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前天舉行的香港回歸祖國28週年慶祝酒會致辭中如是說。
李家超所言“難事”,首當其衝的是“住房難”。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三年艱苦努力,本港房屋問題終於破局。公屋輪候時間最長為6.1年,現時已縮減至5.3年,大幅下降約13%。
那麼,本屆政府是如何破局的呢?筆者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曾現場調研過位於元朗攸壆路的“同心村”簡約公屋,深受感動,感慨良多!
李家超提出“過渡性住房”的思路,以盡快填補短期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的缺口,新鴻基地產率先積極響應。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告訴筆者,福利協會與新鴻基地產攜手合作興建的“同心村”是全港首個大型過渡性房屋項目,佔地近96萬平方呎,提供約2150個單位。該項目建成後很受基層居民喜愛,目前,入住率達96%,流轉率也很高,累計使用率達137%,近400戶已編配上樓。
“同心村”名副其實,堪稱上下齊心、各方給力、合力攻堅的樣板!
由“同心村”可以看出“為之則不難”的道理。縱觀三年來特區政府解決“住房難”,緊盯難點不放鬆,體現出主動作為、敢於作為、善於作為的新風貌,亮點甚多,給人啟迪。
“上樓”前先“進屋”,緩解壓力
李家超在致辭中提及,“簡約公屋”建設快速推進,預計今年將有9500戶家庭入住。
由於本港公屋建設欠賬太多,若還是按照過往的辦法化解住房難,見效很慢。李家超帶領管治團隊調整思路,讓符合條件的市民在正式“上樓”前先“進屋”,也就是先入住“簡約公屋”。為此,多管齊下推進。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不負眾望,她帶來團隊深入調研,把握質量、效益、速度、住戶體驗等多種因素,找到建設“簡約公屋”的可行路徑,制定方案,系統推進。
建設目標:到2027至28年度興建“簡約公屋”合共約三萬個單位。
建設用地:善用短期內未落實長遠發展計劃的政府和私人土地。比如,新鴻基地產以象徵式1元租借出地塊,支持建設“同心村”項目。
建設模式: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快速興建。比如,利用大量貨櫃改建,既安全可靠,又施工提速。
運營方式:突出“流轉”功能,促使居住在劣質劏房的符合條件市民率先入住,一旦這些市民正式“上樓”,則退出“簡約公屋”,政府再安排“新人進屋”。
社區治理:房屋局和民青局攜手,共同推動社區治理。以“同心村”為例,並沒有因為這是“臨時的家”而缺少關愛。
租金情況:由於過渡性住房土地成本很低,降低住戶租金就有空間。以“同心村”為例,1-2人單位月租約880元,3-4人單位約1630元。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與多所大學合作進行研究,日前發表《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研究報告》顯示,住戶租金佔入息比大幅下跌近15個百分點,令租金引致的經濟壓力明顯下降;社區超市、髮廊、洗衣房、運動室等設施應有盡有,住戶普遍非常滿意項目的社會服務支持,對鄰里關係、鄰里交流和參與小區活動的意願都有正面回饋;在全職受聘人數無改變的前提下,居民兼職工作的比例十分明顯。
“簡約公屋”啟示我們,所謂“難事”,往往是因為跳不出固有的思維模式。“思路一變天地寬”。破難,首先要從觀念上突破。
打擊濫用公屋,增加供應
李家超在致辭中提及,政府打擊濫用公屋策略初見成效,兩年半以來已收回約8700個單位,增加了公屋的供應量。
這個數字非常可觀,相當於節省了幾十個億的公屋建設投資。應該說,政府打擊濫用公屋的力度超出預期,“組合拳”打得好。
其一,立法修例。《2025年房屋(修訂)條例草案》於今年6月11日經立法會三讀通過,明確將嚴重濫用公屋行為刑事化。根據草案,未經授權出租、佔用公屋用於貿易或業務用途等行為,一經定罪可面臨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1年。
其二,嚴格執法。比如,房屋署獲授權人員可要求可疑人士(如非法佔用人)出示身份證明,拒絕者可被罰款1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對虛假申報或拒絕提供資料的檢控時效從2年延長至6年;通過抽查、核查水電用量、停車記錄等方式識別違規單位。
其三,收回違規單位。因收入或資產超標,可將擁有物業自願交回;因欠租、扣分滿16分等原因,亦及時收回公屋;
其四,建立舉報機制。設立“舉報濫用公屋獎”,成功舉報者可獲得一定數額的獎金。
“濫用公屋”長期飽受詬病,不少人士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很難。其實,所謂“難事”,往往是把困難和解決困難須支出的成本想象得太大,顧慮重重,猶猶豫豫,止步不前。
事實證明,“狹路相逢勇者勝”,水滴石穿、磨杵成針,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就能啃下“硬骨頭”。
逐步取締劏房,規範市場
本屆政府在解決房屋問題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亮點,那就是“逐步取締劏房”。妙處在於“逐步”與“取締”。最終目的是“取締”,過程是“逐步”;既要徹底解決問題,又兼顧基層實際情況。
政府訂立了“時間表”:2025年,計劃完成《簡樸房條例草案》立法,並開始接受登記;2026年底至2027年初,開始對未登記或不符合標準的劏房進行執法;2028-2029年,全面取締劣質劏房,完成“簡樸房”制度的落實。
本港現有劏房約11萬個單位,居住者約20萬人。透過前期摸底,政府已明確重點是取締劣質劏房。所謂“劣質劏房”,其主要特徵是:面積狹小、層高不足、沒有可開啟窗戶、廁所與其他空間未隔離;另外,有些劏房是在工廈、商廈內部改建而成,本身就違規。“劣質劏房”全港大約3.3萬間。
考慮到基層市民需要租金低廉、位置較好的住房,政府以“簡樸房”替代“劏房”,規定“簡樸房”必須符合以下最低標準:不少於8平方米,淨高度至少2.3米,需有獨立火警偵測器、可開啟窗戶、獨立水電表等,禁止“黑廁”,等等。
從以上措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既“標本兼治”,又重在“治本”,預示著“劏房時代”將徹底從香港消失。
在劏房未徹底取締前,也不能無視劏房住戶的困難,政府同樣想辦法提升劏房住戶的生活質量。6月30日,深水埗東“社區客廳”啟用,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中聯辦副主任祁斌都趕去祝賀。“社區客廳”配備了學習室、共享廚房、洗衣間等公共設施。至此,本港已經建成“社區客廳”7個,預計可為至少500個“劏房”戶提供服務,每年服務人次約8萬。這一創新,也是解決燃眉之急的好辦法。
所謂“難事”,往往是由於長期“閉門造車”,視野不寬所致。政府的劏房解決方案,實質上是廣納民意的結果,只要善於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中央一直高度關注香港的“住房難”,希望特區政府以實際行動回應民生需求,社會各界支持特區政府解決房屋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國兩會與港澳政協委員“共商國是”座談會上,都語重心長談及對香港基層居民住房問題的關心。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表示,希望“香港要告別劏房及籠屋”。他每次來港考察調研,都要調研房屋問題,為香港鼓勁打氣,他還實地考察“社區客廳”,為這一創新之舉點贊。
三年間,李家超帶領團隊上下齊心,推動房屋問題破局,實屬不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李家超說:“寧願作艱難的改革者,不願作安逸的停滯者”。這是感同身受,發自肺腑。期待“有為政府”有更大作為!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原文刊發於《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