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雲超東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又是全球地緣政治核心區域,經濟動能強,發展潛力大,亦是西方抑制中國大陸架及中國走向全球生命命脈。大中華多個地區及機構近年來紛紛踏足東盟,“遠隔重洋同好,築牢友誼基石”。香港孫中山學會、成都“走進東盟經貿合作論壇”、福建省亦“不以山海為遠”,落實國家高層與東盟三國領導人共識,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此前,香港特首李家超曾帶領5位司局長及30名不同領域“香港隊”前往新加坡和印尼,爭取東盟支持香港加入RCEP,強化與之經貿及投資合作,“說好香港故事”,吸引外資“經港入灣”。香港善用聯通世界優勢,專業服務及融資平台特長,擴展東盟業務,服務灣區市場。2022年,香港與東盟貿易額達到12,940億港元歷史新高,超過80家總部設於東盟企業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隨着香港全面復常,香港當局主動走出去,從重慶、貴州及廣州深圳到中東及東盟地區,從綠色金融科技創新到包括港交所與沙特證交所將在ESG,互掛上市,以經貿合作區為切入點,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尋找商機。國際關係日趨複雜,大國互信缺失和地緣政治鬥爭的持續,令東盟十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在戰略自主和外交政策充斥不確定性。東南亞戰略學者及有關智庫試圖思考從大國之外尋求空間,確立適合自身的“新中間地帶”,以強化在多極發展形勢下的戰略定力和政策導向。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認為,中美競爭的加劇,需要更多非正式聯盟以保護參與國共同利益,避免非此即彼的戰略困境,而中國學者則希望在地緣博弈中中國爭取更多中間地帶,擁有更多話語,強化風險意識。冷戰結束以來,東盟始終處於多邊主義核心。世界銀行2021東盟GDP總量33,471.18408億美元,總人口673,987,628人,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餘載,其意義不僅在於雙邊視角的觀察,而且需要從世界和平與全球穩定出發考量和評估。國家的國際角色通常藉助國家外部行為體的行為互動與稱職實踐在社會中形成,既可引領新興市場群體崛起,推動世界經濟重心東移,又能因應大國實力比對及促進區域合作,驅動全球治理創新。在東盟市場佔比中,中國居美國和歐盟之後第三位,僅為美國22.46%的三分之一。如若着眼人口規模,經濟潛力及世界主要國別經貿合作,東盟對世界經濟秩序和全球政治穩定的中堅功能舉足輕重,因之,走進東盟,心之所向,勢之所趨,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戰略意義。 (作者系香港教育大學教授、香港湖北社團總會顧問,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來自: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