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破繭成蝶!香港三年之變驚艷世界-紫荊網

屠海鳴:破繭成蝶!香港三年之變驚艷世界

日期:2025-07-0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的喜慶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提出“四點希望”:第一,着力提高治理水平;第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第三,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第四,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習主席的“四點希望”,為“一國兩制”的香港實踐指明了方向。三年間,中央出台多項政策措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聯通和金融聯通、人員流動和要素流動;鼓勵內地居民赴港旅行,提振香港消費;支持香港與內地省份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共享發展機遇;力挺香港加強國際聯繫,拓展發展空間。習主席定向指路,中央鼎力支持,內地密切合作,為香港由治及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國務院港澳辦昨天傍晚發表“港澳平”署名文章:《堅定篤行團結奮進──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文章稱:三年來,李家超行政長官帶領管治團隊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挑起香港當家人和治理香港第一責任人的重擔,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勇於擔當、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團結香港社會各界共同奮鬥,全面推動特區各項事業邁上新台階。

二十八載櫛風沐雨,披荊斬棘;三個春秋勵精圖治,破繭成蝶!

這兩天,香港特區的“當家人”、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上傳短片,以“破繭成蝶”為題分享本屆政府上任3年來的施政理念和成果。短片分上下兩部分。在片中,李家超和特首辦特別助理黃芷淵走進濕地公園的蝴蝶園。黃芷淵提到,從蝴蝶聯想到“破繭成蝶”,每隻蝴蝶都經歷了破繭而出的過程,才能展翅飛翔。李家超表示,“破繭成蝶”很有哲理,“繭”可以被視為限制、挑戰、困難,“破繭”就是破局、求變。就像香港每個階段的發展都面對不同挑戰,政府必須主動“破繭”破局,才可以解決市民最關心的問題,讓香港變得更美好。李家超表示,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不作安逸的停滯者。

三年間,李家超身先士卒、敢作敢為,他帶領特區管治團隊,勇於擔當、奮發進取,不懼風雨、不畏艱難,辦成了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解決了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一國兩制”的香港實踐展現出新氣象、新風貌、新業績。

香港之變,驚艷世界;香港之興,氣勢如虹!

治理理念之變,打開“總開關”

三年前,習主席指出:“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

殷殷囑託,語重心長;使命如山,不敢懈怠!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落實習主席講話精神,從打開思想“總開關”做起,推動治理水平大提升。

三年來,特區政府在國家背景下謀劃香港發展,搶抓發展機遇。比如,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這是世界上首個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中國是該組織的“主推手”。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國際認可度高,特區政府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最終如願以償。

三年來,特區政府主動作為,強力攻堅。比如,聚焦一個“難”字,解決“住房難”破題開局;突出一個“搶”字,“搶企業”“搶人才”成效顯著;瞄準一個“活”字,推展“盛事經濟”收穫頗豐;圍繞一個“和”字,提升基層治理取得實效;着力一個“融”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步伐。

三年來,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以“敢勇當先、扛責在肩”的責任意識,打造“有為政府”;制訂績效指針,提升政府部門工作效能;成立跨部門工作委員會或工作組,強化統籌能力和執行力。握指成拳,“拳拳”有力。

事實證明,“無為而治”、“無執而成”只會令矛盾和問題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結合起來,聚焦市場調節失靈、發展基礎薄弱、市民呼聲強烈的地方精準施策,治理面貌煥然一新,治理成效顯著提升。

發展動能之變,鍛造“新引擎”

三年前,習主席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滿懷夢想的創業者來此施展抱負。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習主席的“三個全力支持”指明了中央挺港、惠港的重點,也指出了香港培育新動能的方向。三年來,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聚焦重點鍛造“新引擎”,促進香港發展動能之變。

其一,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上,從“物理對接”到“化學反應”。在前海、河套,香港與深圳共同探索規則、規制、標準的銜接,以制度創新促進要素流動;在北部都會區,香港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以“片區開發”吸引投資;在深港之間,政府主動“搭橋鋪路”,“香港研發+深圳製造”正在把香港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其二,在國際聯繫上,從“倚重歐美”到“多向拓展”。一方面,繼續說好“香港故事”,鞏固與歐美聯繫;另一方面,大力開拓東南亞、中東,以及“一帶一路”市場;李家超多次率團出訪,成功吸引大批東南亞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中東主權基金投資香港。

其三,在改革創新上,從“政府改革先行”到“多個領域並進”。李家超就任之初,先從政府改革做起,隨後,推進經濟領域改革,比如,破天荒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政府資金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設立“人才服務辦公室”搶人才、“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搶企業。同時,在醫療、扶貧、住房等民生領域亦推出系列改革舉措。

2022年7月至今,香港成功吸引近1400家海內外公司到港或擴大業務;2022年底至今,成功吸引逾80家從事前沿科技的企業落戶香港,成功吸引逾21萬人才來港。

三年間,香港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本地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港元;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穩居國際金融中心第三、國際競爭力全球第三;香港高校在各大權威機構“世界大學排名”位次逐年攀升,港大更是在QS排名中名列第全球第11位,全國第一,亞洲第二。

香港因港而興,金融、貿易、航運、地產、零售、旅遊等優勢產業無不源於“口岸優勢”。三年來,香港在保持“口岸優勢”的同時,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動能。主動配合國家戰略,對接最大的“動力源”;多向拓展國際市場,構建“多點支撐”格局;改革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點燃創新創造激情。

“善弈者謀勢”。順勢而為,蓄勢而發。香港“動能之變”“路徑之變”“活力之變”,尤其引人注目、令人讚嘆!

促進民生之變,提升幸福感

三年前,習主席指出:“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三年來,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成功地推進民生之變。

其一,化解“住房難”實現“破題開篇”。特區政府多措並舉,覓得足夠10年修建公屋的用地;創造性地興建“簡約公屋”,縮短“上樓”期限;打擊濫用公屋,收回公屋資源;提出“簡樸房”標準,逐步取締劏房。這一套“組合拳”,令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從最高峰的6年多降至4.1年。去年以來,特區政府啟動彩虹邨等老舊公屋重建,“城市更新”與“住房升級”一體推進,市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

其二,幫扶困難群體實現精準到位。本屆特區政府秉持精準扶貧的策略,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針對劏房戶、單親家庭、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實施一系列幫扶措施。三年來,推出了許多“接地氣”的精準扶貧措施。比如,建設“社區客廳”,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向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等受助人發放半額額外津貼,提高基本保障;成立“關愛基金”,援助困難群體。等等。

三年來,打工仔收入有實質增長,通脹大致保持平穩,家庭收入中位數、公屋輪候時間、勞工權益、基層醫療等多方面都有所改善,市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

三年攻堅,有目共睹;民生之變,贏得人心。把“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要求落到實處,香港和氣升騰、和氣致祥,全社會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社會環境之變,築牢“治”的根基

三年前,習主席指出:“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拼敢贏的優良傳統,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必須有“和”的環境;“和”的環境,必須築牢“治”的根基。李家超深諳“和”與“治”的辯證法,帶領特區管治團隊奮發圖強,在以下三處實現歷史性突破:

其一,落實“二十三條立法”,履行憲制責任。2024年3月23日,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正式生效,標誌着香港完成了維護國家安全本地立法的憲制責任,終於補上了耽誤了27年的“功課”。

其二,重塑區議會,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本港的區議會一度淪為亂港平台,本屆政府改革區議會,使其重回基本法97條規定的“服務及諮詢”職能,2024年1月起,新一屆區議會就任,與地區“三會”、地區關愛隊共同承擔基層治理的責任,打通了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其三,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國家認同。學校教育注重“提升認知”,推進課程改革,新增小學人文科,融入中華文化、國史及國家地理元素,同時,把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學科,高中公民科安排內地考察。社會教育注重弘揚中華文化。比如,香港每年舉辦“中華文化節”,涵蓋戲曲、藝術、非遺等。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指出,香港應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打開發展新天地。李家超及本屆政府交出的“三年答卷”,瞄準一個“新”字,貫穿一個“變”字,以“變”促“新”,成績亮眼,不負眾望!

“破繭成蝶”關鍵在於“破繭”,衝破束縛,求新求變;重點在於“成蝶”,蝶舞翩躚,展翅高飛。

三年艱辛努力,香港已經“破繭成蝶”;未來不懈奮鬥,香港定能展翅高飛!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原文刊發於《大公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賈奇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