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馮琳)北京報道:8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關情況。
紫荊雜誌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近年來全國人大在立法工作中更加註重公開徵求意見,吸納民意、匯集民智。請問“十四五”時期在密切聯繫群眾,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機制方面,人大有哪些具體做法?取得了哪些進展?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宋銳回答指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斷健全完善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工作機制,夯實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礎。
一是深化人民群眾對人大工作的有序參與。全國人大每五年要編制立法規劃,每年要制定年度立法、監督工作計劃,這些都要通過調研、座談、論證、公開徵求意見等方式,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迴應社會關切。人大初次審議和繼續審議的法律草案,都堅持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2021年3月以來,共有12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收到40多萬人次提出的119萬條意見建議,其中很多意見建議得到了研究吸納,體現在有關立法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設立了54個基層立法聯繫點,發揮立法聽取民意“直通車”作用。人大注重加強立法全過程宣傳解讀,定期舉辦記者會、發布會等,介紹有關立法等工作情況,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

二是加強常委會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每年組織代表1700餘人次開展集中視察,1800餘人次參加專題調研。代表還就地就近參加代表小組、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等活動,直接和群眾聯繫,聽取和反映群眾的意見建議,依法推動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常委會建立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直接聯繫代表機制,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聯繫相關領域的代表工作機制,注重發揮代表專業特長,拓展代表對立法、監督等工作的參與。還和有關方面齊心協力高質量做好代表議案建議辦理工作,把代表反映的民意訴求體現落實到國家各方面工作中。
三是加強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平台建設。全國人大信訪工作平台實現接收、轉送、辦理、答覆全流程“一網通辦”,2024年辦理人民群眾來信來訪19.4萬件次。委員長會議定期聽取群眾信訪工作情況報告。完善備案審查信息平台和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建設,對群眾反映集中、涉及公民權利義務的規範性文件開展重點審查。
“這是重點方面,其他各個層面的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工作機制還有很多。”宋銳表示,人大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充分聽取和吸納社會各方面意見建議,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忠實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國家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