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今日(18日)發表題為“沙嶺數據園區──香港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的第一站”的網誌。
孫東表示,位處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沙嶺數據園區用地日前正式公開招標,該地盤總面積約為116 365平方米,最高樓面面積可達250 000平方米,當中不少於70%的樓面面積須作數據中心用途。沙嶺作為現時北部都會區推出的最大產業園區,既體現了香港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先布局,亦為北部都會區的產業發展拉開序幕。
沙嶺屬現有“熟地”可作即時發展
孫東指出,沙嶺對許多香港人來講並不陌生,因為多年前這裏曾是港人清明、重陽時節掃墓的一個主要地方。如果不是香港迎來“拼經濟、謀發展”的黃金時代,我相信很少人會關注這片土地。當今的香港正在全力推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發展人工智能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極需依託數據中心構建先進的算力設施。面對香港土地資源緊張,沙嶺是少數能即時供應的“熟地”,因而自然成為北部發展的首選地方之一。
行政長官於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重新審視沙嶺原先興建骨灰安置所的規劃,並將兩公頃用地改作創科及相關用途。經實地考察及徵求業界意見後,當局認為可進一步擴大發展用地至約10公頃,以便為創科發展提供更多而快捷的土地。相關土地改劃程序於2024年啟動,明確將沙嶺定位為國際數據園區。過去兩年,當局先後進行了兩次市場意向調查,每次均收到超過10份來自本地及海內外的意見書,業界普遍對沙嶺改建為數據和相關產業園區表示歡迎。
發展新算力設施迫在眉睫
孫東續指,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重塑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格局。香港亦因應時代變化迅速作出調整和布局,確立了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然而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需要數據和算力等關鍵要素支撐。香港正積極打造成為國際數據港,並取得可喜的進展。但與此同時,香港缺少具一定規模的高端數據園區和先進算力設施這一短板則日益凸顯。
孫東預計,至今年年底,香港的算力規模總量將達至約5 000 PFLOPS,當中包括由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所提供的3 000 PFLOPS。雖然這個算力規模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相比已甚具優勢,但面對不斷上漲的算力需求及日益加劇的全球算力競爭,特別是要將香港打造成為數字基建樞紐及發展人工智能成為關鍵產業,香港必須要想方設法發展新的算力設施,才能維持其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天時地利賦予沙嶺新使命、新定位
孫東表示,環顧全球較為大型的數據中心,都未必興建在人煙稠密的地方,比如很多世界科技巨頭都將其數據中心設置在遠離市區的地區。貴州近年亦吸引了不少國內科技企業設置數據中心,讓貴州冠上“中國數谷”之稱。沙嶺雖遠離香港市區,但其地理位置及周邊潛在發展空間使其具備潛力發展成為具規模及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數據園區。
孫東又稱,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而言,沙嶺處於羅湖口岸及文錦渡口岸的中間位置,北面面向深圳羅湖中心區域,是深港口岸經濟帶的核心地區,有條件吸引港深兩地和大灣區其他地方的技術和人才等資源,有利匯聚海內外數據及發展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若沙嶺發展成為國際數據園,將可帶動整個大灣區數據和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並將其經濟效應輻射至周邊國家和地區,強化國際產業聯繫,有利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和響應國家“人工智能+”行動。
市場導向營運模式體現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的有機結合
孫東指出,沙嶺數據園區規模較大,務求能更精準布局及貼近市場需要,當局邀請業界主導營運,並期望通過招標吸引具實力的投資者,加快產業園區建設。為確保用地以高端數據園區為主導用途,當局在制定招標文件時加入相關條款,並採用“雙信封制”投標安排。非價格建議和價格建議的比重分別為70%和30%。非價格建議的評審考量包括擬發展數據園區的總體投資、算力規模、園區的投產日期、預計可創造的經濟產出和技術性職位、過往開發高端數據中心經驗及創新建議等,通過綜合考量非價格建議和價格建議,選出最能發揮用地潛力的方案。中標者須與政府簽訂服務契約,當中列明中標者在投標時提交的承諾,以便政府監察其執行情況。另外,中標者還須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以確保能夠按時、按質兌現其投標時所作出的各項承諾。我相信,沙嶺數據園區作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實踐,將會為區內其他創科產業的發展帶來示範效應。
孫東強調,“沙”是半導體原料硅(矽)的重要來源,“沙嶺”的即將崛起或許預示着香港正迎來“硅(矽)谷時刻”。“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沙嶺數據園區起於昔日的山野不毛之地,如今卻在推陳出新中集聚了香港發展數字基建樞紐和人工智能的期望,展現了新時代下更鮮活的生命力。這是只有在當下“由治及興”的香港才可能造就的一個傳奇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