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登錄
賬號設置
退出登錄
下載APP
繁
简
首頁
資訊
視頻
時評
財經
創科
法治
文體
教育
健康
社會
任免
專欄
網刊
專題
紫荆
>
專欄
>
名家
>
陳勇
陳勇
0關註
+關註
現任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理事長、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第十二屆及第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他的文章
陳勇:V100 急防疫情再爆 政府須補漏制度 依法懲治不自律
2022-01-06
0
0
文|陳勇 隨著多名飛機機組人員違反居家隔離令,在居家檢疫期間外出,並把新冠病毒傳播開去,香港再次出現多宗社區感染個案。由於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強勁,專家擔心香港社區裡已有多條隱形傳播鏈在蔓延,第五波疫情很可能已經開始。為此,香港政府馬上宣布,緊急收緊抗疫指引,包括限制部分國家飛機入境及將停止堂食。多個月來香港的抗疫成果功虧一簣,香港與內地通關再次變得遙遙無期。 今次疫情再度爆發,帶出三個重要信息。 第一,隔離旅客有助阻止病毒進入社區。多個月來,政府實施嚴格的入境旅客隔離措施,所有從外國入境的旅客必須進行21日隔離。這些旅客在檢疫期間發現病症,未有將病毒流入社區。可見隔離旅客有助阻止病毒入侵社區,有效減低社區爆發的風險。 第二,居家檢疫有很高自律風險。香港政府一直寬鬆對待飛機機組人員,容許符合資格的機組人員居家隔離,無需像旅客要入住隔離營或酒店。但偏偏正是這些居家隔離成為病毒入侵社區的突破口。事實上,今次爆發疫情的源頭,正正來自多位機組人員,都是因為居家隔離期間擅自離開住所,繼而引發疫情。不諱言,居家隔離的原意是為了讓飛機機組人員較便利地渡過艱難的隔離日子,並且讓航空公司保持順暢運作。但少數人為了一時的個人自由,不自律,不遵守居家隔離指示,最終將病毒帶入社區,真可謂「一人累全家」、「一間公司累全港」。可見居家隔離制度存在嚴重漏洞,僅靠機組人員的自律絕不能教人安心。 第三,安心出行真的沒有追踪功能,受影響人士需要自律,自行去檢測。政府不落實強制確保相關人士做檢測。這也是一大漏洞。例如望月樓的食客就算收到政府通知要去做檢測,部分食客卻愛理不理,結果增加社區傳播的風險。 兩年來,香港反對派造謠生事,誣告政府的安心出行有追踪功能,影響個人自由。但當疫情可能在香港再次爆發之際,反對派人士卻跳出來,大罵香港政府的安心出行未能追踪食客做檢測。這也再次反映出反對派「為反而反」的風格,毫無意義,破壞抗疫。 為立即堵塞現時的防疫漏洞,特區政府必須進一步收緊對飛機機組人員居家隔離的安排,改為集中隔離,並且要依法依例嚴懲其不自律行為。同時,安心出行要立即增設追踪功能,確保所有密切接觸者能夠第一時間被追回。 當新冠疫情在全球大爆發的時候,香港仍然能夠相對獨善其身,香港人能夠在全球疫情期間享受相當的自由,根本原因是大家齊心自律,齊心防疫,做好防疫第一步。現在疫情再次衝擊香港,港人必須重新強調自律和法例並舉,齊心抗疫,在政策層面全面堵塞漏洞,嚴防病毒流入社區,香港必定能夠盡快戰勝新一波疫情,重啟通關大門的希望!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
重塑健康高效議會 共譜良政善治新篇章
2022-01-03
0
0
文|陳勇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圓滿舉行,意義重大,因為這是香港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迎來的首場立法會換屆選舉。有民調顯示,逾半受訪者預料新一屆議員表現優於上屆及行政立法關係會變好。我們一眾新任立法會議員深深感受到市民對我們的期許,未來定必竭力為香港未來出謀獻策,共同譜寫良政善治的新篇章。 香港回歸後,立法會在禍港派擾亂下亂象叢生,一場修例風波引發的黑暴事件,更令香港滿目瘡痍。可幸,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選舉制度的完善,立法會和香港社會撥亂反正,重回正軌。新當選的90名議員,來自不同界別及階層,五光十色,當中約三成更是45歲或以下的青年人,為議會注入年輕新力量。 筆者感謝前輩和各界賢達的支持,有幸當選了全國人大政協及全國團體代表界別的立法會議員,未來能與議會同僚一起打拼。新一屆立法會工作即將展開,有民調機構指,有逾五成一受訪者預計新一屆立法會議員的整體工作表現會較上屆「變好」;五成半受訪者亦預計行政立法關係會「變好」。要不負市民所託,我期待新一屆議會在四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我們要追回錯過的時間。過往議事堂事事上綱上線,所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個別破壞派打拉布戰、粗言辱罵官員議員、肢體碰撞,甚至公然宣揚「港獨」等,都令整個議會無法認真按照《基本法》和立法會規章制度辦事。如今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各議員應團結一致,重塑健康高效的議會文化,以市民福祉為念,盡快處理歷屆立法會積存下來的工作。 第二,我們要聚焦拆解深層次問題。香港過去因為盲目追求西方式民主,結果不僅被外力利用作為窒礙中國發展的棋子,香港社會也耗費太多時間、精力和資源在政制爭拗中。如今議會應團結香港各界,把精力聚焦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支持和督促特區政府積極解決醫食住行,尤其是房屋、發展和貧富懸殊等問題。 第三,我們要積極融入內地發展大局。香港和內地的發展密不可分,而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下,香港必須擔當好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及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等角色。當下,香港人必須打好抗疫戰,爭取與內地全面通關,只要港人運用好優勢,定能在國家新一輪開放中,與國家共繁榮,同進步。 第四,我們要履行好23條立法工作。香港國安法已填補最迫切的國家安全漏洞,特首表示,特區政府的目標是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即明年6月30日前展開23條立法的討論和諮詢。維護國家安全,增強國民教育意識,香港責無旁貸,立法會有責任與當局一起盡早完成相關立法工作,確保「保護城牆」更加穩固。 總言之,國安港安家家安,改善民生求發展,優質民主為人民,爭取全面早通關。我深信新一屆議會定必團結一致,推動特區政府邁向良政善治的新里程,與港人一起紮根香港,融入國家,面向世界。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陳勇:守護國安港安民安 維護法治沒有妥協的空間
2021-12-29
0
0
文〡陳勇今年10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指,政府正檢視「激活」現有法例, 確保執法部門在維護國家安全時有法可用。話聲未落,警方國安處就以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拘捕了7名《立場新聞》管理層、前管理層及撰稿人。筆者認為,國安處的行動有充分的法律和事實依據,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市民安全的必要之舉。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並非《香港國安法》中規定的罪行,而是源於既有的本地法例。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9條和第10條,「煽惑意圖」包括煽惑他人使用暴力,慫使他人不守法或不服從合法命令等意圖,有上述意圖的刊物即屬「煽動刊物」,首次觸犯該罪可處罰款5000元及監禁2年。該罪行雖然「古舊」,但至今有效:普通法中本就有「煽動罪」,1938年該罪行被法典化,回歸前獲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決定」形式予以保留,在回歸時亦經過立法會審議獲得確認。香港社會資訊流通快速,互聯網普及率高,「煽動刊物」對社會的危害不容忽視,執法部門有責任執行有關條例。 「立場」長期以「新聞自由」之名,站在煽暴、「播獨」的最前線,其前董事吳靄儀、何韻詩更曾兼任前「612基金」的董事,足見兩個機構關係密切。在中大、理大衝突中,「立場」極力美化暴徒行為,污衊警方執法行動,其煽動意圖溢於言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立場」亦「立場堅定」,繼續發佈類似文章,當中不少更有危害國安之嫌。例如,今年5月7日,「立場」轉載的《從北愛爾蘭抗爭經驗看香港抗爭運動的未來》一文中直接探討「愛爾蘭共和軍」的武力抗爭模式在香港的可行性,聲言「香港人有條件亦有必要背水一戰」。 今年6月,「立場」將5月及之前刊出全部文章暫時下架,吳靄儀、何韻詩等人辭去董事職務,鍾沛權亦在上月辭任總編輯。但「犯法就是犯法」,辭職、解散都不能抹去曾經犯罪的事實。此外,根據《條例》第10(2)條,任何人無合法辯解而管有煽動刊物,亦屬犯罪,首次定罪可處罰款2000元及監禁1年。市民亦應遠離煽動刊物,避免誤墮法網。全香港都經歷過打砸搶燒的黑暴黑暗時刻,沒有人希望黑暴死灰復燃。總而言之,國家安全其實就是75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發展和家人子女的安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候任立法會議員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稚子無辜需保護 多管齊下堵漏洞
2021-12-27
0
0
文〡陳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人向來重視和鼓勵人將親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讓整個社會做到尊老愛幼。惟近日傳媒揭發「童樂居」淪為「同虐居」的醜聞,掀起全城公憤,也揭示了香港現行保護兒童制度的漏洞,特區政府及新一屆立法會必須攜手採取行動,建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健康愉快成長。 香港保護兒童會轄下「童樂居」被揭發職員涉虐兒事件,至少18名幼兒被施襲。必須重申,接受「童樂居」照顧服務的兒童,均為孤兒、經法庭轉介或來自有問題的家庭,當社會期望該機構職員能更好地保護這群弱勢兒童時,他們竟落井下石,涉嫌對稚子作出摑臉、篤眼、扯髮、拖跌落地等暴行,在幼童心靈留下烙印,所作所為令人髮指,也暴露了現存制度的漏洞。 其實,香港數年前也曾爆出「魔鬼安老院」虐老個案,當時坊間熱議社署監管及巡查安老院舍不足等問題,今次遇害的主角由長者變為同樣毫無反抗能力的幼兒,情況同樣令人心酸。特區政府表示已督促社署深入和全面徹查今次事件,包括檢視機構對服務的日常監察和員工督導方面的缺失,但除此之外,署方也應主動出擊,研究對不同類似服務機構加強突擊巡查、檢視業界人手和培訓等。 事實上,清晰完善的法例也是保護兒童不可或缺的一環。法改會「導致或任由兒童或易受傷害成年人死亡個案小組委員會」於2019 年已建議訂立「沒有保護罪」,今年的施政報告亦指出,政府正擬訂立法建議,建立強制舉報虐兒個案的機制。保護兒童人人有責,相信新一屆立法會定必急民所急,在與政府的良性互動中盡快通過法例,完善兒童保護網。(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候任立法會議員、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讀好白皮書 說好中國故事
2021-12-20
0
0
文∣陳勇立法會選舉圓滿舉行,為良政善治翻開新篇章。國務院隨即發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充分肯定今次選舉展現香港特區民主實踐的新氣象,而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為實現「雙普選」目標創造有利條件。香港在中央支持下重回正軌,社會各界應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向全世界說好特區香港和中國故事。 在選舉結果公布當天,國務院即發表白皮書,有根有據地重溫了香港民主發展歷史。當中重申了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沒有民主可言,相反在回歸祖國後才開啟了香港民主的新紀元。中央政府堅定支持香港特區民主向前發展,包括批准對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作出修改;為實現普選目標定下時間表;以及為實現行政長官普選繪製路線圖。 白皮書續指,惟反中亂港勢力阻撓破壞香港特區民主發展,結果衝擊憲制秩序,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法治根基,製造社會仇恨;妨礙政府施政,拖累經濟民生;以及歪曲民主內涵,阻撓民主進程。可幸,自港區國安法落實和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香港特區民主發展終於撥亂反正。 縱然在選舉前夕,有潛逃海外的禍港份子仍死心不息抹黑選舉,甚至公然呼籲杯葛選舉或投「白票」,但白皮書再次充分肯定了立法會選舉具政治包容性,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安全、廉潔,充分展現香港特區民主實踐的新氣象,更強調香港特區民主發展前景光明,令人鼓舞。 香港局勢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我們盼望新一屆90名立法會議員能肩負重任,落實愛國者治港,社會各界亦應珍惜得來不易的良好勢頭,好好細讀白皮書的一字一句,加深對特區民主發展的正確理解,攜手踏上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民主道路,為未來穩步向前發展出一分力。(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引內地「健康碼」無需「摸石頭過河」 協商通關港府切勿「討價還價」
2021-10-25
0
0
文∣陳勇本港疫情近期受控,失業率連續7個月錄得跌幅,最新為 4.5%,跌 0.2 個百分點,惟跌幅放緩;其中「藝術、娛樂及 康樂活動業」跌 2 個百分點,跌幅最大,現時目前市民正逐漸恢復正常生活。然而,跨境人群的需求受到封關影響遲遲未有得到緩解,社會各界正熱切期盼盡快實現香港與內地免隔離通關。內地防疫措施嚴謹,香港疫情雖然持續穩定,但若要達致通關目標,仍需緊密、積極配合內地政策,加強溝通協商。特區政府早前與內地商談通關事宜,提到包括研究「港版健康碼」在內的不少方案,惟憂慮本港私隱條例等限制,「港版健康碼」或許不設追蹤功能。然而,內地專家提出希望本港推行設有追蹤功能的「通關碼」,否則內地未必「收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本港也陸陸續續經歷幾波大爆發。反觀內地,不僅早於去年就迅速控制住疫情,現時即使有零星個案,亦能在極短時間內再次「清零」,成功的防控工作可謂是有目共睹。本港秉持「外防輸入 內防擴散」的措施,並予以不斷優化,才達致今日防疫成效,但市民仍要每日戴口罩,憂慮會否有新一波疫情來襲,而內地民眾早已是「有選擇性」戴口罩,「健康碼」更是保障市民安心外出。接下來本港仍是要借鑒內地的諸項措施,一方面徹底杜絕疫情再次爆發,另一方面努力早日實現通關。本港陸續研發「安心出行」、「智方便」等應用程式,用以「打卡」出行地點和顯示接種疫苗紀錄。事實上,幾個應用程式加在一起,也不如內地一個「健康碼」有效。本港官員曾指,面對疫情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可明明內地的防疫工作已經取得成效足以供本港借鑒,為何放著這過河的橋不要,偏要浪費時間「摸石頭」呢?因此,本港應該直接引用內地版「健康碼」或研發必須實名登記和設有追蹤功能的「通關碼」。通關人士無論是基於經濟、就業或家庭因素,相信都不會介意「通關碼」有追蹤功能。特區政府在與內地協商通關事項上,切不可抱有「討價還價」的態度。實施並非難事,只是特區政府要有決心和魄力落實。(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北都規劃長遠計 短期惠民需兼顧
2021-10-21
0
0
文〡陳勇近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增加土地房屋供給,基建先行帶動發展等諸多提議。報告向市民呈現出一個積極融入大灣區的香港,一個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的香港,這幅關乎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美好藍圖,令社會各界為之振奮,對香港未來充滿信心。 長遠計畫需要分階段實現。社會發展,經濟增長近兩年近乎停滯,正如中聯辦駱主任提到的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中短期政府更應快馬加鞭,落實各項規劃,拿出各項工作進度表,每個季度都接受市民檢視,希望每一年都能看到大的進步,令到市民有可見的獲得感,幸福感。 政府發展北部都會區是一項跨越二十幾年,涵蓋新界多個行政區的戰略規劃,而解決現時緊迫的住屋問題,更需要政府充分發揮理政智慧。探討增加房屋供給,向住房困難的市民提供單位,可考慮在中短期,根據預定發展計劃與戶數,發放住屋權,只要他們相信肯定有屋住,有未來可以想像,便更易於規劃個人前路,帶來更多的社會動力,尤其青年人有了住屋權也能更好地規劃家庭和工作景象,小朋友讀書也更有動力,整個家庭都更有盼頭。 一家如此,千家萬戶也都能在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的獲益。相信政府在解決住屋難題時,把握長遠方向的同時,也能兼顧近期的惠民措施,令到市民對建設北部都會區有真實的參與感,實在的獲得感和與日俱增的幸福感,從而更有動力齊心共建幸福家園,共享發展成果,共創美好未來。香港未來可期,必將再次騰飛!(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 接種「第三針」堅守免疫屏障
2021-10-19
0
0
文〡陳勇不論是以「清零」為目標的內地,還是選擇和病毒「共存」的西方國家,都把接種新冠疫苗作為應對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全力推動下,本港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截止至10月11日,已經有67.4%的合資格人士接種的第一針新冠疫苗, 63.8%接種了第二針新冠疫苗,即將達到群體免疫所需的七成接種率,「免疫屏障」似乎也在望。 然而,「免疫屏障」並非是永久的。研究顯示,已經接種兩針新冠疫苗的人士在接種半年的後,體內的抗體水平就會顯著降低。鑒於此,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正逐漸成為各國防疫部門的共識。目前,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已經批准了加強針計劃,內地不少地方更已經展開了加強針接種的工作,涵蓋「感染高風險地區」的工作人員、保障社會基本運行的關鍵崗位人員、部分60歲以上的人群、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以及到境外學習工作交流的人員。一直反對接種加強針的世衛組織,近日也表示建議免疫系統較弱,且已完成注射新冠肺炎疫苗的人,應獲提供第三劑疫苗,特別是年屆60歲人士。 香港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在2月展開,至今已經8個月,在計劃初期接種疫苗的市民,身體中的抗體可能已經不足以抵禦新冠病毒,特別是變種病毒,一旦感染,亦有機會傳染給其他人。換言之,香港的「免疫屏障」有「過期」的可能。若不及時注射第三針疫苗,恐令本地確診個案再度出現,甚至爆發。香港正全力爭取恢復和內地的免檢疫通關,如「免疫屏障」出現破口,或令爭取通關的努力功虧一簣。 為減低新冠肺炎在社區爆發的風險,特區政府應盡快安排醫護人員、機場、口岸工作人員、食肆服務人員以及長者等高風險人群在完成疫苗接種6個月後接種「加強針」,並逐步擴展至所有群體,守住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 、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追求人民至上的優質民主
2021-10-18
0
0
文〡陳勇習近平總書記兼國家主席日前出席「中央人大工作會議」時重申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同時就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大工作明確提出六點要求,使得國家穩步發展和人大代表履行責任的指路明燈更加光亮。 隨著我國持續富強發展,西方勢力多年來一直站在道德高地指指點點,試圖以傲慢的霸權主義力遏中國的茁壯成長。不過,習主席早在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習主席更強調,「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的確,世界上不存在適用於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正如中國人只要用一隻手提起一雙筷子,就能夾起很小的豆粒或很大的骨頭,何解有人硬要說以雙手用刀叉才是文明呢?西方勢力在多樣性的政治制度中強加一個單一的審視標準,又是什麼霸道的「民主表現」呢? 習主席在會議上提出「八個能否」及「四個更要看」,更加全面和客觀地印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正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並闡明了民主不是裝飾品,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習主席在提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大工作時,亦特別強調人大代表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要更好「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這就是我們最應該追求的優質民主,中國特色和中國香港特色的民主制度。 當今香港戰勝困難,開創由亂及治的新局面,作為港區人大代表,深刻意識到我們任重道遠。面對西方勢力繼續推銷已經逐漸劣質化的「民主」假象,就像在抗擊疫情方面,我們同樣要洞穿「盲從西方標準才是好」的謬論,讓普羅市民明白我國發展的獨特性、優越性和可塑性,說好中國故事,中國香港故事,增加東方道路和制度自信心。同時,我們要發揮好橋樑作用,在縱面上,既要做好推廣國策,也要做好傳達民意的工作;在橫面上,要與各省市互補合作,廣結友誼。 事實上,香港的機遇由始至終都離不開祖國的支持,在新時代新格局下,我們人大代表更有責任,幫助港人讀通讀懂「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讓大家能發揮香港所長,經濟民生重新再出發,配合國家政策再騰飛,使得香港由亂及治後,儘快由治及興,使得750萬香港市民,尤其是基層民眾實實在在地體會到融入國家發展和完善香港制度後的人民至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陳勇:齊心建構「北都會」 改善住房不容緩
2021-10-15
0
0
文〡陳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致力把新界北打造為宜居、宜業及宜遊的都會區。整個願景令人眼前一亮,當中釋放的土地和住房也有助緩解香港住屋問題,但要令理想化為現實,還得靠政府的長遠承擔和智慧。 過往新界邊境土地規劃一直為人詬病,配套發展遠落後於大勢及市民需求,今次的「都會區」構思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思維,不僅把新界北接深圳前海合作區,發揮協同效應,也改變了傳统港島中環中心商業區格局,新界居民毋須再長途跋涉到市區上班,可說是香港規劃發展的一大突破。 但整個構思發展估計長達20年,為免好計劃淪為空中樓閣,當局必須與持分者加強溝通,排除阻力,集思廣益。事實上,特首也派了定心丸,已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中提出會大刀闊斧精簡法定和行政程序,並預料明年提出修例;又指會制訂滾動式十年建設進度計劃,每年更新達標情況,相信這些措施也有助整個都會區概念的落實。 針對坊間質疑「都會區」計劃遠水不能救近火,特區政府必須多條腿走路,尤其是「劏房」、「籠屋」已慘變「香港特色」,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亦多次表示要香港社會安定,房屋問題必須解決。因此,當局在增加過渡性房屋和覓地增建公屋等方面,仍然要加把勁,不能拖,盡快實現3年上樓的目標,讓基層「告別劏房」。 昔日,香港人同心努力,靈活變通,令小漁村搖身成為國際大都會。今天,儘管住房問題既大且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盼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香港開創新局面,與國家共創輝煌。(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民建聯副主席 新社聯理事長編輯:張桔馨審稿:黎知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陳勇-紫荊雜誌_紫荊網
現任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理事長、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第十二屆及第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