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中華民族振興、科技產業變革與全球地緣政治交織的三大格局下,中國汽車產業如何搶佔未來制高點?在近日於蕪湖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車能融合與智能生態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的發人深省的演講,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必須以全球創新思維,擁抱人工智能,深化車能融合,構建智慧生態,方能從當前的電動化引領者,蛻變為未來全球汽車產業真正的塑造者。

汽車產業變革的本質是“融合”與“重塑”。 陳院士深刻指出,今天的汽車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其動力從內燃機變為電動機,能源從單向消耗的汽油柴油變為雙向互動的電力。這一轉變是革命性的,它使電動汽車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成為能與電網“友好握手”、與能源系統深度互動的移動智能單元。這正是“車能融合”的核心價值所在,它將催生全新的生態鏈,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這場汽車革命絕不能孤立進行,必須與能源革命、信息革命通過“人文世界”這一上層建築緊密聯繫起來,這正是陳院士所倡導的“四網四流融合”理論的深邃之處。
搶佔制高點,必須依靠“科學迭代”與“新生產力”。 陳院士將科學精神的核心歸結為“迭代式進步”,即敢於設想、勤於觀察、勇於試驗、善於分析、精於評估的循環往復過程。這種精神正是推動“新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所謂“新生產力”,其通俗易懂的體現,就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三高”,取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舊三高”。縱觀歷史,科學發現、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聯動,無不依賴於創新驅動與政策的有效配合。
實現願景,需要清晰的路徑與全局的視野。 陳院士總結了中國電動汽車引領世界的核心經驗:歷經孕育、成長、快速增長的“三階段”;克服里程、充電、競爭的“三挑戰”;依託電池、底盤與動力、充電的“三創新”。他提出了電動健康發展的“創新驅動、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產品-設施-模式‘三好’、四網融合”的規律。其宏偉願景是從智能汽車到智能交通,再到智能城市與智能社會,最終實現人、車、路、網的全面融合。
尤為值得深思的是陳院士提出的“六個眼睛(Six Eyes)”全局觀,它轉化為“六個I”的行動指南:激情(Inspiration)、想像力(Imagination)、創新(Innovation)、集成(Integration)、實現(Implementation)、投資(Investment)。 這要求我們既要有前瞻思維與歷史眼光,也要有頂層的整體謀劃與腳踏實地的執行力,同時還要放眼世界,博採眾長。
陳清泉院士的論述清晰地表明,中國汽車產業要實現從“最大”到“最強”的跨越,從“引領電動化”到“定義未來生態”的昇華,就必須超越傳統汽車工程的範疇,深度融合能源、信息與人文,以持續的科技創新和深刻的生態洞察,構築起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不僅關乎產業興衰,更關乎如何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