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今日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今天報章在頭版更以「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為題,刊出所謂告別宣言。今日凌晨,《蘋果日報》員工步出壹傳媒大樓向前來告別的市民道謝,並派發剛出版的三百份報紙。 早前香港保安局引用香港國安法控告《蘋果日報》及管理階層「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蘋果日報》5位報社高層,同時凍結公司資產,《蘋果日報》相關的三間公司包括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及蘋果互聯網有限公司被保安局發出凍結財產通知書,涉款1,800萬元港币。早前壹傳媒集團亦透露現時尚有約4億港元資金,但銀行賬戶被保安局及警方凍結,故無法向記者支薪及支付報販。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在出席活動時表示,一般新聞工作不應危害國家安全,傳媒可以批評政府,但不能危害國家安全。她提到有意圖或有組織去煽動顛覆特區政府和批評政府是兩碼事。她更強調新聞機構負責人不能以新聞自由為保護罩。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早亦在其臉書上發文:誤導到最後一分鐘。他引用《立場新聞》報道,至昨晚凌晨,《蘋果日報》執行總編輯林文宗指「最後一期蘋果的印刷目標是 100 萬份,不過亦要視乎印刷廠和發行部員工能否承受到 100 萬的印刷量」。所以《蘋果日報》明明在「今日印數」一欄上寫100萬,原來只是目標。表明蘋果一貫誤導弄假風格。 《蘋果日報》在香港有26年歷史,它的出現可以說大大改變了香港傳媒市場和生態,也改變了一代人對新聞自由與報道真相的認知,「新聞蘋果化」已經成為一個標誌性的符號,它代表了一種誇張的標題與圖片,以跨大商業經營手法去處理新聞及社會議題;花錢購買、偷拍片段、狗仔隊追蹤等,這些都是《蘋果日報》被多方批評有違新聞採訪原則的家常便飯;壹傳媒亦經常被告,有些涉及誹謗、有些涉及隱私問題等;「蘋果化」也透露出它辦報方針是反中亂港,利用醜化、煽動仇恨、鼓勵暴力、吸引眼球等手段,造謠誹謗、分化社會、製造矛盾的手法等,多年來充當外國勢力在港的傳播工具,在2019年香港黑暴事件中充當重要抓手,製造謊言滿天飛的劣跡。 早在《蘋果日報》1995年創刊的第一天,在其報紙上就寫出: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它包裝了民主自由、彰顯公義等美好糖衣,實際推行新聞商業媚俗化、新聞報道低俗下流化、社會報道造假弄虛化等,這些都一貫地成為其辦報宗旨及編輯原則。新聞報道需要有新聞自由,但自由原則不是喜歡做假就做假,做新聞不是自由,新聞自由也不是違法犯法的擋箭牌。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羅蘭夫人臨刑前在自由神像前留下了一句名言: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當年輕人以做假為正常、買新聞為正確、視低俗為正常時,這種種偷換概念、似是實非的歪理對一代青少年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對年輕人的洗腦代價更是巨大的,這也正是當代香港社會備受蕷果化影響的應有之反思。 香港社會需要安寧,善治更需要良好的政治氛圍。香港國安法頒布後,在重新梳理、正本清源的激流下形成新時代的香港力量。香港政府及社會大眾亦務必持續關注,要留意像《蘋果日報》這類反政府、反社會的媒體未來會否借不同方式或渠道捲土重來,這需要加大社會各界監察力量。一個《蘋果日報》的終結,正正還回香港一個新時代。香港新聞自由及媒體報道自主絕不會受《蘋果日報》倒閉的影響,新聞專業人士更將用新聞從業人員的良知、公義、責任、不偏不倚的立場去從事新聞工作,「新聞蘋果化」絶不會為香港帶來任何好處,只有真正理解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才可以在公眾知情權上彰顯媒體公信力,才能更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及信任。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為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理事長、貴州省政協委員編輯:潘麗麗審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