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18日《法治日報》報道,近期,“外國山海經”“AI山海經”等AI魔改(指利用AI技術對原作品進行大幅或顛覆性改編的行為)內容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甚至滲透到低齡群體中。與此同時,包含血腥暴力、惡搞低俗內容的“邪典動畫”也藉助AI技術捲土重來。部分經AI魔改後的內容還被製作成商品,在電商平台銷量不俗。
小學生口中唸唸有詞的“通通通通撒呼啦”“哩哩哩辣力辣”,實則是AI生成的“木棒人”“仙人掌象”等怪異形象的名字。這些將毫不相干的元素強行拼接的產物,被孩子們稱為“外國山海經”,是他們之間的“社交密碼”。“外國山海經”走紅的背後,“AI魔改”現象日益凸顯。一段時間以來,從篡改影視經典到惡搞歷史人物,AI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濫用,對公眾尤其是處於三觀養成階段的未成年人構成誤導。
AI魔改內容之所以能批量產生並迅速蔓延,有多重原因。從技術層面看,一些AI工具幾乎沒有使用門檻,用戶只需輸入簡單指令就能生成圖片和視頻;從傳播機制看,短視頻平台的算法推薦形成了“點擊—推送—沉迷”的閉環,孩子們一旦接觸這類內容,就會被持續推送同類信息;從心理需求看,一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較為叛逆、喜歡質疑,AI魔改內容滿足了他們低風險反抗的心理需求,容易成為其宣泄情緒的出口。然而,長期接觸這些“群魔亂舞”的內容,不僅影響未成年人的審美情趣,還可能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認知,無益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遏制這股歪風,網信、市場監管、新聞出版等部門應啟動聯合治理,明確甄別定性的標準,聚焦利用AI技術生成暴力、色情、低俗等內容以及對經典文化作品進行惡意歪曲和污名化改編等操作,拉出負面清單,劃出清晰紅線。網絡平台不能只顧流量而罔顧社會責任,而是應完善內容審覈機制,對AI生成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同時升級“未成年人保護”模式,優化流量分配機制,讓更多溫暖的、優美的、經典的內容進入孩子們的眼簾。家庭和學校也要及時引起重視,多關注孩子們的網絡行為,幫助他們提升媒介素養,提升對AI生成信息的辨識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運用。AI作為新興技術,理應成為傳播知識、啟迪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污染孩子精神世界的“幫兇”。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擰緊責任發條,才能讓AI技術以正確的方式打開,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