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中國經濟回歸中高速增長軌道
7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經濟增長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但從兩年平均增速看,上半年平均增速5.3%,比一季度兩年平均增速加快0.3個百分點,投資、消費、進出口貿易均表現靚麗,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恢復較快增長,就業形勢明顯改善。各方面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已然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羈絆,回歸中高速增長軌道。文|北京 李建偉中國經濟已基本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逐步回歸到潛在增長率的正常增長水平。圖為7月9日,工人在廣西南寧市中建三局的一處建設工地上給玻璃幕墻打膠(圖:新華社)中國經濟增速正在向潛在增長率回歸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增長,1978年到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從3,678.7億元人民幣(1,495.4億美元)增加到412,119.3億元人民幣(60,871.6億美元),年均增長9.94%,按美元計算年均增長12.28%,並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從1978年僅相當於低收入國家人均GDP45%的156.4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4,550.5美元,超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3,867.5美元)。中國經濟創造了持續高速增長時間最長的偉大奇跡,但與各國發展的基本規律一樣,在長期持續高速增長之後,隨著耐用消費品需求趨於飽和、消費結構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換,以及國際市場佔有率接近峰值、出口增速向國際貿易平均增速回歸,加上勞動力供求格局從供給過剩轉向供給不足、人口紅利逐步釋放和後發優勢日漸弱化、技術進步增速下降等決定潛在增長能力的因素制約,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速不斷下降,從2010年的10.6%持續下降到2019年的6%。根據我們的研究,受勞動力供給規模不斷減少和技術進步增速下降等因素制約,目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6%左右,未來會持續下降,2025年將降為5%左右、2035年將進一步下降到4%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只有2.3%,但與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大幅度的負增長相比,中國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表現最好的主要經濟體。中國2021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經濟增速大幅度反彈到18.3%和12.7%,兩年平均增速分別回升到5%和5.3%,顯示中國經濟已基本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逐步回歸到潛在增長率的正常增長水平。工業體系完備優勢凸顯進出口貿易表現靚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僅為中國經濟恢復較快增長提供了需求支持,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需求支撐,並為各國抗擊疫情供應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支持。圖為3月18日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圖:新華社)2021年上半年中國貨物進出口180,6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1%,其中出口98,4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對推動經濟增速回升作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各國為防控疫情擴散,均採取了保持社交距離、限制集會等措施,正常的生產生活和國際交流活動受到較大影響,各國產業鏈受到巨大衝擊,全球貨物出口下降了7.5%。中國是受到疫情衝擊最早的國家,但在國內強有力的防控舉措下,疫情在3月份就得到有效控制,4月份以後生產生活就逐步恢復正常秩序,同時,中國擁有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自身配套能力很強,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損的情況下,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承接了大量國際供應鏈斷裂後無法完成的訂單,特別是口罩、呼吸機等抗疫急需物資的生產任務,使得2020年中國貨物出口在全球貿易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仍保持了3.7%的增長,中國貨物出口總額佔全球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也從2019年的13.14%提高到2020年的14.74%。2021年上半年,儘管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但在新冠疫苗接種面迅速擴大後,美歐日各國加快了復工復產進程,進出口貿易恢復較快增長,如美國、歐元區19國、日本2021年1月到5月累計商品出口分別增長19.68%、13.28%、19.75%,而受益於國內良好的疫情防控效果和完備的產業鏈,中國按美元計價的前5個月出口增長了40.2%,增速遠高於其他國家。在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貨物進口也保持了高速增長,按美元計算,2021年前5個月增長了35.6%、上半年增長了36%,而美國、歐元區19國、日本前5個月商品進口僅增長了22.22%、12.65%和8.65%。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僅為中國經濟恢復較快增長提供了需求支持,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需求支撐,並為各國抗擊疫情供應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支持。網絡消費迅速崛起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21年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0,263億元人民幣、增長18.7%,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提高到23.7%。圖為1月23日,快遞包裹分撥中心工作人員在對包裹進行消殺(圖:新華社)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內在需求動力。1990年以前,中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重點是以解決溫飽為主的食品、衣著類消費,1990年以後家電類耐用消費品成為居民消費升級的重點,2000年以後居民消費結構進入了以汽車和住房為重點的重化工業化消費品為主的時代。2010年以後,城鄉居民大多數耐用消費品進入需求飽和狀態,商品消費進入了以產品更新換代為主的時期,商品消費增速從過去商品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時的兩位數增速轉變為10%以下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服務消費成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點。而2020年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受到衝擊最大的正是服務消費。好在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居民服務消費提供了線上網絡消費方式,部分彌補了因疫情防控需要、限制人員流動聚集對線下消費的衝擊,網絡消費也迅速崛起為新興消費方式。從2021年上半年居民消費情況看,全國網上零售額61,1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兩年平均增長15.0%,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0,263億元人民幣、增長18.7%,兩年平均增長16.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提高到23.7%。儘管網絡消費快速崛起,但受商品消費日漸飽和的制約,2021年上半年商品消費增速有所恢復,但總體增速相對較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速只有4.4%。上半年消費數據呈現的積極方面有兩點,一是消費增速逐月加快,2021年4月到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為17.7%、12.4%和12.1%,呈逐月下降趨勢,但換算為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4.1%、4.4%和5.3%,呈逐月提升趨勢,顯示中國居民商品消費正在不斷回升。二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2021年上半年,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等9類商品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速超過10%,遠高於上半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的兩年平均增速。 技術創新快速發展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強勁創新發展是新時期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有兩大來源:一是依靠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二是自主創新。通過設備進口、引進利用外資和技術引進,引進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實現自身生產技術與管理技術的進步,這是改革開放中前期中國技術進步的重要來源。但隨著中國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日漸縮小,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空間日漸縮小,自主創新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中國技術進步來源的轉折性變化發生在2000年左右。從代表自主創新能力的PCT(國際專利合作組織)專利申請量看,2000年以前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很少、自主創新能力很弱,2000年中國PCT專利申請量只有782件,佔世界專利申請總量的比例只有0.84%,而美國專利申請量高達38,013件、佔比40.77%。2000年以後中國自主創新能力迅速提升,專利申請量在2019年提高到59,181件,佔比提高到22.3%,美國2019年專利申請量也提高到57,448件,但佔比下降到21.65%,中國成為超越美國的全球最重要自主創新國家。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提升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內生動力,也對推動全球技術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中國技術進步危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保持的世界技術霸主地位,為保持自身技術壟斷利益,美國從特朗普政府開始對中國技術進步進行無端打壓。美國政府倒行逆施、有損全球技術進步的打壓行為,並沒有改變中國自主創新的快速發展步伐,2020年中國PCT專利申請量進一步提高到68,723件,佔比提升到25.01%,而美國專利申請量僅提高到58,867件,佔比下降到21.42%;2021年前4個月中國PCT專利申請量19,923件、增長14.05%,美國申請量為19,494件,增速只有0.97%,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仍保持相對快速增長勢頭。中國2021年上半年經濟恢復較快增長,以自主創新為支撐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貢獻突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兩年平均增長13.2%,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05.0%、69.8%、48.1%,兩年平均增速均超過30%。未來挑戰仍不可小覷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迅速提升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內生動力。圖為西藏拉薩市曲水縣茶巴朗村農民展示播種的“藏青2000”種子,科技進步對西藏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5.6%(圖:新華社)中國經濟在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和進出口貿易較快增長拉動下,已恢復較快增長,自主創新能力的快速發展為未來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奠定了強勁的內生增長動力,預計2021年全年將保持8%以上的增長。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依然複雜多變,仍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首要挑戰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周期性復發。相對於美歐日等世界其他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優異表現,首要因素是中國政府成功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為經濟社會恢復正常發展秩序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中國之外的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美國、英國、印度等多國疫情反復暴發,即使大規模接種疫苗後,受病毒變異、部分主張極端個人自由主義民眾拒絕接種疫苗、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緩慢等因素影響,預計未來全球疫情將呈周期性復發趨勢。疫情的周期性復發會加大中國外防輸入的疫情防控壓力,受輸入疫情病例影響的局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會受到衝擊。更為重要的是,疫情的周期性復發意味著國家經濟社會秩序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各國經濟復蘇緩慢,也會制約中國經濟的恢復發展。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勢力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並導致全球經濟陷入危機,美歐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勢力抬頭,本來就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步履蹣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並在全球迅速蔓延,各國經濟均遭受重大衝擊,多國都面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艱難選擇,個別政府抗疫不力,為轉嫁責任、轉移國內民眾不滿,將責任“甩鍋”他國政府,並試圖聯合歐洲發達國家對抗中國的技術創新。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這一倒行逆施的圖謀難以得逞,也無法遏制中國的發展,但由此對中國創新發展造成的干擾依然需要高度重視。除上述兩方面重大挑戰之外,中國經濟社會已進入重大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城鄉收入差距偏大、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中長期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人口快速老齡化、生育率與生育意願下降,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形成多方面挑戰。應對這一系列挑戰,中國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基礎上,制定並實施了面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一規劃明確了未來“十四五”到2035年中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戰略舉措。今年是貫徹落實這一規劃的起始年,各方面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必將推動中國經濟沿著中高速增長軌道穩步前行。(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8月號編輯:魏小旋校對:邸倩監製:連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