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你是否也常常陷入這樣的困境:滿心期待與他人交流,卻總是在猶豫中等待別人主動開啓對話?想加入一場熱鬧的討論,卻因種種顧慮而退縮?這種現象背後,隱藏着複雜的心理機制。
不敢主動聯繫別人、加入談話,多源於人際互動問題中的 “不敢開始一段對話”,而這與自尊感密切相關。自尊是我們對自我的概括性評價以及對自身價值的判斷。自尊感良好的人,能夠自信地表達看法,積極尋求與他人的聯結。即便觀點不被認同,或者主動交流未得到迴應,他們也能保持內心的平衡,不會過度自我否定。
然而,低自尊者對自我的評價偏低。他們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覺得自己的需求和看法無足輕重。在他們眼中,只有別人主動聯繫自己,才能確認自己不被討厭。低自尊者還總是迴避挑戰,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對他們來說,主動發信息給別人,那種等待回覆的時刻,就像等待命運的宣判,充滿煎熬。一旦沒有得到回覆,他們便會陷入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招人討厭。爲了避免這種痛苦,他們選擇不主動,形成 “你找我,我必回;我絕不主動找你” 的相處模式,甚至演變成即使別人主動聊天,也不敢深入交流,生怕暴露自己的 “招人煩之處”。這種看似冷漠、疏離的態度,實則是他們在不知如何是好時的一種自我防禦。
缺乏穩定、安全的依戀關係是不敢主動的重要因素。童年時期,及時、富有感情迴應的依戀關係是自尊產生的基石。若父母對孩子的身心需求不敏感,時常忽視孩子,孩子就會產生 “即使表達需求,也不會得到迴應和滿足” 的想法,這種創傷會延續到成年後的人際交往中,使他們不敢表達對他人的需要,甚至僞裝成不需要聯繫他人的樣子。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負性核心信念也是低自尊延續的關鍵。童年的經歷讓低自尊者形成 “我很差” 的核心信念,致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退縮、迴避,持續懷疑和責怪自己,總覺得自己發信息會招人討厭。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1、記錄自己的負性信念。負性信念有不同層次,我們可以先從較淺顯的外周信念開始,將它們詳細地寫下來,如 “我覺得同事不喜歡和我交流”“我認為發消息約朋友聚會會被拒絕”,然後客觀地審視這些信念。
2、尋找支持性證據反駁負性信念。低自尊者的記憶往往偏向負面,我們要挑戰這種記憶模式,將負面想法轉化為問題,如 “同事真的不喜歡和我交流嗎?”“朋友真的會拒絕我的聚會邀請嗎?”,進而努力尋找正面記憶來回答這些問題,你會發現,真實的自己遠比想象中優秀。
3、要明白改變並非一蹴而就。不要強迫自己立刻做出巨大改變,比如馬上向心儀卻不敢聯繫的人表白,或是強迫自己與他人侃侃而談。先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重建主動聯繫他人的信心。
人際交往是一場心靈的旅程,當我們勇敢地邁出主動的第一步,打破內心的枷鎖,或許會發現,那些曾經阻礙我們的,不過是自我設限的幻影。願我們都能在人際交往中,展現真實的自己,收穫溫暖而真摯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