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中兩史課程優化的特點與時代意義-紫荊網

香港高中兩史課程優化的特點與時代意義

日期:2025-10-05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有云:“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要亡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此箴言深刻闡明歷史文化傳承對民族存續的根本意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歷史教育承擔著培根鑄魂的重要使命。香港特區教育局順應國家發展大局,於2025年10月3日公布了《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框架》,正是貫徹“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方針的關鍵舉措。

課程改革強化國家主體意識
本次兩史課程優化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堅定貫徹國家歷史主體性原則。中國歷史科以“通史”形式系統呈現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脈絡,完整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歷史科則立足國家視角闡述世界發展,彰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此設計契合國家於2019年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精神,有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課程結構體現時代教育要求
兩科課程嚴格遵循“古今貫通”與“中外關聯”的設計原則。中國歷史科既重視古代文明傳承,更著重講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特別是新时代歷史性變革;歷史科通過“現代世界形成”等單元,展現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這種設計符合愛國主義教育關於“知史愛國”的根本要求,助力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選修單元完善育人體系
在貫徹愛國主義教育主線的同時,課程設置充分考慮學生發展需求。中國歷史科選修部分設置政治制度演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專題,歷史科開設“海外華人”與“國際合作”單元,這些設計既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又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與國家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多元路徑高度契合。

評核改革服務育人目標
兩科公開考試評核方式堅持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優化題型設計,增強資料分析與歷史思維能力考查,既提升評核效能,又引導教學聚焦愛國主義教育核心素養。這種改革方向完全符合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總體要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意識。

課程更新回應國家戰略需求
本次課程改革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現行課程實施十六年來,國家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香港特區也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課程內容及時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有助學生深刻認識“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強化認同,踐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價值觀培育層面,課程明確將“國民意識”“國家觀念”列為核心目標,與《香港國安法》及愛國主義教育法立法精神一脈相承。正如特區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林思嫺強調,兩史課程肩負培養學生正確國家觀、歷史觀的重要使命,這對夯實“愛國者治港”社會基礎具有深遠意義。

抵禦滲透,築牢意識形態防線
面對複雜國際環境,課程改革是防範歷史虛無主義、抵禦外部勢力干預的主動作為。通過正本清源、明辨是非,引導青年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發展歷程與香港憲制秩序,這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實踐。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本次改革始終堅持德育為先原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歷史教育全過程。通過講述民族奮鬥史、英雄事跡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社會責任與國際視野,切實擔負為國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筆者始終認為:課程建設關乎國脈傳承,教材編纂繫於文運興衰。香港特區教育局此次課程優化,是完善地區教育體系、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踐。本人堅信,在特區政府領導和教育界共同努力下,兩史課程必將為培養具備國家意識、香港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新一代作出應有貢獻,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作者:黃晶榕博士 創知中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委員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皓天 校對:但紅玲 監製:廖國良
香港新聞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活動在港舉行
香港文藝界人士齊聚國慶76周年酒會 李家超:香港的文藝發展定會更加蓬勃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種採集儀式在穗舉行
雙節同輝映香江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