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青少年經歷身心迅速成長的關鍵階段,情緒起伏不定,容易做出衝動決定,家長可如何協助子女應對?

情緒本身無對錯之分,例如滿足、愉快、憤怒和恐懼等情緒均有其存在意義和價值。每個人對情緒均有不同的接受和容納能力,而情緒調節正是透過各種方法,擴展這種容納和承受能力,讓子女即使面對壓力和挑戰,也能從容應對。
情緒調節並非「控制情緒」,而是學習敏銳覺察自身的情緒變化,並以適當方式回應。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對情緒的持續評估與調整。情緒調節能力並非天生固定,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和鍛鍊不斷提升,家長如能協助子女靈活調節情緒,可減少他們做出衝動行為,同時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掌控感,應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
#A to E口訣學習情緒調節
以下為提高情緒調節能力的方法,家長可引導子女實踐,應對成長路上的挑戰:
- 接納情緒(Acceptance):教育子女認識各種情緒的功能,培養覺察情緒的習慣,學會接納正面及負面的情緒,明白各種情緒包括憤怒或悲傷,會隨時間逐漸平復。
- 呼吸與靜觀(Breathing and Mindfulness):透過靜觀和減壓練習,降低負面情緒的強度,保持情緒穩定。

- 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鼓勵以正向方式表達情緒,增強自我掌控力。當感到失望時,以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抒發情緒,並積極尋求他人支持。此外,透過記錄生活中值得感恩及歡樂的生活片段,培養正向思維與回憶。

- 化解觸發因素(Defuse Triggers):調整引發負面情緒的環境,例如家庭經常爭吵容易增加子女的焦慮和煩躁,加劇情緒波動,透過積極主動尋求輔導改善家庭關係,有助減少壓力和情緒的觸發點。
- 運動與飲食(Exercise and Diet):均衡飲食能提供大腦必需的營養素,幫助神經傳導正常運作;充足睡眠能促進大腦的情緒調節功能,減少白天的焦慮和抑鬱,提高專注力;經常運動能釋放內啡肽和改善生理狀態,有助降低壓力水平,提升個人整體幸福感。

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認為,家長對情緒的態度,對子女情緒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他的「情緒教練」理論中,家長被視為孩子情緒調節的引導者,透過敏銳且積極地回應子女的情緒反應,協助他們辨識、覺察及正面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互動能提升子女的情緒調節能力、抗逆力和社交技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長較專注學業成績和行為規範,較易忽視否定甚至抗拒面對自身與子女的情緒需求,無形中影響子女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
家長可多關注自身的情緒狀態,敏銳覺察並妥善調節情緒,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學習情緒調節,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