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內地消費新圖景 黃金周後冷思考-紫荊網

屠海鳴:內地消費新圖景 黃金周後冷思考

日期:2025-10-09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國慶、中秋雙節同慶,內地一連8天的長假被稱為“超級黃金周”,全國出行超過23億人次,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盛況。放眼大江南北,到處人山人海、水洩不通。“超級黃金周”不僅令內地旅遊市場“井噴”,在許多國外城市和景區,同樣出現了中國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的現象。

“超級黃金周”也令香港旅遊熱度飆升。筆者昨天下午撰稿時留意到,黃金周首7天,內地來港遊客超過129萬人次。零售、酒吧、食肆、珠寶、化妝品等行業銷售額增長約三到五成;港九處處也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行政長官李家超節前對旅遊接待工作作出部署,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主持了節慶安排跨部門工作小組會議,統籌及督導做好相關工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日前表示,今年黃金周“旺丁又旺財”。

筆者在這7天中發現,內地來港遊客的興趣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大坑舞火龍活動現場,許多遊客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在西貢一帶沙灘上,來了不少“聽濤追浪人”;在本港許多高校的校園,家長帶著孩子感受名校文化。過往“觀光+購物”的單一模式被更多沉浸式深度游代替。

中國內地擁有14億人、中產階層達到4億人,人均GDP已連續兩年超過1.3萬美元,且經濟增長繼續保持5%的速度。這意味著中國旅遊需求旺盛且潛力巨大。

內地消費新圖景,黃金周後冷思考。今年十一黃金周的熱度高,並非簡單重複“昨日的故事”。透過黃金周,可以看出內地民眾旅遊需求的新變化,以及文旅產業轉型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以下三個明顯變化,值得香港業界高度關注:

“科技+旅遊” 潛在客源可開發

這些天,中央電視總台多個頻道對“登山機器人”進行了詳盡報道,引發人們普遍關注。今年十一黃金周,在山東泰山景區,許多遊客穿戴上外骨骼機器人,登山可以節省30%至50%的體力。

外骨骼機器人重約1.2公斤至1.8公斤,採用碳纖維機身與仿生學關節設計,可承受200公斤瞬時拉力,單次充電可連續使用5小時以上,累計行走約14公里,中途可更換電池,還可以自動調節助力強度,實時監測身體狀況 ‌,並有緊急呼救、景點講解等智能交互功能‌。

“登山機器人”在今年五一黃金周已在內地的多個景區投放,這一次投放量更大、功能更多,依然供不應求,租賃使用的遊客當中老年人佔62%。

類似於登山這樣的旅遊項目,對於“銀發族”來說,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登山機器人”助力登泰山,這啓示人們,隨著機器人、人工智能在旅遊場景中的廣泛應用,許多“不可能”將變為“可能”,許多面向年輕人的項目,老年人也可以參與,甚至殘障人士也可以參與。

香港面海多山,尚未充分開發的旅遊資源較多,我們在制定開發規劃時,習慣於把年輕人作為客源。其實,完全可以把思路打開一些,要看到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變數,以“科技+旅遊”的思維來謀劃,針對不同遊客推出有針對性的服務,讓更多群體可以“到此一游”。

“新中式”走紅 “活化場景”講故事

今年十一黃金周,河北正定榮國府景區的“一夢入紅樓”再次火爆。該項目以《紅樓夢》經典場景為內核,通過建築輪廓燈帶、詩詞燈牌、蓮花燈等光影裝置與“榮國幻夢”“鳳舞風華”等七大主題篇章結合,構建虛實交織的紅樓夢境。遊客來此,可以看到“活化”的《紅樓夢》。

在西安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全沈浸式的唐風市井生活空間令人眼前一亮。遊客可以換上唐裝,在裡面看《霓裳羽衣舞》表演、參與NPC互動、品嘗唐代點心,穿越千年,體驗大唐盛世的風採。

在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遊客可以近距離看到《清明上河圖》上的街頭雜耍,還可以參與“王員外招親”等互動劇目,靜態的古畫“活起來”了,遊客從“觀光客”變為“畫中人”。

讓場景“活起來”,讓遊客“走進去”,從“觀劇人”變為“劇中人”,以“活化場景”講故事,令遊客趨之若鶩。

越來越多遊客已經不再滿足於“看”,而是把自己當成“主角”,要融入場景、走進故事、釋放激情、用心感受。從“看熱鬧”到“品門道”,遊客追求更有質感、更具美學價值的體驗;從“看風景”到“入風景”,在社交媒體的驅動下,“出片率”成為選擇目的地的重要標準。

筆者留意到,香港的大坑舞火龍活動,在提升“遊客參與度”上也有突破,收效不錯。其實,我們可以循此思路,打造更多的“活化場景”。比如,香港的許多警匪片、古裝武打片深受內地民眾喜愛,若能設計更多遊客可參與的互動場景,相信同樣會受到追捧。

旅遊新趨勢 體驗成主導

觀察十一黃金周,無論是“登山機器人”,還是“一夢入紅樓”;無論是內地旅遊市場,還是香港旅遊市場;無論是傳統旅遊產品的升級,還是新推出的旅遊產品,受到遊客熱捧的項目,都突出了一個共同特點:體驗成主導。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其一,科技成“剛需”。AR、AI等技術不再是噱頭,而是無縫融入體驗。從出行前的旅遊攻略,到場景的AI解說和互動體驗,再到“旅行日記”的影像製作,科技手段貫穿了旅遊的每個環節,必不可少。

其二,遊客口味“多元化”。從問道名勝古蹟,到親近自然山水;從欣賞民俗表演,到動手製作陶藝;從“特種兵式”觀光,到“閒庭信步式”休閒;從熱鬧的唐風夜市,到靜謐的暗夜觀星,不同遊客有不同需求,每一個群體都蘊含著巨大市場。

其三,業態呈現融合化。 “文旅+科技”、“文旅+生態”、“文旅+藝術”的邊界被打破,催生出更多新業態。比如“旅拍”就是其中之一。“你去旅行,我來拍攝”,專業攝影師團隊可以給你記錄美好瞬間。從這個角度看,旅遊有了新內涵,是“見證奇跡”、“書寫故事”、“張揚個性”、“存留記憶”的一次體驗;旅遊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觀光”,而是為遊客創造引發情感共鳴、值得分享的“故事”。

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在香港得到廣泛認同,把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則需要以全局視野、前瞻眼光來謀劃,內地旅遊市場的新變化,給予我們不少新啓示。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客源地,及時捕捉內地旅遊市場每一個變化的細節,洞察趨勢、拓展思維、激活靈感、把握機遇,有助於把香港文旅的蛋糕做大。內地消費新圖景,值得香港密切關注!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種採集儀式在穗舉行
雙節同輝映香江
香港新批銀債最終發行550億元 申請人數認購總額均再創新高
美國聯儲局官員擔憂失業率升 年內減息次數存分岐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