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艾紅紅的半生軌跡——《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新書分享會回顧-紫荊網

聚焦大灣區:艾紅紅的半生軌跡——《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新書分享會回顧

日期:2025-10-3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10月31日東莞報道:10月30日,舊海棠長篇都市小說《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作品分享會在東莞樟木頭“中國作家第一村”泊·文學書店舉行。

本次活動由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東莞市樟木頭鎮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公室主辦,東莞市樟木頭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東莞樟木頭“中國作家第一村”公共服務平台承辦,東莞市作家協會協辦,並得到東莞市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東莞市作家協會樟木頭分會、東莞市樟木頭鎮官倉社區、中國作家第一村文學駐創空間·莞、東莞市樟木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東莞市樟木頭鎮文化服務中心、東莞圖書館樟木頭分館等多家單位支持。

以“艾紅紅的半生軌跡:時代浪潮中的女性成長與覺醒”為主題,作家舊海棠攜長篇小說《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與朱山坡、趙勤展開了一場關於時代與個體、記憶與成長的對話。

文學的討論從不只是關於文字。

這一次,話題從一個普通女性的生命切片,延展至更廣闊的社會肌理——《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以深圳特區為背景,通過主人公艾紅紅(艾倩)的人生軌跡,呈現女性在婚姻、倫理與社會規訓中的掙扎與突圍。

時代與個體的雙重回望

舊海棠說,《1982 年出生的艾紅紅》通過主人公的命運,串聯起留守兒童、漸凍症群體、底層女性等社會議題。“它既是對時代的深切回望,也是對人性複雜性的用心勘探,同時賦予角色一種超越苦難的溫情凝視。”

她筆下的艾紅紅,從鄉村走向特區,從少女到母親,歷經時代的翻涌與內心的掙扎。她希望通過艾紅紅的故事,讓人看見被時代裹挾者的隱忍與力量。那種不被浪潮吞沒的力量,正是她想留給讀者的“生之質地”。

文學如何迴應時代

作家朱山坡認為,多年前學界提出“80後怎麼辦”的重大問題,而舊海棠的小說正以文學方式給出了迴應。

“以深圳特區為背景,《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編織出一幅女性在婚姻、倫理與社會規訓中艱難突圍的浮世繪。她讓一個普通女性的命運成為時代病症的切片,製作出一個當代中國精神症候的文學標本。”

在他看來,舊海棠的創作承續了現實主義的深度,又多了一層溫柔的當代感。那是一種直視社會真實、同時仍相信愛的寫作。

趙勤從敘事與精神層面進行了補充。她認為,小說以雙線敘事展開——撰稿人“我”的視角與艾紅紅的自述交織,語言細膩、情感剋制,展現出作者對現實與形式的雙重自覺。在她看來,作品最打動人之處,不在於情節的跌宕,而在於主人公在平凡的生活勞作中完成自我和解——在護理漸凍症患者、陪伴福利院女孩、照料他人日常的過程中,重新獲得了付出與愛的能力,從而重建生命的意義。這一過程也考驗着作家的敘事耐心與筆力,使小說在細節處呈現出深沉的人性溫度。

出走與迴歸:女性的內在旅程

在互動環節,讀者圍繞小說中的艾紅紅展開熱烈討論,從創作技法延伸到性別議題,有人提到,艾紅紅的出走並非叛逆,而是一場對“自由與愛的追尋”。

她在離開中尋找尊嚴,又在給予中找到迴歸的路徑。

舊海棠迴應道,寫作《1982年出生的艾紅紅》的初衷,正是想擺脫那些被反覆書寫的“悲劇女性”形象——“我不想再寫安娜或簡·愛那樣的命運。我想寫一個普通人,在最低處仍能活出自我、仍有能力去愛。”

她將出走理解為“愛的延展”,將回歸視作“自我價值的重建”。

正如書中的艾紅紅,最終在救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拯救——那一刻,她不再逃離,而是回到了愛的原點。

在文學中尋找時代的呼吸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次新書的亮相,更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共思。在舊海棠的筆下,文學成為一種記錄方式,也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溫度。

“中國作家第一村”將持續以文學為媒,匯聚作家與讀者的思想與情感,共同見證文字與生活的互照。每一次閱讀與傾聽,都是一次與時代的並行。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可熠 校對:葉青 監製:蘇藝
習近平聽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工作彙報
李家超與上海市領導會面
2025立法會選舉|陳茂波:全力推動立法會選舉宣傳
李家超:香港會繼續強化超級聯繫人角色 成內地企業出海最佳拍檔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