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法國總統府正式宣布接受總理勒科爾尼的辭呈。這位上任未滿一個月的新總理,倒台之快震驚各界。這不僅凸顯法國當前治理體系的深層危機,也標誌著總統馬克龍政治威信的進一步崩塌。

針對此一突發局勢,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6日對中通社表示,勒科爾尼的任命從一開始就埋下失敗的種子。2024年國民議會選舉後,馬克龍所屬的“復興黨”失去絕對多數,被迫與其他政黨協商組閣。在此背景下,前兩任總理候選人皆來自馬克龍的盟友陣營,但均因無法獲得議會多數支持而倒台。
“按常理,第三次任命時,馬克龍至少應擴大執政聯盟,例如拉攏社會黨或與極右翼國民聯盟結盟的小黨,以擴大政治基礎。但他卻反其道而行,再度任命自己政黨的核心成員勒科爾尼,這對反對黨而言無異於一種公開挑釁。”宋魯鄭強調。
勒科爾尼自2022年5月起擔任國防部長,是馬克龍2017年上台以來唯一持續在政府任職的部長,被視為其最忠實的盟友。此舉不僅未能緩和政治對立,反而加劇了議會各派對馬克龍“一意孤行”的不滿。
新政府於10月5日晚公布首批18名部長名單,其中高達12人為前政府舊班底。宋魯鄭分析,這種“老人回鍋”的安排,使反對派普遍認為馬克龍毫無妥協意願。
更令外界震驚的是,前財政部長勒梅爾被重新任命為國防部長。勒邁赫因被指與法國財政失控有關,一年多前曾宣布退出政壇,如今卻以“國家需要”為由重返權力核心。此舉不僅遭極左翼“不屈法蘭西”和極右翼“國民聯盟”猛烈抨擊,就連馬克龍長期試圖拉攏的中右翼政黨“共和黨”也表達強烈不滿。
除了人事問題,政策層面的僵化更是致命傷。宋魯鄭指出,勒科爾尼政府延續了前總理貝魯提出的2026年財政預算草案,堅持財政緊縮路線,未對左翼或右翼提出任何實質性妥協。
“在議會無多數的情況下,若不能在政策上做出重大調整,哪怕只是象徵性讓步,政府根本無法生存。”他強調,馬克龍既不願擴大執政聯盟,又拒絕調整政策,等於主動將自己推向政治絕境。
宋魯鄭認為,此次政府迅速倒台事件,對法國政治體制的衝擊極為深遠。“這在第五共和歷史上前所未有,心理層面的震撼遠超制度本身。它不僅暴露了馬克龍領導力的嚴重衰退,更凸顯法國正陷入政治、經濟與社會動盪的三重危機。”
面對空前危局,馬克龍仍有三條可能的出路:一是再次解散國會,但此舉風險很大,可能性很小;二是任命左派候選人或極右國民聯盟結盟的小黨出任總理;三是繼續任命自己陣營候選人,在政策上做重大讓步。但宋魯鄭指出,這涉及到馬克龍的政治遺產,所以可能性也非常低。
“我認為最可能的選擇,是任命一位社會黨政治人物出任總理。”宋魯鄭分析,社會黨雖已式微,但作為曾兩度執政的傳統政黨,在第五共和框架下仍具可接受性。此前貝魯倒台時,黨內已有此建議,只是當時遭到內政部長等強硬派反對。如今三度失敗,反對聲浪應會減弱。但即便如此,馬克龍仍面臨兩難:若在政策上大幅讓步,將損害其“政治遺產”;若繼續僵持,則政府難以穩定。“距離他2027年卸任僅剩一年多,他現在最關心的不是治理國家,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歷史評價。”宋魯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