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勝利召開,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摹畫了發展新藍圖。香港四川社團總會第一時間號召全體成員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迅速掀起學習熱潮,並通過多種形式將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會務發展、支持香港良政善治、融入國家大局的實際行動。

劉烈雄
四川省政協常委、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
深刻領會全會精神,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系統謀劃了「十五五」規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學習之後,我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把握歷史方位,認清「時間窗口」
全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深刻指出未來五年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這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才能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贏得戰略主動。這種階梯式遞進、不懈奮鬥的歷史進程,呼喚着我們每個人將個人奮鬥融入國家發展的浩蕩洪流。
二、聚焦宏偉藍圖,明確行動方向
全會審議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描繪了清晰的發展路徑。
1、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公報中一系列「加快」的部署,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凸顯了創新驅動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激勵着從科研人員到產業工人在內的全體奮鬥者,在各自領域勇於攻堅克難。
2、貫穿人民至上理念:「十五五」規劃建議充滿着濃濃的民生情懷,強調「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這表明國家的發展始終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目標就是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3、統籌發展與安全:全會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面臨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環境,強調必須守住安全底線。這要求我們在各自崗位上都要強化風險意識,為國家的行穩致遠貢獻力量。
三、發揮「雙重積極作用」,推動香港繁榮穩定
全會的召開,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上下團結奮鬥的熱情。作為港區政協委員,應積極宣講全會精神,團結社會各界凝聚共識,增強香港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強化愛國愛港擔當,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薪火相傳和香港繁榮穩定。發揮「雙重積極作用」,推動香港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深化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在金融、科技、文化等領域深化合作,鞏固香港國際競爭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譚人俊
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
川港合作新征程,共融發展新篇章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彰顯了政治擔當、戰略自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令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啓發我對香港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化與四川交流合作的認識與思考,更加堅定了我對國家發展道路的信心與推動川港合作的責任感。
全會公報明確提出要「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這為川港合作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應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在「十五五」時期與四川構建更加緊密的夥伴關係。香港可充分發揮其國際化與專業化優勢,為四川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搭建雙向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時,推動川港科技創新優勢互補,將香港雄厚的基礎研究實力與四川在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獨特優勢相結合,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
全會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人文交流始終是川港合作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兩地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從非遺展覽到藝術展演,從學術研討到青年互動,成效顯著、態勢良好。未來,我們應繼續鞏固並深化這一良好勢頭,推動建立常態化、機制化的文化交流平台,進一步擴大青少年文旅交流的規模與層次,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具有中華文化底藴與時代精神的文化精品。
作為一名四川省政協港澳委員,我深知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我將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堅信香港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必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川港合作也必將邁上新台階。

楊玉川
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香港南充聯誼會會長
四中確定方向 經濟有望進一步轉強
萬眾矚目的四中全會上週閉幕,明確了中國長期的發展方向,為經濟進一步轉強奠定了基礎。
全會明確提出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至此,新中國建國初期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偉大目標終於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偉大歷程取得階段性勝利,中國昂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有條件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要將實現偉大目標的理想落到實處,全會指出主要要抓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二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三是「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是中國過去數十年飛速發展的經驗總結,在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屆政府悍然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推動產業離開中國的突然衝擊下,中國能夠穩住陣腳並逐步扭轉被動局面,靠的就是中國產業鏈的強大韌性,更加證明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對於加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雖然事實已經證明,在當今的全球競爭、中美博弈下,中國的產業鏈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利用工資優勢的競爭水平,但是居安思危,在全球遭遇百年大變局、意外頻生的環境下,鞏固自身優勢,把長板做得更長,對於保護國家利益,仍然很有必要,是中國實現偉大目標的基本保障。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中國走向勝利的關鍵。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卓有成效,科技井噴現象喜人,已經顯露出向全球科技制高點快速邁進的勢頭。而老牌全球霸主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不斷出台各種傷人也傷己的損招,無所不用其及。
但是,從中國以優化算法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到中國在美國管制最嚴的芯片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已經基本搞定了成熟製程芯片設備的國產化;再到中國福建號航母全球首次電磁彈射隱形戰機成功;再到全球最先進的中國6代機首飛等等,這一系列的科技突破説明,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科技優勢已經岌岌可危,不再是不可超越了。
「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必然要求,歸根結底,中國發展的目標是惠及中國人民。全會將「擴大內需」提高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基點」,説明「擴大內需」不是一個臨時性的技術手段,而是一個重大戰略,必須長期認真貫徹執行。
對於擴大消費而言,「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是一個頗有新意的提法,在過去短缺經濟時代,投資主要是投資物,投資看得見的硬資產,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有效益的投資項目顯著減少,而優質人力資源的短缺,則逐漸顯露苗頭,因此,適時將投資物與投資人相結合,一方面用投資人,譬如投資醫療、教育、生育等,增加社會需求,改善消費不足的困難;另一方面投資於人可以長期改善人力資源品質,提高社會生產力;第三還可以提高廣大基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一舉數得,意義重大。
對中國經濟來説,抓住「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抓住了競爭力,就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是抓住了競爭制高點,打開了無限上升空間;「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是建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循環,以我為主發展經濟。
如果中國經濟既可以保持產業競爭力,又能引領全球科技發展,還以內循環為主不易被外部環境干擾,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基本面將有根本改善,一個穩定、先進、強大的經濟體必定可以吸引大量外資流入,奠定經濟進一步轉強的基礎。

譚金蓮
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
學習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共繪「十五五」發展新篇章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順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通過學習會議公報,我倍感振奮,對未來的發展圖景認識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
這份信心,源自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由「保持」到「促進」,是中央對港澳發展的高度關心和支持。香港應利用作為「超級聯繫人」的優勢,進一步發揮聯通內地與全球的功能,通過拓展國際迴圈、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國家擴大開放戰略各界應團結協作。聚焦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將國家支持轉化為具體行動,在服務大局中實現自身躍升。並繼續加強弘揚愛國精神,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築牢國家安全屏障。
這份信心,更源於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情懷和對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十五五」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勞工福祉與香港繁榮注入強心劑。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體現了發展的根本目的。同時,我特別注意到「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的部署。這意味著國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將更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這與香港廣大勞工對穩定就業、提升生活品質的期盼高度契合。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最堅實依託。
新征程的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我深刻體會到,必須將全會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實到每一次基層服務、每一項政策宣傳、每一次社區活動中。只有把學習貫徹落到實處,才能真正與國家發展大局同頻共振,為實現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宏偉藍圖貢獻力量。

胡裕華
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
大踏步邁向偉大復興:二十屆四中全會勾勒「十五五」發展藍圖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了,在會後發表的公報中,我們既能看到過去「十四五」期間的總結,也能看到下一階段「十五五」的規劃。這報告勾勒出中國未來5年的發展動向,同時也必將影響全世界未來5年的發展。
回顧過去5年,中國在戰勝了疫情的同時,有效應對了一系列國內外的重大風險挑戰,並啓動了產業轉型,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台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
「高質量發展」成為「十五五」時期的鮮明主題。全會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首位。同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
全會在分析當前形勢和任務時強調,要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潛力,加強穩崗促就業工作,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加大欠薪整治力度。這些部署直面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
這份公報的內容將會是我國未來5年的發展藍圖,這份藍圖既宏偉又務實,既着眼全局又關照個體,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更加繁榮、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也讓我覺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面向未來,國際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國內經濟形勢尚需恢復,要達到「十五五」的目標實在是任重而道遠,但在我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加持下,把我們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動能,相信我們定能穩中求進,一步一腳印地達到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順應國家發展方向轉型並為國家的發展添柴加瓦。我們堅信,在我黨和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接續奮鬥下,我們終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在世界未來的畫卷中畫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畫面。

高智緯
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
承前啓後擔使命 凝心聚力謀發展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並於10月23日發布了《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隨後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辦了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會議明確了「十五五」期間國家發展的總體方向與重點任務,以下是我的主要體會。
首先,從戰略定位上來看,《公報》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十五五」時期不僅承擔着為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使命,也在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着承上啓下的戰略作用。同時,「十五五」也是全面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部署的關鍵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部署了300多項改革任務,同時明確到2029年完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改革任務涵蓋經濟體制、民生保障、綠色轉型等關鍵領域。
其次,從宏觀環境來看,「十五五」期間,我國內部需求仍有待提振,且部分新興產業競爭加劇,經濟轉型和制度改革仍在緩步推進中。與此同時,世界主要經濟體政治極化趨勢加劇,保護主義仍將佔領高地,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出口對我國經濟支撐作用將有所減弱。另外,中美經貿摩擦已經上升至科技、國際規則等領域,為我國供應鏈帶來不確定性,掣肘新動能的培育。雖然外部風險上升,但我國經濟基礎穩固,在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豐富人才資源的支撐下,我國消費增長潛力足、科技實力將持續提升、產業結構升級前景廣闊。《公報》指出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但也強調,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這一判讀,更加客觀、慎重地評估了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和戰略定位,對「十五五」規劃具有深遠的含義。
最後,從《公報》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三條「十五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主線。首先,相較於「十四五」規劃,全會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做強實體經濟是「十五五」期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第二是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完成新一輪核心技術攻堅。面對全球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關鍵核心技術成為國家戰略能力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標誌。為提升全國創新效能,打贏新一輪核心技術攻堅戰,「十五五」期間將從四個方面系統推進:強化原始創新能力、集中攻關核心技術,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持續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第三是積極擴大內需,強化國內大循環。在外需放緩,投資回落的背景下,消費成為「十五五」期間經濟增長的關鍵抓手。全會提出要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十五五」期間政策方向將從供給、需求兩端平衡發展,共同提升居民消費水平,加快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推動新發展格局形成。

歐陽鳳盈
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
深入學習領會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勝利閉幕,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瞭前進方向。此次全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作為香港四川社團的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和四川省政協港區委員,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認真學習了會議公報,深受鼓舞,倍感責任在肩。
全會精神是指導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項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建議》的制定,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內外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和科學把握,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它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集中展現了黨中央卓越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決心。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務。
結合自身雙重身份,我深刻認識到:
一是必須堅定擁護黨中央決策部署,把握正確政治方向。 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社團工作和政協履職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將全會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二是必須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促進川港交流合作。 作為連接香港與四川的一份子,我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依托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平台,積極向香港各界宣傳國家「十五五」規劃帶來的巨大機遇,介紹四川發展的新規劃、新舉措。同時,廣泛匯聚愛國愛港力量,引導更多香港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關心支持國家建設和四川發展,推動川港在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力量。
三是必須認真履行政協委員職責,服務四川高質量發展。 我將把學習全會精神的成果,轉化為參政議政、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圍繞「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涉及四川發展的關鍵領域,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同時,立足本職,努力為四川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牽線搭橋,助力家鄉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
新征程已經開啓,新藍圖催人奮進。我將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繼續深入學習領會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並將其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推動四川和香港的共同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容海
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香港四川社團總會義工團團長
「以四中全會精神引領義工服務開辟新篇章」
二十届四中全會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描繪了清晰蓝圖,香港四川社團總會義工團必須響應總會號召通過深入學習公報精神,積極探索義工隊伍建設、川港交流與香港地區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強化理論學習,建設高效高質的義工隊伍
義工團要將四中全會公報及「十五五」規劃建議作為核心學習内容,通過閱讀原文、專题講座等形式,推動義工骨干深刻理解國家政策方針。同时優化培訓機制,開展地區治理、参與關愛隊服務等形式,並建立嘉許制度提升归属感,打造专业化、高效率的義工團隊。
(二)深化川港交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
依托四川在數字經濟、非遗文化等领域的特色资源,義工團可通過组织推動「川港青年對話」、企業参訪實習等活動,助力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熊猫主题展览、蜀绣體验等文化推廣,增强两地民众情感連结,助力川港交流。
(三)完善地區治理,服務社區民生
義工要主動深入社區,宣傳「愛國者治港」理念,推動形成理性選舉文化。通過开展有特色活動,将巴蜀文化融入社区服务。同时配合特区政府施政,协助解读「十五五」规划中香港的定位与发展机遇,增强社会凝聚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香港四川社团总会义工团将继续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通过强化自身建设、深化两地交流、深耕社区服务,为香港良政善治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何亞卿
四川省僑聯青年委員會委員、香港四川社團總會常務理事
凝聚科技偉力,共築復興夢想
中國共產黨二十届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爲未來五年國家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高屋建瓴,立意深遠。全會指出「十五五」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任務。作爲香港四川社團總會的一名青年成員、在港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深感振奮,亦體會到肩上的責任與機遇。
一、國家戰略引領,科技自强是核心
全會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與我從事的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工作高度契合。國家正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爲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臺。我們應緊抓機遇,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前沿領域深耕,助力國家、香港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二、香港角色獨特,融入大局謀發展
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國際化的創新環境。全會强調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這與中央一貫對香港的關懷一脉相承。作爲在港科技工作者,我輩青年應繼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發揮香港在基礎研究、知識産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長處,推動內地與香港在科研資源、市場應用上的深度融合。同時發揮好「內聯外通」的作用,讓香港可成爲國際科技合作樞紐,並助力內地成果通過香港走向世界,使前沿的科技成果惠及香港本地、粵港澳大灣區、四川、內地廣大地區乃至世界各地。
三、四川潜力巨大,川港合作正當時
四川是西部科技重鎮,擁有雄厚的産業基礎和人才資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被納入國家戰略,四川在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領域優勢突出。作爲在港科技工作者,我輩青年應繼續努力,以自身行動促進香港與四川加强合作:一方面,利用香港的科研國際化平臺,爲四川引入先進技術成果;另一方面,推動四川的科技成果通過香港進行市場化,共同打造“西部研發+香港轉化”的創新模式。作爲四川社團的青年成員,我將與大家一起積極搭建川港科技交流橋梁,促進項目落地與人才互動。
四、青年使命在肩,知行合一促復興
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關鍵在于行動。作爲在港科技工作者,我輩青年應繼續努力,以國家需求爲導向,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綫。同時,團結更多香港青年科技人才,偕同他們一起投身于强國建設、香港繁榮的偉大征程。
新征程的號角已吹響,我輩青年定當以全會精神爲指引,團結身邊更多的優秀青年,立足香港、心系四川、貢獻國家,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為香港「由治及興」、爲國家發展、為民族復興貢獻屬於我們的青春力量!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