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八月十四日)呼籲市民在惡劣天氣下提高警覺,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預防感染類鼻疽,並特別提醒高風險群組,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在颱風或暴雨後應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減低感染風險。
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類鼻疽伯克氏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弱人士有較大機會受感染。
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在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
因應近期本港受颱風以及連日暴雨影響,中心再次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例如長期病患者,盡量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截至昨日(八月十三日),本港今年錄得八宗類鼻疽個案。二○二四年共錄得23宗類鼻疽個案。因應二○二二年深水埗出現的類鼻疽群組個案,中心及水務署已採取一系列的預防及監察措施,包括在全港所有配水庫的通風口加裝高效能空氣過濾網、加強食水的餘氯含量、持續監測配水庫及用戶水龍頭食水的餘氯含量,並加強健康教育和監測感染個案。至今包括於颱風及暴雨後所進行的監測結果未有出現異常情況,而食水水質監測的結果亦一直符合香港食水標準。
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類鼻疽的病人可出現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長期化膿性感染。視乎感染的部位,類鼻疽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以接受適切的醫學診斷和治療。
中心再次提醒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高風險人士如不能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佩戴口罩和手套,並穿上水靴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及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就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市民可參閱中心網站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啟德體育園開幕跨部門籌備專組以專業態度和卓越表現,成為新一輪「行政長官表揚榜」得獎隊伍之一。作為香港歷來最大型的體育基建,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公務員事務局、保安局、運輸及物流局、香港警務處及運輸署組成的專組,如何克服重重挑戰,為這個國際體育及休閒娛樂新地標開幕做好準備?讓我們一起重溫專組代表在頒獎典禮上的分享。
想進一步了解得獎隊伍的優秀故事?公務員事務局與香港電台攜手製作《行政長官表揚榜》電視特輯,將於今個星期日晚上八時在港台電視31首播,大家萬勿錯過!
日期:8月17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8:00
頻道:港台電視31
8月13日,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先生率團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理大領導層及科研人員深入交流,了解大學最新的創新科研工作及成果,尤其在醫學、健康及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技術創新等前沿領域的突破性成果。
懷進鵬部長欣賞理大培養青年學子有家國情懷、有能力和有責任的辦學理念,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理大一代人才推進一代事業,服務香港和祖國的發展。
他亦讚揚理大是一所世界名校,通過創造價值贏得社會的尊重、通過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贏得學者的尊重,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贏得當代理大的聲譽。
到訪理大的代表團由國家教育部、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代表組成,隨團代表包括中聯辦副主任羅永綱先生、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主任兼國際司司長楊丹博士、中央港澳辦四局局長陳偉先生、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博士、科技司司長周大旺先生及中聯辦教科部部長王偉明教授等。
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一衆理大領導層陪同下,訪問團參觀了理大工業中心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其間理大學者介紹和展示十個醫學、健康和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創新科研項目,充分展現理大在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成果,如何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這些項目包括:協作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和常見眼疾篩查的人工智能眼底照相機;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及無線掌上式超聲波脂肪肝和肝纖維化評估設備、人工智能賦能癌症精準診療的虛擬增強磁共振影像系統;支持中風患者遠程復康自動化管理功能的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可應用於醫學影像重建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影像增強與復原技術;多肽新抗原疫苗技術平台─賦能精準癌症免疫治療;針對精神疾病客觀診斷、治療及病因解析的一體化人工智能、基因組學和生物醫學創新技術,以及人工智能驅動新結構抗生素候選藥物開發平台。
林大輝博士歡迎國家教育部率團到訪,並對代表團給予理大發展的肯定和支持表達由衷的感謝。
會上,他闡述了理大的發展計劃,包括短期目標躋身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成功申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配合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推動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升格爲私立大學,並以全國最佳的私立大學為目標,以及繼續在內地不同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對接地方產業需求,把理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的高速發展。
林大輝博士就申辦新醫學院一事作進一步闡述:「理大不僅注重科技創新,善用人工智能,更強調培育有同理心、關懷病人的醫療人才。理大擁有豐富的醫療相關辦學經驗、有科研實力、執行力和團結力,定能如同肩負國家重大航天任務時不負重託,圓滿完成任務。理大會出錢、出力、上下一心、不怕困難,特區政府可以安心、放心把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的任務交給我們。」
滕錦光教授強調,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近半個世紀的豐富經驗,多年來培養了逾五萬名醫療專業人才,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視光師、放射治療師等,支撐着香港醫療體系的發展。目前,理大擁有1,300多名醫療相關教研人員,以及逾90個相關實驗室及教研設施。理大將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為提升國家和香港的醫療服務水平,以及建設香港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貢獻力量。
隨着北部都會區大學城的落成,他期望把理大的科研人員和設備搬入北部都會區,讓大學的科研將來無縫對接大灣區的城市產業與市場,並建立一所人工智能賦能的教學醫院。
黑色暴雨警告現正生效,保安局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EMSC)已經啟動,跨部門監察市面情況,協調資源應對緊急事故。市民出入緊記注意安全。為什麼EMSC內除了有保安局、紀律部隊、天文台和新聞處同事,還有其他局和部門的同事呢?就讓局長為大家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