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莉珊
我常建議青年朋友多留意國家領導人的公開發言,因為可從中學習很多知識,也能獲取大量訊息。剛剛落幕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中國領導人的發言,就以中國對“發展”這一核心議題的獨特理解,系統闡述了中國對全球發展與治理的立場,這與西方式主流發展範式有明顯的差異,如果青年願意細心參考東西方的發展經歷,深入探究一下東西方發展的哲學基礎,或者對香港甚至自己未來該走的路,會更有信心。習近平的這篇發言大約只有1200字,他指出當今世界面對科技快速發展、經濟動不足,卻又面對赤字擴大,氣候變化、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發展挑戰。這樣的環境下已經不是一個國家可以自行解決的局面,如何團結亞太各經濟體,透過合作互利來共同解決問題,中國的發展經驗可給出一個選擇。習近平主席在發言中談了科技、環保與分享三個觀點,這三點在西方的發展觀中也占據關鍵地位,但中國“發展觀”的維度來看,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但強調技術必須服務於全人類福祉。有別於西方市場主導技術創新,中國更注重科技的公共產品屬性過政府引導與國際合作,試圖構建包容性數字生態。而對於環保,西方部分國家將氣候問題政治化或過度依賴市場機制解決,中國卻積極透過科學規劃,通過發展再生能源體系建設和產業轉型,打破發展與環保的對立關係。中國的發展是“為人民服務”,通過區域合作、經驗分享縮小貧富差距。西方雖高喊人權口號,但真正資源分享卻不常見。東西方都在發展且都取得一定成就,先行發展起來的西方經常向全世界“硬銷”西式發展概念,譬如民主選舉、自由市場等等,但事實證明,生搬硬套西方發展模式卻落得落魄現實的國家,在亞洲也不少見。西方發展觀以個人自由、市場競爭為核心,傾向於通過私有化與自由化實現增長,但可能忽視結構性不平等。但中國的發展觀源於“天下大同”的文明傳統,我們的發展以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發展也不以犧牲他人為代價。
中國注重頂層設計與長期規劃(如碳中和目標與產業政策協同),國家在資源調配中扮演關鍵角色,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重視化解不平衡,譬如強調“數字鴻溝”,呼籲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科技研發提供支援。但西方高度依賴市場機制與技術創新自發性,政府角色常限於監管與補救,並未能如中國一樣進行中長期的戰略佈署,真正推動發展的權力由市場巨頭決定,這也就是西方多由科技巨頭主導標準制定的關鍵原因,但這種方法產生牢不可破的技術壁壘與金融霸權,造成發展落差的階層固化。
筆者以為,西方的發展以激發人的能力,創造財富為目標,但中國式發展以解決問題為訴求。因為出發點的不同,規則與焦點自然不同。於是,西方發展雖然在創造力上有所領先,但這種創造力並未能解決貧富懸殊、數字鴻溝等現實問題,甚至讓問題有進一步惡化。但發展至今,氣候變化與人工智慧等共同挑戰面前,是否仍依靠西式發展可以解決?或者這種強調“共生”中國式發展哲學,是世界未來的新方向。
(本文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