確規定公職人員需要忠於國家,並遵守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及責任。由此可見,香港現行的做法並非什麼新鮮事,只是以往香港沒有嚴格執行愛國者治港原則才令市民覺得一時不太適應。 三、嚴懲違反誓詞的公務員 香港公務員的薪資及福利較一般市場高出至少兩、三成,而且每年都有兩個加人工機會,因此成為不少人夢寐以求的工作。2020年,政務主任及二級行政主任的申請人數分別為約1.4萬人和2.1萬人,平均數百人爭一位。因此,有非愛國者為高薪而假以宣誓效忠,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政府必須對公務員進行定期考勤,就違反誓詞的公務員作出嚴厲懲罰,徹底杜絕政府管治架構內的非愛國者。 總的來說,上述提及的報導存在著邏輯謬誤。「愛國」是每個中國公民的義務,而「政治中立」是基於效忠政府責任,只有愛國者才會效忠政府,因此兩者並無任何衝突。而公務員效忠政府是國際一致認同的慣例,以確保國家安全,絕對合情合理合法。同時,特區政府必須對公務員進行定期考勤,就違反誓詞的公務員作出嚴厲懲罰,以優化公務員隊伍的構成。只有由「愛國者」擔任公職人員,才能確保香港繁榮安定,「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國家安全教育日專題】吳子倫:做好教育工作 促進港青維護國家安全
2021-04-14
0
0
中國現時正推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維護國家安全才能讓國家繁榮安定,人民才可以擁有美好生活。市民理應對此大力支持,可是部分香港青年抗拒國家修補國家安全漏洞的好意,成因主要有四個。 第一,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不認識、也不重視。香港的教育制度缺乏歷史、政治、法制等內容,更遑論系統性建立身份認同的部分。在香港這個「求學總是求分數」的社會裡,要是內容不在考試範圍內,學生根本不願意花時間學習,結果使他們缺乏了「一國」和中國人身份的概念。同時,不少青年亦未曾到過內地親身感受國家發展的成果,每日只看著偏頗的媒體報導或社交媒體的假消息,令他們抱有香港人高人一等的思維,當然容易令他們對國家缺乏尊重。 第二,部分香港教師亦缺乏中國人身份認同和愛國理念,為學生灌輸錯誤訊息。有教師曾撰文表示「不少教師不願做國安教育的推行者,或害怕不慎觸犯禁忌,離開教育界」。事實上,教育局已經為教師準備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概念的課程,並會陸續推出有關國家安全教育的教材,讓教師有所依據。教師要是愛護國家、持平教學,又何須擔心誤踩國安法紅線?倘若教師一心希望將分裂祖國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引導他們破壞國家安全,這些人完全不適合當教師。香港以往沒有足夠機制監管教師,結果令不少學生出現了錯誤的觀念。 第三,香港生活節奏急速,令部分青年變得急功近利。回想2019年,每個參與動亂的青年都有著不同想法,可能受到政客傳媒的糊弄,可能受到朋輩壓力,但認為鬧事可以改變「遊戲規則」從中得益的人也確實存在。2019年,在沒有懲罰的情況下青年胡作非為,到了港區國安法立法後便擔心被懲罰,完善「愛國者治港」原則更會令他們失去了上流機會,當然怨聲載道。事實上維護國家安全絕對合情合法,放任反中亂港人士破壞社會才是不負責任,因此現在改革只是撥亂反正。 第四,青年不了解世界情況,缺乏經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一個調查發現,超過半數香港青年有意或決定移民,但他們是否了解西方國家的不平等問題絕對成疑。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青年只懂得課本知識,對世界大事一般了解甚少。據筆者觀察,大部分香港市民並沒有親身了解實際情況,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認為西方社會的生活是完美的,同時把祖國修補國家安全漏洞的善意舉動視為干預香港。歷史總是循環不息,香港回歸祖國前曾有一批移民,但不少人經歷過西方社會的不平等便明白祖國的好,回流香港。或許,人們總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白什麼是好。 從上述四項成因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有著不足,才會使青年對國家修補安全漏洞的好意有所抗拒,因此今後政府及社會各界必須做好教育工作。今年4月15日是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教育局已向學校發出通告,鼓勵學校趁此機會舉行升旗禮、早會等活動,向學生介紹和解釋國家安全概念。這是一項重要工作,不過國家安全不應該每年只有一日學習,而是應該融入生活之中,讓每一位香港人明白維護國家安全是他們的義務。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吳子倫:破解國際特赦組織批評特區政府的謬誤
2021-04-12
0
0
自2019年修例風波後,中央政府先後主導訂立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並將反中亂港者依法判刑,使香港社會局面得以恢復穩定,市民生命受到保障。可是,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近日發表《香港年度人權狀況回顧2020》報告指特區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作為政治打壓的藉口,並持續打壓和平集會權利,而港區國安法生效後,至少七個政治團體宣佈解散,同時有數十名反對派人士相繼離港。這些言論全都是混淆視聽,筆者將會逐一擊破。 在進行討論之前,讀者必須清楚定義「黑暴」。還記得反修例暴動的那段日子,一些「有心人」在網上討論區打出自由之名,以角色扮演遊戲作包裝動亂行為,吸引青年參與到處焚燒商舖、襲擊政見不同人士,妄想爭取他們的不合理訴求,企圖分裂祖國。要是市民表示支持政府、支持警方,便會被辱罵、「起底」,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黑暴」甚至將雜物掉進東鐵線路軌,企圖造成重大意外。市民活在惶恐之中,思想言論也受到限制,將「黑暴」定義為本土恐怖主義絕對合適。 回應上述報告的觀點,特區政府從來都沒有打壓和平集會,所有審批均是考慮到公共秩序及風險。以往的所謂和平集會經常潛伏著勇武派「黑暴」,集會演變成動亂,而且集會的用意明顯,總是向社會傳遞反中亂港的思想。特區政府對這種違法行為進行監管有何問題?加上香港的新冠疫情一直反覆不定,截至現時已經歷了四波疫情,一萬一千多人感染。隨意讓市民聚集將可能帶來社區大規模爆發疫情,威脅市民健康,打擊香港經濟,更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因此,正如律政司的聲明所言,特區政府一直尊重及重視基本法保障的權利和自由,但這些權利和自由並非絕對,是可受到限制的,包括基於公共秩序及保障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至於有關政治團體解散及反對派人士離港方面,港區國安法訂立的目的是要把「黑暴」杜絕,避免他們再次死灰復燃,從而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確保香港繁榮穩定。香港是法治之都,所有事情都是按規則、按程序辦理,沒有犯法絕對不會被冤枉。而完善選舉制度,則是要讓「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得以貫徹落實。國務院港澳辦夏寶龍主任亦曾談及忠誠反對派將會有生存空間,自稱是愛國愛港的政界人士,又何懼之有?他們到底是因為自己之前違反港區國安法而心虛,還是怕被無理政治打壓,每位讀者都心知肚明。 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訂立港區國安法對愛國愛港的市民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但站在反中亂港者的角度,改革的確是對他們不公平,讓他們失去生存空間。杜絕本土恐怖主義,讓市民生命財產得到保障,正正是政府應該做的工作,根本無需給予反中亂港者任何發展空間。由此可見,上述報告的觀點全都站不住腳,純粹是混淆視聽,抹黑特區政府。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
@ 吳子倫:接種疫苗做好抗疫 促進香港繁榮穩定
2021-04-07
0
0
近日,香港疫情開始出現好轉,部分日子的感染人數出現低單位數增長,短期內「清零」是一個可期待的目標。不過,截至現在香港只有約40萬人接種疫苗,只佔全港人口不足6%,跟群體免疫的門檻還有一段距離。市民在復活節和清明節假期四處遊玩,倘若再出現超級傳染者或染疫群組,出現第五波爆發並非不可能,之前的努力將會再次功虧一簣。為何接種疫苗處於一個低水平?筆者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市民接收到錯誤資訊後對疫苗信心不足。早前,有個別組織以醫護專業名義,指科興疫苗數據不足,企圖動搖公眾對接種疫苗的信心。事實上,特區政府已經按程序對每一種疫苗進行審批,沒有偏頗任何疫苗,所有決定都是基於科學數據行事,可見疫苗是安全的。相關組織向公眾發布的不實言論明顯是基於政治立場,試圖抹黑疫苗接種計劃,這樣的行為完全不能接受。 從其他國家的感染數字來看,各種疫苗對減低染疫人數都有著非常正面的作用。已經接種疫苗的人士,應利用好自己的個人網絡,向身邊的親友作宣傳,表達疫苗的安全性值得信賴。這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比起政府和專家學者說一千句、一萬句都來得有效。只有疫苗得到市民的信任才會有更多人願意接種,減低往後日子再次出現大爆發的風險。 其次,市民認為接種疫苗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即時好處。近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社交媒體宣布香港已經設立「疫苗護照」,電子版本可在打針後透過應用程式「智方便」iAM Smart 下載,而紙張版本由工作人員每次打完針後向市民提供,以便利接種者往後出行。但對很多人來說這個「獎勵」難以在短期內兌現,而且接種疫苗後依舊要配戴口罩,因此市民大多處於觀望階段,不願意冒出現副作用的風險接種。 要吸引更多人接種疫苗,特區政府應加強市民對「清零」後生活的期待。例如公布放寬各項社交距離措施、與內地正常通關的最低要求和時間表。倘若完全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加上特區政府即將推出消費券,市民消費將會增加,將為零售業、餐飲業等帶來爆發性的收入增長。而恢復與內地的正常通關,將可以使人流、物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也可以讓市民實踐到大灣區發展的計劃。這樣可以使企業和市民心中有底,促進市民自願接種疫苗,企業也會積極鼓勵員工支持。 新冠疫情已經困擾香港市民超過一年時間,大眾已出現抗疫疲勞,失業率持續上升。疫情關乎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安全才可以確保國家繁榮穩定。因此,每一個香港市民都有義務做好抗疫工作,主動接種疫苗並向身邊親友積極宣傳抗衡假消息,讓「清零」的目標得以實現。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
@ 吳子倫:增加青年參政議政機會 需先解決三個現實問題
2021-03-18
0
0
文/吳子倫 3月11日全國人大會議高票通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規定香港選舉委員會成員將增至1,500人,分成五大界別,其中第三界別包括基層人士,為平民青年成為選委提供了渠道。而王晨副委員長早前指出「賦予選委會」選舉「較大比例」立法會議員,理論上大大增加了平民青年在政界「上流」的機會。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讓政界更多聆聽他們的聲音絕對是一個好轉變,可是筆者認為在執行層面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香港平民青年參政議政的例子為少數,主要成因可歸納成三項: 第一,缺乏參政議政的誘因。參政議政從來不應該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所有參政者都必須抱有這種觀念。可是,在香港這個節奏急速、生活成本高昂的社會,平民青年必須努力工作、維持生計,要是他們無法從參政議政中獲得任何收益,時間、精力及經濟等現實問題都會阻礙他們在政治上的投入。 第二,缺乏系統性訓練,沒有足夠參政議政能力。香港大多數青年的政治觀念非常薄弱,他們在正規課程中甚少接觸有關議題。獲取資訊主要是透過傳媒、社交媒體,他們對議題沒有全面的概念,言論容易出現偏頗。另外,他們亦沒有接受寫作訓練,難以及時就議題撰寫出完整的評論文章或研究報告,更遑論提出可實行的建議。因此,要讓大部分青年參政議政在現階段較難實現。 第三,缺乏明確的晉升階梯,無法成為建制派的核心人物。現時,青年要在建制團體獲取較高職位並不容易,除了考慮能力外,還好考慮個人背景。而且,就算擔任社團的主席團成員,也不擔保能有參政議政的機會,使不少青年心灰意冷,令人才流失。 倘若有意提高平民青年參政議政的程度,必須解決上述所提及的問題。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為平民青年提供工作機會是吸引他們參政議政的最大誘因。青年要是能成為立法會議員,他們將會有更好的「上流」機會,全身投入政界。不過,立法會議員的職位數目非常有限,並非普通青年能參與。政府可以考慮為青年提供領取津貼的委員會及諮詢組織職務,讓他們提出真知灼見時有一定收入維持生計。 其次,鼓勵愛國愛港企業給予青年較優惠的待遇,例如平民青年需如果在辦公時間參與議政會議,企業應考慮著情處理。只要企業支持,青年就可以為香港作出貢獻。 另外,為了加強青年的參政議政能力及讓他們有真正的晉升機會,社團及政黨可以定期舉辦培訓班,從中挑選人才,並讓特區政府或其他官方機構負責持續跟進及給予各類型「上流」機會,進行培養。在官方的組織下,這些具發展潛力的人才也應定期聚會,共商社會議題,一同進步成長。只有讓青年看到自己的未來,並有真正的晉升空間,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付出。 平民青年是社會的一大持分者,也是培養更多「愛國者」的重要基礎。政府有必要多加留意這個群體的聲音,為他們提供參政議政機會時,亦要考慮其現實需求及發展路向,使平民青年能為國家、為香港作出貢獻。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
@ 吳子倫:破除誤解——駁「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會給港人帶來壞處」?
2021-03-11
0
0
文/吳子倫 「愛國者治港」、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等議題絕對是近日的社會熱點。由報刊上的評論可看出主流群體對中央的決定都抱正面的態度。可是,社會上及互聯網上亦有一些負面或誤解的言論,筆者在此嘗試逐一破解。 有部分評論將完善選舉制度形容為中央政府收緊對香港的管治,為了全面掌控香港而把香港「內地化」,從而會令昔日的東方之珠失去光芒。可是回看《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強調維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原則;「十四五」規劃中也指出「支援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我們可清楚看出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定位是加強香港的獨特優勢,支持香港在國際舞台中發揮作用,上述危言聳聽的言論不攻自破。 事實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讓「愛國者治港」得以貫徹,是為了保持香港社會穩定,令香港不會被其他國家和跨國企業標籤為「動亂之都」而影響聲譽。對跨國企業而言,它們在投資時必須考慮投資地區社會的穩定性,沒有企業希望因社會動亂而蒙受損失。2019年,「黑暴」破壞香港社會的亂象還歷歷在目。當時人心惶惶,滿目瘡痍,不同政見的人士互相仇視,不少跨國企業都考慮撤離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只是把反中亂港人士的生存空間徹底消滅,避免他們死灰復燃。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黑暴」重臨,從而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 另外,亦有人把完善選舉制度跟民主倒退拉到一起談。筆者認為任何國家的民主都是有底線的,不可能沒有法律規管損害大眾利益的人。哪個國家會容許有意圖破壞國家安全的人士擔任政府要職?沒有。國務院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愛國者的定義非常清晰,而且也較為寬鬆。愛護祖國、愛護香港,不破壞國家安全,這些要求絕對合情合理。而且,忠誠的反對派已經被明示有生存空間,怎麼會像有些人所謂的香港民主、言論自由被壓制? 當無限放大民主的好處,要求政府不規範市民的行為,只會讓香港陷入政治紛爭,使市民生活困苦、經濟停滯不前。2020年,英國脫歐公投,英國所有人一同決定國家的未來,民眾應該會覺得滿意幸福、英國會有更好發展吧?可是YouGov於2020年進行的民調中發現,49%的受訪者認為英國離開歐盟是錯誤的,英國社會紛爭不斷,經濟也逐步下滑。至於美國,早前容許市民自行決定是否配戴口罩,結果疫情到現在仍未平息,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小市民苦不堪言。一小撮人希望追求絕對自由,結果卻令其他人一同付出代價,這是不合理的。適度規管是為了保障市民的整體利益。 貫徹「愛國者治港」、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對香港並沒有任何壞處。部分香港年輕人有一個大毛病——就是片面閱讀和理解互聯網論壇的資訊,然後自行腦補其他部分,幻想(FF)自己是救世主。因此,他們總是傻傻的付出,支持那些打著自由民主旗號、煽動破壞國家自己卻暗中爭取個人利益的反中亂港者。在新時代中,香港青年是時候清醒了,不要再被迷惑,要及時與破壞香港的人「割蓆」,把自己的前途與香港的未來、國家的發展聯繫起來。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大埔青年協會副秘書長編輯:潘麗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吳子倫-紫荊雜誌_紫荊網
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