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何以療愈身心?-紫荊網

跳舞何以療愈身心?

日期:2025-10-20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在今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中,“舞蹈治療”被正式列入新增的29個本科專業之一,首個布點設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並已於今年啟動招生。

光聽名字,您可能會好奇:舞蹈為何能夠用於治療?它與傳統舞蹈藝術有何不同?這個領域有哪些新興的就業機會?帶着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採訪。

“讓身體成為一種被看見的語言”

“能不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表達你最近的身心狀態?”

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的一節舞蹈治療課上,舞蹈治療教研室主任劉珊珊一邊輕聲拋出問題,一邊用舒緩的動作引導學生放鬆身體。

“舞蹈治療與傳統舞蹈教學有着本質區別。”劉珊珊介紹,傳統課堂側重於動作的規範與美感,舞蹈治療則以身體為表達媒介,不設固定動作標準,也不評判美醜,“而是在包容的環境中,讓身體成為一種被看見的語言。”

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探索動作背後的心理狀態,學習如何讀懂身體的語言。以“鏡像練習”這一經典技法為例,參與者兩人一組,通過模仿對方的動作、表情乃至呼吸,全身心地感知對方的情緒與需求,在互動中搭建起理解與共情的橋樑。

劉珊珊介紹,舞蹈治療是一門融合心理學、舞蹈、醫學與康復科學等多個領域的交叉應用型學科,它以肢體動作為溝通媒介,通過系統性干預,幫助調節個體的心理狀態、改善情緒、提升社交能力,最終促進身心整合與健康發展。

“舞蹈治療不追求動作的優美或標準,而是通過科學的身體引導,幫助人們表達、翻譯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達到重塑身心的目的。”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院長張強介紹,舞蹈治療的適用群體非常廣泛,既包括孤獨症兒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社交焦慮者等特需群體,也涵蓋可能面臨情緒困擾的普通大眾。通過即興動作、呼吸律動、鏡像練習等方式,舞蹈治療能有效幫助他們釋放壓抑、修復心理創傷。

從學科源流看,舞蹈治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歐美,最初被應用於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退伍軍人的康復治療。張強介紹,美國舞蹈治療協會曾將舞蹈治療定義為“一種運用舞蹈或動作過程以促進個體情緒、身體、認知和社會整合的心理療法”。20世紀90年代,通過舞蹈家伏羲玉蘭等的引介,這一學科逐步傳入中國。如今,包括舞蹈、音樂、繪畫等在內的多種表達性藝術治療形式,已在全球多個國家系統化應用。

“改變不易量化,卻真實可感”

在音樂聲中即興起舞,不僅活動身體,還釋放焦慮,就像給心靈做了一次“SPA”……舞蹈是如何療愈身心的?

劉珊珊解釋,舞蹈的作用可從“治療”與“療愈”兩個層面來理解。“治療”主要面向有明確醫學診斷的群體,如孤獨症、腦癱等功能性障礙患者,舞蹈作為一種干預手段,能夠為其康復過程提供有效支持;而“療愈”更針對那些並未罹患特定疾病但長期受情緒困擾的個體,例如情緒壓抑或心理低落者,舞蹈成為他們釋放壓力與情緒疏導的通道。

在教學實踐中,舞蹈的療愈效果體現得尤為明顯。劉珊珊舉例說,學生們在課程開始前對自己的身體狀態評分往往只有3—4分,而經過一系列舞動活動之後,許多人主動表示自身狀態提升至8—9分。從學期初到期末,他們能清晰覺察到自身身心狀態的積極變化。

“作為大學生,我們也常感到焦慮,但劉老師的課能讓我們放鬆下來。”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學生胡成煜說,“現在年輕人普遍精神壓力較大,我個人覺得,舞蹈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緩解方式。”

在劉珊珊看來,身體是潛意識的地圖。舞蹈治療通過肢體動作將內在情緒與心理狀態意識化,從而幫助個體實現自我覺察與情緒疏通,具有獨特的療愈價值。

“一位全盲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課堂上,他能夠通過象徵性動作傳遞內心的情感,跨越視覺的障礙,與我建立起心與心的連接。”劉珊珊說,“他先以動作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再通過語言和我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他實現了從外顯表達到向內覺察的轉變,這也正是我希望達成的教學目標。”

在她看來,舞蹈治療的療愈性不在於實現對某種疾病的治癒,更多是幫助個體去實現情緒的疏通、自我探索與心理成長。“這種改變不易量化,卻真實可感。”劉珊珊說。

“先認識自己,再幫助他人”

舞蹈治療專業為何首先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布點?

張強介紹,學校在特殊教育領域有着40多年的積澱,早在十幾年前就開設了“舞蹈療愈”相關課程,並將其作為舞蹈學(師範)專業的特色課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7年前,學校成立了專門的舞蹈治療實驗室,逐步構建起“舞蹈教育+舞蹈康復”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在多年的實踐中,教師們見證了學生通過專業訓練成為身體語言的“翻譯官”與傾聽者,也見證了舞蹈帶來的改變:孤獨症青少年通過律動逐漸打開心扉,帕金森患者邁出連貫的步伐……

劉珊珊介紹,在課程設置上,學生需要系統學習心理學知識,如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課程,同時學習舞蹈解剖生理學、舞蹈治療學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還要掌握現代舞、即興舞蹈及拉班動作分析等專業技能。其中,拉班動作分析作為系統記錄與解讀人體動作的方法,是新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一系列課程,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身心互動機制,掌握從評估到干預的完整工作流程。

張強介紹,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學校特別注重對學生“具身認知”理念的培育,強調學生應在專業學習中深化自我覺察,通過個人體驗認識自己,進而更好地服務特殊群體,真正實現“先認識自己,再幫助他人”的成長目標。

在大學四年培養過程中,學校還會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等相關實踐機會。大四上學期,學生會進入相關醫療機構、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社區康養機構等進行實習。目前,學校已經與南京腦科醫院、南京兒童醫院、鼓樓醫院等多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受訪者表示,從學科建設的宏觀視角看,我國的舞蹈治療專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在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及與社會需求銜接等方面,仍需持續探索與完善。

“應用潛力與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儘管舞蹈治療在我國仍屬新興領域,但在社會壓力增大、健康意識提升及特教事業發展的多重推動下,其應用潛力與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劉珊珊說。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在推進過程中,對舞蹈治療領域人才的需求隨之凸顯,需要一批既懂特殊教育,又掌握相關藝術療愈技術的複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張強指出,傳統的心理學偏重於語言干預,但對孤獨症、認知障礙等群體而言,以語言干預為主的心理疏導收效甚微,他們更加依賴非語言溝通,需要多元、不同的視角。而舞蹈治療師會根據治療對象的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引導他們通過肢體表達,實現情緒疏導與心理創傷修復。

“舞蹈治療是一個融合文、理、醫、藝、技的跨學科專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張強介紹,在醫療康復領域,畢業生可以在綜合醫院參與身心疾病康復治療,在腦科或精神專科醫院對患者進行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輔助治療;在教育領域,可以在特殊教育學校幫助孤獨症兒童發展並提高社交能力,還可以在普通中小學設計情緒管理類課程,支持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可以在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康養機構,幫助老年人延緩認知退化;還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服務,為處於高壓狀態的工作者設計減壓方案,或者成為自由舞蹈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等。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報考這個專業?

劉珊珊強調,學生要真正熱愛這個行業,具備強烈的共情能力與身心覺察力,同時也要具備耐心、愛心、責任心等職業倫理道德,並願意通過系統訓練提升身體感知與表達能力,例如通過現代舞、即興動作等課程,增強對肢體反應的敏感度與控制力,“建議有意報考的學生提前進行身體感知訓練,加強自我與身體的聯結,為未來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記者王美華)

鏈接

音樂治療

音樂與舞蹈可謂形影不離。2018年,“音樂治療”這一專業被批准增設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新專業。

音樂治療是一門綜合音樂、心理學和醫學的跨學科專業。音樂治療師通過運用音樂的旋律、節奏、和絃等元素以及演奏、創作、聆聽等音樂活動,刺激接受治療者大腦中的神經系統,調節其心理狀態,幫助個人在情感、認知、身體和社交等方面達到治療和康復的目的。

例如,快節奏音樂可以幫助人們提升情緒和能量,而慢節奏音樂則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和減輕焦慮。音樂的共鳴效應能夠讓接受治療者感受到一種被理解和支持的情感,從而促進心理康復。

這一專業培養的是這樣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紮實的音樂應用技術,熟悉音樂治療基礎理論並能掌握音樂治療各流派,尤其是運用於特殊教育領域的方法技術以及評估方法技能,熟知神經生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學和特殊教育等知識。

該專業主要課程包括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創作、即興伴奏、舞蹈基礎訓練、音樂治療學基礎、接受式音樂治療、再創造式音樂治療、音樂治療評估方法、音樂治療干預方法等。

來源:人民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李天源 監製:連振海
各界翹楚齊聚香江 2025紫荊文化論壇明日在港啟幕
第七屆立法會今日舉行年結記者會
法國盧浮宮今日重新開門
天文台今早錄得今年入秋以來最低溫度18.4度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