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登錄
賬號設置
退出登錄
下載APP
繁
简
首頁
資訊
視頻
時評
財經
創科
法治
文體
教育
健康
社會
任免
專欄
網刊
專題
紫荆
>
專欄
>
名家
>
陳勇
陳勇
0關註
+關註
現任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理事長、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第十二屆及第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他的文章
@ 陳勇:大灣區機遇多 讓青年一展抱負
2021-06-18
0
0
疫情前,不少香港人都喜歡到深圳消閒娛樂。一班朋友在深圳逛逛街,四處打卡,尋訪美食店,成為港人特別是年青人的假日出游好去處。而大家有否想過,深圳除了是吃喝玩樂熱點,更是年青人一展抱負的大平台?國家著力推動大灣區發展,鼓勵香港青年人到大灣區城市發展所長。其中,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更佔盡地理之便。 深圳近年在創科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一躍而成國家高新產業中心。在大灣區中,國家同樣著重深圳與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因此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就能把深、港兩地的優點結合,為有志發展創科的年青人帶來一個巨大的創科平台。而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正聚集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創業項目,已累計孵化創業超過350家,總融資金額超15億元,為香港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支援。 假如你志不在創科行業,深圳亦提供很多不同行業機會予港青發展。深圳近年已聘請了超過100名港澳人才,於實行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建高校和醫院等機構中服務,亦有港青如願以償,在深圳當公立學校老師。此外,陸續亦有更多青年人通過廣東省公務員招錄,成為港籍公務員在深圳服務市民大眾。 香港青年人靈活多變,亦具備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在深圳以至大灣區均大有可為。隨著越來越多港資機構,甚至國際機構落戶大灣區,青年人不妨放眼該處,為自己的前途好好籌劃打拼之餘,亦可在這個平台,進一步融入大灣區和國家十四五規劃,與國家同步發展。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市民接種疫苗擺脫新冠陰霾
2021-06-08
0
0
本港近日有17歲女學生及其家人確診新冠肺炎變種病毒,令連續42日無不明源頭本地個案、連續37日無本地個案的紀錄雙雙「斷纜」。由於他們曾到訪多地,且均無使用「安心出行」程式,令追蹤病毒源頭和密切接觸者的工作難以展開。本港從未全面落實強制檢測和追蹤,導致潛在感染者大肆傳播病毒,增加第五波疫情爆發的風險。而今次英國變種病毒流入社區,顯示本港「外防輸入」上雖已盡力堵截病毒入境,但仍有漏洞。港府有必要對現行防疫抗疫措施查缺補漏,彌補疫情追蹤的短板。改善政策須多管齊下,但眼下最「貼地」、最及時、最能保障市民健康的方法便是加緊接種疫苗,早日達至群體免疫效果。特區政府早前採購1500萬劑科興和復必泰疫苗,數量足夠全港市民接種。然而自接種計劃展開以來,3個多月來只有約150萬市民參與,且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只有110萬人,接種率不足兩成。放眼全球,多個國家因實行大規模新冠疫苗接種,疫情漸趨平穩,逐漸解除封鎖及放寬防疫限制措施。新冠疫苗在全球是「僧多粥少」,世界上仍有十幾億人無針可打。反觀本港,疫苗過剩或將被捐給其他有需要的國家,相信將令國際感到難以置信。本港早前的疫苗接種計劃以「護人護己,齊打疫苗」為口號,後又更新為「全城啟動,快打疫苗」,眼下提高本港疫苗接種率刻不容緩。各界為刺激疫苗接種率,紛紛推出例如抽獎、送樓、補假等優惠措施,的確有一些效果。但市民仍要謹記,早日擺脫疫情陰霾,必先盡快接種疫苗。(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恐嚇法官毀法治 須嚴懲以儆效尤
2021-06-07
0
0
前年國慶節非法集結案早前宣判,包括黎智英在內的多名被告分別被判囚14個月至18個月。香港法律伸張正義,違法者罪有應得,事件本來告一段落,惟案件主審法官辦公室竟接到多個電話恐嚇,顯示有不法分子公然挑戰香港司法制度,粗暴踐踏法治精神,此等劣行不僅觸犯了香港《刑事罪行條例》,更觸犯了香港國安法,必須嚴懲。 香港國安法實施快將一年,有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者切身感受到了法律實施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與國安法實施前相比,香港社會變得更加安定。此外,多位法官依法對「修例風波」中出現的嚴重違法行為做出了具有阻嚇性的判決,也修復了黑暴禍港時被破壞的法治秩序。 不過,近日再有主審法官在依法判刑後收到電話恐嚇,內容甚至涉及威脅法官及其家人的安全,這顯然是有亂港勢力死心不息,以身試法。儘管涉案者躲躲閃閃,藏頭露尾,但社會各界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嚴正執法,盡快將犯案者緝捕歸案,以儆效尤。 還記得在黑暴亂港期間,向來公正廉潔,甚至為了保護他人而把自身安危置諸度外的香港警察,竟然被暴徒顛倒是非,抹黑為「黑警」,執法者的家人甚至被仇視、「起底」、滋擾和恐嚇,足見小亂子也可以發酵成為大禍害。 法治乃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倘若連執法者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證,那麼香港市民的人身安全又由誰來保護?必須重申,任何人意圖恐嚇或攻擊法官,都有可能觸犯嚴重罪行,這比起黑暴期間的打砸搶燒更加嚴重,更加動搖香港的法治基礎,社會各界有責任堅定支持執法者遏制暴行,嚴正執法。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港深創科強強聯手 勿失良機
2021-06-01
0
0
近年全球迎來創科大潮,人人都想在創科領域上分一杯羹。創科不單是講求創新意念的開發,如何將之落實執行,更是不可或缺。香港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融入大灣區發展,正正就能補足短板。位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大灣區發展其中一個旗艦項目,讓香港及深圳在創科上強強聯手,各展所長。 本港擁有大量優秀的科研人才,並在「一國兩制」下擁有高度自由及國際化。此外,我們在幾個創科領域,如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及金融科技等,均處於領先位置。但我們不是沒有不足,最實際的,是香地土地空間不足,市場不大,整體科技配套更及不上深圳這個創科重鎮。所以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落成,將成為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為本港的創科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說時遲那時快,園區第一期發展共八座樓宇,已預計於2024年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園區落成後,可聯繫全球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在區內建立重點合作基地,促進人才、機構之間的交流。而港深兩地機構亦能互相學習,香港的初創企業在區內拓展業務,內地的科創企業亦能借香港成為他們的發展平台,發揮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 香港與深圳因地理位置相近,一直以來在各方面都是緊密的合作夥伴。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兩地在創新科技的合作,更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所以特區政府一定要繼續推動各項創科政策落地,並深化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創科合作。而創科企業及有志者亦要抓緊機遇,踴躍到大灣區尋求發展良機,搭上國家為香港建造的高速列車吧!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積極「谷針」 重塑優質民主引領香港再出發
2021-05-29
0
0
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在中央政府的關切與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以完善選舉制度的實際行動,高效順利推進愛國者治港。這一結果得到了香港市民與各界人士的歡迎與支持,全港為之振奮,鼓舞,紛紛期待香港擺脫沉屙煥新顏,重塑優質民主再出發。 自2019年5月的「修例風波」以來,反中亂港勢力四處為患,嚴重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全社會患了一場大病,經濟發展近乎停滯,社會秩序一度混亂,民主法治遭受衝擊,市民生活大受影響,香港苦黑暴已久,而攬炒派議員當選作亂更令香港久病難愈。 為力破香港困局,早前中央政府多有鋪墊,於去年5月28日全國人大會議通過香港國安法,從國家層面為香港注入一劑「預防針」,自此亂港勢力得到有效遏止;今年3月11日全國人大又通過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為香港注入一劑強心針,助推特區政府下定決心,完善選人用人的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這一重要原則。現今,終於等到特區政府自身完善選舉制度,主動修改法例,避免亂港勢力進入特區權力架構。特區政府以實際行動積極「谷針」,力圖提升治理團隊的免疫力,毒瘤就無法近身貽害全港。 新的選舉制度也將令到選舉委員會與立法會的架構更具廣泛代表性,能全面均衡的反映社會各界利益,維護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確保立法會依法履職,提高特區管治效能。這有利於促成社會各界人士合力解決深層次問題,將重心在轉移到經濟民生與長遠發展。香港也有望恢復元氣,重塑清明、法治、高效的治理環境,以優質民主引領全港市民重拾信心,把握機遇,再出發!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動員跨領域「谷針」社會復常指日可待
2021-05-29
0
0
本港近期迎來一段較長時間的本地零確診,正如政府專家顧問所說的「清零」在望。不過,愈接近清零,大家就愈不能鬆懈。連一直在抗疫上做得不錯的新加坡和台灣省,都可以在轉眼之間疫情大爆發,就證明單靠防疫措施難以令疫情穩定。說到底,疫苗才是防疫的唯一出路,全社會應動員起來齊齊「谷針」,令香港走出疫情。 疫情肆虐全球將近年半,要徹底清除新冠病毒眼下似乎並無可能,「與病毒共存」這句話一語成籤。而當政府試盡各種方法防止病毒輸入及社區爆發,病毒仍是有機會流入社區。其實大家都心知疫苗是最有效防治疫情的辦法,但因為種種原因,加上攬炒派的黑心抹黑,令市民對疫苗一直存疑。即使政府進一步推出疫苗氣泡,接種率仍不見大幅提升,令本港接種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 難得的是,社會各界都開始一同推動疫苗接種。例如有商場為已打針的顧客,提供購物優惠;亦有公司提出,向自願打針的員工提供現金獎勵或假期。工商界亦在醞釀,向已打針人士提供不同獎賞,包括免費酒店住宿、餐券等等。甚至連大學都鼓勵所有學生及教職員打針,其中港大、中大及嶺南大學更要求新學年所有入住宿舍的學生都要打針。 我們希望,更多企業可以推出獎賞予員工或市民,若社會達到群體免疫,企業亦定必能得益。另一方面,政府可更積極爭取與內地和周邊地區推動疫苗護照,一旦成功,肯定令很多渴望外遊的港人,馬上接種疫苗。 疫情反反覆覆,實在令人厭煩。如果大家不想再跌入疫情的惡性循環,讓香港可以盡快通關及復常,就快點去打疫苗吧!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發展新界北助港深融合 攜手共贏紓港困局
2021-05-25
0
0
「一國兩制」發展到新階段,香港若要與內地城市融合發展,首先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此舉屬合作共贏,既利於灣區發展,亦有助解決香港困局,防止香港「被邊緣化」。更何況國家有意通過自身發展,帶動香港發展,為此更在近年不斷推出各項利港措施,促進兩地融合。 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在2016年提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當中包括對於新界北區的發展。現時新界北靠近邊境區域基本無高樓大廈,與對面的深圳形成鮮明對比。北區宛若一張白紙,需要明確自身定位、發展方向,再通過完整規劃得以取長補短,相信定可以大幅提升香港GDP,同時助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新界北區若要發展,屆時人口必將大幅增加,且香港與深圳僅一岸之隔,未來兩地融合的過程中,人員往來將逐漸頻密。因此除發展創科和物流業以外,解決住房困難、舒緩交通負荷、便利區內居民生活都成為全面規劃中的一部分。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貢獻。香港擁有多間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對於人才培養和吸引海外人才有絕對優勢。不過,為吸引更多外來人才來港發展,同時要留住他們,不僅需要港府多多推動關懷政策,讓「港漂」們有家的感覺,亦需要真正為他們提供一個家。在新界北興建人才公寓,解決住房困難之餘,亦利於人才來往兩地。至於如何避免「炒房」現象,或許就需要政府制定關於房屋居住及買賣相關的限制政策。 解決住房問題後,為進一步便利當區居民,應將返工、娛樂和生活一體化,避免花費大量時間往返市區,悭時又悭力。此外還要提前規劃對外的交通基建,以避免因區內人口增多及地區發展造成的道路擁堵、公共交通擠塞。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來源:點新聞
@ 陳勇:科技創新引領港深合作共贏新模式
2021-05-21
0
0
深圳兩會喜訊頻傳,我們欣喜地看到深圳市在「十三五」發展時期所取得的顯著成果。經濟實力、發展品質躋身全球城市前列,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與重構,社會民生事業領域實現跨越式大發展。這無疑為深圳的「十四五」開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信深圳在實現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定能繼續行穩致遠。 同時,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認識到,深圳的高品質發展,是以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為突破口,充分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效應為依託的。這必將引領深港合作,邁入新的令人期待的歷史發展時期。尤其是在構建新的發展格局之下,為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嚮往集聚地,深港需要在人才聯合培養,高等教育合作,科技創新研發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有更密切、更頻繁、更深入的互動。加之金融方面,深港互補性很強,這種由科技創新引領的新階段的合作模式,也將推動深港兩地在更廣闊的經濟佈局、城市治理、規劃基建,文化交流等領域實現高效、可持續、健康的聯動發展。 這也為深港兩地發揮輻射功能,實現城市群帶動效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活力。期待深港加強合作,實現聯手共贏,共同擁抱國家戰略,帶領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更輝煌的未來!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香港發展不可單一 極待融入大灣區分享機遇和紅利
2021-05-17
0
0
過去一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受到嚴重衝擊。但中國因疫情較早受控,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經濟正增長的國家。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以來依賴金融和地產行業,導致過度局限和單一,發展缺少增長點導致些許停滯不前。現時本港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日益弱化,眼下應及時調整發展模式,即利用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方面分享發展過程中釋放的紅利,另一方面可以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適逢「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支持香港深度參與。除了一如既往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國家亦計劃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香港自身法制較完善、稅制較簡單,可以吸引外資來港和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窗口」。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非常注重粵港之間的合作,近年陸續推出各項便利措施,極力打通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推動稅務和法律體制的先行先試,以縮短兩地差距、促進融合。此外,香港科研技術領先世界,但缺乏本地產業,因此可以結合香港的基礎科研與內地的產業,將研究成果產品化和商業化。 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眼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亟需大量人才,而香港多所高校在世界排名靠前,利於吸引大批國際人才來港。除引進人才,國家亦鼓勵港人「走出去」,近年推出一系列便利港人於內地創業就業和生活的政策。港人大可勇敢邁出第一步,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尋找更廣闊的平台。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 陳勇:攬炒派議員鳥獸散 社區可望撥亂反正
2021-05-13
0
0
現屆區議會自2020年1月上任後,18區中有17區由縱暴攬炒派主導。攬炒議員一朝得志,氣焰一時無兩,他們除了濫用區議會平台「播獨」和分化社會外,更無視經濟民生事務,屢屢上演「禁錮」政府官員、煽動「仇警」等鬧劇,甚至公私不分,拒絕撥款設立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又標示「藍絲與狗不得內進」等口號,散播仇恨。 可幸自港版國安法出台後,無論是香港社會及區議會也步入正軌。有縱暴派議員直認,近月區議會已少有聽聞「自決」、「本土」等字眼,亦較少提到政治議題。事實上,在過去半年來,至少有20名區議員相繼離職,當中有人涉嫌違法被還押而未能履行議員職務,亦有人未辭職已摒棄選民「著草」他國。 隨著立法會三讀通過有關公職人員宣誓的條例草案,規定區議員需要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坊間預期會有更多攬炒派議員提出辭職,這對社會大眾來說,絕對是好事。根據香港《區議會條例》,區議會最主要的職能是就社區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並承擔區內環境、文康、建設等工作。簡單而言,區議員本應竭盡所能服務街坊,共建社區,而不是濫用公帑騎刧議會做「政治騷」。 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努力下,香港走出「黑暴」陰霾,但各區區議會能否真的撥亂反正,回歸初心,還有賴於當局及社會各界的繼續努力。畢竟有所謂「本土派」區議員雖然事先張揚願意宣誓,卻揚言要憑藉區議員的資源及話語權協助「同路人」云,因此當局今後有責任在區議員宣誓後嚴正執法,免得有人陽奉陰違,講一套,做一套。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陳勇-紫荊雜誌_紫荊網
現任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理事長、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第十二屆及第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