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法亂局衝擊歐盟 藏美國操控玄機?-紫荊網

黃錦輝:法亂局衝擊歐盟 藏美國操控玄機?

日期:2025-10-20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黃錦輝

近年法國政壇亂七八糟,總理一職猶如“旋轉門”,兩年更換了6次,並出現有史以來最“短命”的總理(27日)及內閣(任名不到24小時便遭解散)。

法頻換總理 右翼民粹續擴張

再者,政府陷入困局,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面對兩大問題。首先,馬克龍堅持會完成其第2個總統任期至2027年。但若然他無法組建穩定的政府,國家將會陷入憲政危機。從現實角度看,未來兩年內政府不可能長期缺令一位穩陣可靠的總理主政。最終,因剛辭職的勒科爾尼(Sebastien Lecornu)暫時解決了上任內閣提名的爭議,馬克龍決定再度任命他為第6任總理。任命雖然合法,但勒科爾尼“被連任”反映出馬克龍“蜀中無大將”,其政治威望正日漸褪色。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系列政治危機背後,導致歐洲右翼民粹勢力的持續擴張。在當前法國三足鼎立的議會格局中,由勒龐(Marion Le Pen)領導的極右翼“國民聯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該黨派主張強硬的反移民政策、質疑對烏克蘭的援助、強調“法國優先”及國家主權至上,其政治影響力正從邊緣走向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歐洲極右翼勢力所倡導的“國家主權優先”、“反移民”、“質疑對烏援助”等政治主張,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所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目標同出一轍。這種跨大西洋的政治呼應並非偶然,而是民粹主義浪潮在全球範圍內回流的先兆。不僅法國國民聯盟勢頭強勁,意大利總理梅洛妮(Giogia Meloni)領導的“兄弟黨”同樣以右翼民族主義為根基;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等歐洲右翼政黨的支持度也在持續攀升。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的另一面,特朗普一上台便大力推行“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大計,全面落實“美國優先”政策。特朗普的戰略行為對脆弱的歐美關係構成嚴峻挑戰。華府在特朗普領導下,以商人式的交易邏輯取代歐美傳統的盟友關係,例如美國質疑北約的集體防禦義務,要求歐洲國家大幅增加軍費,甚至乎暗示會減少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除非歐洲願意付款向美國購買武器。如此將安全承諾與經濟利益直接掛鈎的做法,徹底動搖了歐美關係的規則化及具共同價值之聯盟基礎。

在特朗普看來,多邊協商效率低,難以實現快速的經濟收益,不利MAGA;而歐洲則堅持通過協商一致達成決策,強調制度與規則的穩定性。兩種治理哲學的根本分歧,使得歐美在應對俄烏戰爭等重大國際危機時頻頻出現裂痕。

更深遠的影響是,特朗普的單邊主義不僅削弱了美國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道德權威,也間接為歐洲本土的右翼勢力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支撑。當美國自身背離其長期倡導的多邊主義及國際合作原則時,歐洲的民粹領導人便更有底氣宣稱:“我們也可以優先考慮本國利益。”這種價值觀的倒退,正在侵蝕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根基,也使得歐美之間曾經堅不可摧的“共同陣綫”變得日益鬆動。

法政局震盪 西方民主體系縮影

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的政治動盪不僅是國內治理的失敗,更是整個西方民主體系政治迷失方向的一個縮影。雖然如此,美國還不願意放棄對歐洲的影響。從地緣戰略角度看,華盛頓深知盡管歐洲整體實力相對衰落,但若他們倒戈,轉靠中俄陣營,便會打破全球權力平衡,對美國構成極大威脅。早前美國曾試圖拉攏俄羅斯以遏制中國崛起,但隨着普京(Vladimir Putin)與習近平在重大場合上頻繁互動,顯示中俄關係緊密,反映出特朗普的美俄戰略友好構想已然落空。在此局面下,美國要確保歐洲繼續靠攏自己是無可厚非的。

正因如此,當前歐洲的政治碎片化及右翼民粹勢力崛起,對美國而言既是挑戰,也可能是一次操控國際局勢的機遇。特朗普極有可能憑藉歐洲極右政黨的政治理念,包括他們對移民的強硬立場、多邊機制的抗拒、對北約軍費的斤斤計較等,與之重新維繫聯盟關係,進而間接地主導及影響歐洲的政治走向。從法國“國民聯盟”到意大利“兄弟黨”,再到德國“另類選擇黨”,這些右翼勢力在某些政策上的取向,都與特朗普主義高度契合,使他們成為美國施加影響力的理想支點。

親美極右黨倘掌權 歐洲將失勢

另一深層憂慮是,若然美國透過支持極右勢力間接操控歐洲政局的話,可能會引發歐盟內部民主體制進一步扭曲。例如,即便馬克龍得以完成2027年任期,但若然其權力被架空,而議會實權掌握在親美之極右政黨手中,法國而至整個歐洲的政策自主性便會名存實亡。這樣的美國“長臂式”政治干預,不僅會損害歐洲主權,也將加劇全球地緣政治的對抗格局,危險不已。但願法國政壇盡快重新振作,返回正軌,避免歐洲失勢,以至全球動盪。

【知識庫】法總理勒科爾尼政途崎嶇

•2025年9月,勒科爾尼(Sébastien Lecornu)被任命為法國總理。

•10月6日,僅上任26天後宣布辭職,成為“最短命”的法國總理。

•10月10日,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重新任命勒科爾尼為總理,強調結束“政治危機”。

•10月12至13日,公布新35人內閣,計劃2026年財政赤字降至GDP的4.7%。

•極右國民聯盟(RN)和極左(LFI)不滿意,提出不信任動議。

•10月16及17日勒科爾尼政府成功避過兩項不信任動議。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李家超與團隊舉行會議 學習貫徹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有片|衛星視角下的中國台灣省
盧文端:港澳辦為何嚴正宣示選舉不容干擾破壞
龔之平:揭穿所謂”中央干預特區選舉”偽命題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