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琴弦動 —王心心的南管雅樂-紫荊網

撫琴弦動 —王心心的南管雅樂

日期:2025-10-20 來源:紫荊養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楊夢茹

畫中人氣質嫻靜高雅,雍容端莊。三十年前,泉州畫家蔡永輝,以圓融的筆触,留下了這張呼之欲出的人物肖像。可惜原作損壞了,正在永輝美術館等待修繕中。日前驚聞蔡老師心肌梗塞驟然離世,遺憾這幅畫作再也沒有機會復原了!

蔡永輝十分善於捕捉、鋪排、定格戲劇性的瞬間,除了精緻的妝容,畫家筆下那雙手,足夠令你浮想聯翩!這雙纖細而又豐滿的巧手,摸熟了南音上下四管十八般武藝。本以為那纖纖素手,是絹本卷軸中,轁光養晦的仕女專屬的,見過心心,原來她的手就是這般玲瓏剔透,撩撥絲弦,彈奏吟哦皆成風景!

心心生長於古城泉州的南音世家,父親自幼對她調教十分嚴格,尤其在音量的訓練上,以弓弦定音的標準,沒有極限,音高隨父親的指揮棒上升,故心心自幼便喊破了嗓子,然而也練就了她得天獨厚的聲線,可以高而飽滿地衝上天花板,在舞台上繞樑,不絕於耳。

台灣著名編舞家林懷民說:「她尚未出場,我們靜默等候;她一開口,我們便不知道到自己在哪里了。」說的正是心心得天獨厚的南管唱腔。

移居台灣後,現代舞者吳素君、林懷民對心心的舞台生涯影響深遠,吳素君與心心合作無間數十年,將當代舞台元素,注入古老的南管雅樂。2003年成立了心心南管樂坊,所有的合作夥伴都是台灣頂流的專業人士,包括燈光、舞美、服飾、舞蹈、海報等。林懷民則竭盡全力推動心心,掙脫古老南音的窠臼,成功邁向以南管琵琶演繹古典文學的殿堂,打破了多重器樂演奏的模式,讓傳統曲目能以現代方式繼續流傳。

2025年4月18日,心心攜同日本薩摩琵琶名家岩佐鶴丈、蘇州評彈名家周紅,在泉州大劇院演出「一種琵琶三樣情」。

岩佐鶴丈彈奏蕯摩琵琶,用的是木撥,在琴弦上「橫掃千軍」,力度、氣度皆不同凡響。心心曾東渡日本拜岩佐學藝,他們用手語溝通,完全沒有地域的限制。

蘇州評彈名家周紅的說唱,既有吳儂軟語的溫婉,又不乏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句石破天惊的「元和十年」,甫一開腔,便將你拽入白居易的「琵琶行」,讓你在古典詩詞的汪洋里載浮載沉,欲罷不能。

當古琴從幽遠的時空逸出,心心斜抱南琶,自縷空木屏風後,緩步而來——駐足、回首復前行,每一個步態、每一聲嘆息、每一次輕彈、吟唱⋯⋯極富詩性張力的演繹,令人屏息再三。終於明白林懷民為什麼說:「心心的每一個彈奏,都是舞蹈!」我覺得,即或心心不彈不唱,行走與駐足之間,已然是韻味十足的舞蹈,那是從骨髓裡滲透出來的,中國戲曲里,入木三分的基因傳承呵!

三把琵琶,將白居易的名詩「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演譯得淋漓盡致!真個是「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

演出前夕,有幸去泉州大劇院看彩排,正在化妝的心心看見我,熱誠地伸出手來,握著我的手晃了幾下——頓然覺得,油畫中那雙可望不可及的纖手,活過來了,溫潤的皮膚開始滲出,煙火人間的氣息。

「綿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欣賞過心心南管雅樂風韻獨具的演譯,杜甫這首詩,也就名花有主了!

來源:紫荊養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懿 校對:馬又清 監製:黎知明
各界翹楚齊聚香江 2025紫荊文化論壇明日在港啟幕
第七屆立法會今日舉行年結記者會
法國盧浮宮今日重新開門
天文台今早錄得今年入秋以來最低溫度18.4度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