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內地的國慶、中秋黃金周還未結束,參觀香港的著名高校是許多內地來港遊客的“重頭戲”。由於“高校游”人流量超大,今年十一黃金周,包括港大、港中大、城大在內的不少香港高校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限流”,理大更是直接不允許遊客進入校園。
“限流”的背後是“留學熱”。今年,申請來港留學的熱度前所未有。以香港大學為例,今年非本地本科申請量超過2.5萬份,同比上漲25%。其中,來自內地的申請人數突破1.2萬,增長約20%;來自國外的申請人數逾4000,增幅接近50%。
筆者與香港和內地的多家頂級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兩年,隨著香港高校在內地的招生逐步升溫,每年招生期,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會詢問筆者:“香港的各所大學究竟對標內地什麼層次的大學?”“到底哪所大學綜合能力更強?學術巔峰更高?”。
留學申請人數多,競爭異常激烈。港八大高校整體錄取率僅為3%。其中,港大、港中大和港科大等頂尖院校,內地學生錄取率普遍不足一成。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個月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指出,現時政府每年提供15000個資助學額給本地生,此數目會維持。由2026至27學年起,每所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的40%增至50%。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也由100%增至120%。
現在看來,李家超新一份施政報告的“留學新政”瞄准了學生的需求,精准施策,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令“留學香港”品牌聲名鵲起。但這僅是開了一個好頭,香港要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傳統的“留學大戶”競爭,在“鍛長板”的同時,需要“補短板”,需要博採眾長、固強補弱,形成綜合優勢,把“留學香港”品牌擦得越來越亮。依筆者之見,香港須在以下三個方面補闕拾遺:
凸顯特色 提升品牌形象
美國是全球吸引留學生最多的國家,“留學美國”的理由很有分量。比如:美國的頂尖大學數量為世界第一,科研實力雄厚,教育的多樣性與靈活性特徵顯著,學位認可度高,校友網絡遍布全球,等等。
英國的高校也以嚴謹的學術氛圍和多元的教學方法,構成“傳授-探究-實踐”的學生完整培養鏈條,特別是英國高校的深度國際化,吸引了大量留學生。在全英大學,國際學生佔比達25.2%,教職工中33.3%為國際教職人員。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積極推出更友好、更進取的留學和移民政策,也吸引了大量留學生。
那麼,與以上“留學大戶”相比,“留學香港”的理由是什麼呢?我們需要釐清“留學香港”的品牌定位,凸顯品牌特色。
“留學香港”至少有三個比較充分的理由,可構成其定位的基本要素。
其一,聯通中外的節點。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是中國內地走向世界、世界進入中國內地的“雙向通道”。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內地生“走向世界”的需求旺盛;中國對全球治理與發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生“走進中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留學香港”對於內地學生來說,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對於國際生來說,是“走進中國”的第一步。
其二,金融中心的跳板。國際金融中心“紐倫港”的排序舉世公認,香港穩居國際金融中心前三,且與第二位的倫敦之間的差距呈現縮小態勢。“到香港,學金融”,意味著有機會到國際頂級金融機構實習,而香港富集的金融人才群體,為金融專業的學子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幫助,可以提升留學生就業“含金量”。筆者擔任了4年多的復旦大學香港校友會會長,這2年,復旦學子到香港深造、工作的越來越多,在港復旦校友已達1600多人,很多人就是奔著香港“國際金融”的地位、環境和機遇而來。
其三,科研創新的高地。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研發實力居世界前列,包括港大、港中大、港科大在內的一批高校擁有全球一流的實驗室,並與世界知名高校共建實驗室,科研條件優越。筆者留意到,香港高校一年內有多所新學院相繼成立。比如,今年3月,香港大學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7月,成立“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今年4月,香港理工大學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今年1月,香港城市大學正式成立“生物醫學學院”,8月,成立“未來學習學院”。這些都是立足香港的科研優勢成立的新學院,為“留學香港”的品牌增色。
除了以上三個點,面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留學香港”還有哪些潛在優勢?需要我們繼續挖掘、篩選、分析,令“留學香港”的品牌形象更加清晰,更加獨具匠心、獨佔鰲頭,這是擦亮品牌的重中之重!
優化體驗 營造留學氛圍
對於留學生來說,到香港留學,更多是看中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獨特優勢。同時,許多家庭也會考慮留學成本,把“性價比”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來考慮。
為此,擦亮“留學香港”品牌,還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優化留學體驗。
其一,降低居住成本。香港高昂的住宿費用是國際學生最大的顧慮,校內宿舍供應緊張,校外租房成本極高。為此,應該多方施策來解除顧慮。比如,與開發商合作建設或租賃更多的專屬學生公寓;提供更豐厚的住宿補貼或設立住宿獎學金;開發可信賴的校外租房信息平台,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等等。筆者留言到,特區政府已經出台政策,鼓勵商業大廈改作學生宿舍,這無疑是務實之舉,是甘霖、膏澤,值得點贊。
其二,優化教學理念。世界一流大學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開放性。學術活動強調批判性思維,倡導課堂討論,注重團隊合作和獨立研究。教授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開放性”是“留學香港”品牌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高校更應借鑒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在這方面持續優化。
其三,增強國際化氛圍。香港雖然是國際都市,但日常生活仍以粵語和中文為主,在香港高校,還存在“內地生圈”、“本地生圈”、“國際生圈”的各種圈子現象,部分學生難以融入本地社會,影響了留學體驗的深度。各大學應系統性地組織更多“跨文化圈”的學生互動活動,促進文化融合;建立更完善的 “本地家庭配對”或“校友導師”計劃,幫助學生建立本地社交網絡;鼓勵學生社團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打破文化壁壘;為國際學生提供更系統的基礎粵語課程,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社交和生活用語,使更多的留學生趨之若鶩、蜂擁而至。
多向鏈接 拓寬就業路徑
留學,是為就業做鋪墊。那麼,根據香港相關的簽證政策和簽證渠道,在香港的高校留學生畢業後,對就業有哪些幫助呢?應該圍繞這個問題檢視不足之處,拾遺補缺。
香港的簽證政策雖然相對寬松,但就業市場高度集中於金融、地產等行業,對文科、基礎科學等專業的國際研究生就業機會相對有限,我們應多向鏈接,幫助留學生拓寬就業路徑。
比如,香港正在打造“八大中心”,其中包括“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也在大力發展“盛事經濟”,推進“以文塑旅,文旅融合”,文化體育活動越來越多,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 又比如,香港的“八大中心”其中包括“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今年5月,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成為與海牙國際法院、常設仲裁法院並列的國際爭議解決機構,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
以上兩個中心為文科、法律等專業的碩博生來說,提供了實踐的機會,特區政府、高校、相關業界可以聯手,為這些研究生提供實習機會,為他們就業“搭橋鋪路”。
同時,還應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入“加速期”,雖然內地的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但既懂國際規則、又懂大灣區情況的復合型人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呈現“結構性短缺”。特區政府、高校、相關業界可以聯手,將香港的留學優勢與大灣區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幫助留學生進入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工作。
與美歐的著名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全球校友網絡,特別是在某些地區和行業的凝聚力和活躍度有待提升。為此,可以投入更多資源,在全球主要城市建立和維繫活躍的校友會;創建更有效的校友導師計劃,為在讀生和畢業生提供職業發展的實質性支持。
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多次會見香港幾所主要大學負責人時表示,香港的大學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在國際社會享有盛譽,是國家高等教育的寶貴資源,是香港的重要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香港各大高校要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共同把大學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不斷擦亮香港高等教育“金字招牌”。
夏主任的深情勉勵和殷殷希望,傳遞了中央支持香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辦好教育事業的鮮明信號。如今,“留學香港”聲名鵲起,我們在欣喜之余,更應查漏補缺、歷久彌新,一步步做強優勢,以打造百年基業的視野打造“留學香港”品牌,令香港成為內地學子、全球學子夢想成真的地方,成為國家和香港引以為傲、獨樹一幟的亮點。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信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