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鴻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下一財政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清楚指出北部都會區(北都)建設是香港未來所在,並明確告訴香港市民,在“嚴控政府開支為主、開源為輔”的公共理財原則下,政府可在2028/29年度走出“財赤”;這兩項信息,大大提振社會信心,只要香港市民願意和政府攜手,當前的種種難關都將被逐一克服。
北都發展是香港未來所在
關於北都,財政預算案說得非常明白:“北部都會區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至為關鍵,能加速創科產業發展,讓我們更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同時為市民創造優質的事業發展機會和生活環境。政府將會繼續優先為這項目投入資源。”意思就是,北都就是香港未來所在;事實上,北都發展面積達到3,000公頃、佔香港整體面積三分之一,為香港產業適度多元創造條件,是香港擺脫過度依賴個別產業的關鍵,值得市民重視。
北都可為香港提供大量可發展土地,根據預算案,四項重點產業包括: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和新田科技城的創科產業、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現代物流、用以發展國際專上教育產業而預留的九十公頃“北都大學教育城”土地,以及用作建設文化及體育設施,藉以保存和外推廣傳統鄉鎮及歷史人文資源,推動文化及體育產業的用地。
四項重點產業為香港創富
上述四項重點產業,將可為香港帶來數以估量的龐大利益,單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便預計可每年為香港帶來520億元經濟貢獻、創造約52,000個職位。另外根據政府最新的推算,整個北都建成將會為香港提供超過50萬個新工作職位 ,對香港的好處有多大,不言而喻。
除了清楚告訴香港市民,北都建設是香港未來的重中之重外,預算案亦顯示,在政府“強化財政整合計劃”帶動下,預期2028/29年度,即約三年之後,政治就可走出“財赤”陰霾,財政儲備亦會重拾升軌。政府在今次預算案中的節流措施“用藥極猛”,在加強版“資源效率優化計劃”之下,若以2023/24年度經常開支為基礎,下個財政年度起的連續三年,已可分別節省117億、195億和273億。
想必有人會質疑,政府是否“講得出,做得到”?鑑於政府今個財政年度削減1%經常開支的目標其實超額完成,成功“減磅”177億元,亦減少政府經常性開支約3%,市民對政府的預測和執行力應當有信心。
預算案闡釋香港發展方向
今次預算案另一值得欣喜之處,是政府放棄了以往“倚賴地價收入”的思維,除了預先宣布下個財政年度不會推售商業用地外,亦清楚表明預期下年度地價收入僅為210億元。陳茂波日前在立法會上亦說得斬釘截鐵,強調政府不再希望過分倚賴地價收入,直言推動發展經濟,從利得稅、薪俸稅等方面增加收入更重要。上述內容,清楚闡釋香港未來發展方向,對香港爭取國際評級機構和投資者認同,以及增強市民信心和規劃自身發展有莫大幫助。
香港的發展已踏入新階段,我們亦應以嶄新的目光去看待這一份財政預算案。北都是香港未來所在,更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引擎,而北都建設更是香港切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最直接方式,預算案為此項策略性基建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展現政府“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的精神,市民只要細心讀懂這份預算案,相信即會發現,攻克眼前難關,帶領香港走上另一高峰的機會就在眼前。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