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彭彥
在粵港澳大灣區遼闊的版圖上,東莞市沙田鎮地處“黃金內灣”,坐擁28公里黃金海岸線,站在“一小時經濟圈”的樞紐節點,依托“雙循環”戰略支點定位,構建起以“灣區至美濱海港城”為藍圖的臨港現代產業體系,這座臨海城鎮正蛻變為莞港合作新高地,上半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42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全市排名第6。
當經濟數據勾勒出城市發展的硬實力時,沙田的軟實力提升同樣令人矚目。近日,本刊記者走訪“百千萬工程”現場獲悉,東莞沙田正以“城產人”新邏輯實現“人產城”逆襲——4.66公里濱江路生態長廊破繭成蝶,實現鳳凰涅槃式蛻變,港口大道通過精雕細琢的微改造煥發新生,這種先築巢後引鳳“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升級,一直就隱匿在城鄉品質提質增效中。
築基提質:城鄉品質躍階而上
沙田鎮“點線面”協同煥新城鄉,打造“百千萬工程”省級樣板。在廣東省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戰略背景下,沙田鎮以“築基提質”為總抓手,系統性推進城鄉品質躍升,探索出一條“典型引領—全域聯動—產城融合”的特色發展路徑。作為省第三批典型鎮,沙田鎮以16個村(社區)、29條主幹道環境提升方案為藍本,統籌推進5個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同步實施濱江路、港口大道等標杆工程,構建起“點線面”協同的城鄉煥新格局。
通過“以點帶面、以線串珠”的立體化改造,沙田鎮正逐步實現從局部美到全域興、從環境優到產業強的跨越式發展,為全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鮮活樣本。這一轉型離不開交通基建領域的系統性突破,沙田通過“內聯外通”戰略破解發展瓶頸,為構建“城產人”共生格局奠定硬件基礎。配合獅子洋通道、白沙南路、大灣區大學連接線等省市重大工程,重點升級沙田大道、輪渡路、明珠路等主幹道,全年完成33公里主幹道及12個村(社區)“三線”整治,實現“物流通道”向“品質廊道”的轉型。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使港口大道12.22公里示範段成為城市門戶新名片,更以濱江路4.66公里碧道樣板為標杆,通過17個空間節點改造實現“綠廊通透、慢行暢通”的更新效果,印證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城鄉融合實踐路徑。
在典型示範與全域提升的雙輪驅動下,沙田鎮通過“六大行動”與“三線整治”等專項工程,將城鄉品質躍升轉化為發展動能。一方面,以阇西村等典型村培育為支點,輻射帶動全鎮人居環境整治與集體經濟發展,通過分類分步推進16個村(社區)的村容村貌提升,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共進”的轉變。另一方面,交通基礎設施的提質升級直接賦能產業布局——港口大道與濱江路的改造不僅優化慢行系統與景觀綠化,更串聯起東莞港、綜保區等核心產業區,推動物流運輸效率提升與沿線風貌重塑。
這種“以路興產、以產促城”的聯動效應,使沙田在2025年上半年外貿總量穩居全市第二的亮眼成績,印證城鄉品質提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反哺作用。濱江路、港口大道等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不僅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更通過物流效率提升和營商環境改善,為制造業集聚發展奠定基礎。
製造業強基:投資提速韌性彰顯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沙田鎮進一步強化“製造業當家”戰略,將城鄉建設的“軟環境”轉化為產業升級的“硬支撐”,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86億元的背後,是城市功能完善帶來的要素吸附力與創新生態的協同發力。工業技改投資超12億元、建築業產值同比激增235%等數據,則直觀體現從品質提升到製造業強基的動能傳導路徑。這一系列亮眼數據印證沙田產業升級與投資拉動的雙重成效。
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其“壓艙石”作用在沙田鎮的經濟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該鎮通過企業服務專員機制構建全周期支持體系,為巨正源、九豐等重點企業提供精準服務,推動增資擴產項目落地,助力富加宜連接器等企業依托供需平台拓展市場,形成“服務-擴產-訂單”的良性循環。上半年數據顯示,規上工業增加值達47.94億元,同比增長8.7%,15家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技術賦能效應顯著。
投資引擎拉動增長,沙田實施全要素“保姆式服務”,推動密爾克衛、東莞灣區中學等16個項目動工,帶動固定資產投資35.2億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建築業成為新增長極,中鐵大橋局、中建鐵投、中虹建築等龍頭企業的入駐,推動產值實現235%的爆發式增長,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沙田還進一步完善立沙島園區產業規劃,聚焦高端電子化學產業招商,推動精細化工產業聚“鏈”成“群”。
韌性發展未來可期,沙田通過產業鏈協同與政策創新,有效應對複雜經濟環境。下半年,隨著技改深化與招商項目投產,其“制造業+建築業”雙輪驅動模式有望持續釋放潛力,為東莞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莞港合作:200億背後的新質生產力引擎
沙田從製造業強基到莞港合作新高地的跨越,正是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實現動能轉換的生動實踐。這一發展模式不僅強化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的支撐力,更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為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可複製的“沙田樣本”。依托東莞港、綜保區等核心載體,沙田將製造業優勢轉化為開放合作新動能,推動莞港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在莞港合作新高地建設中,沙田鎮全力支持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以下簡稱“空港中心”)先導區拓量提質,出口貨值和貨量分別同比增長214%和106%。虎門港綜保區一線進出口總值約619.6億元,增長15.3%,在全國綜保區中排名第16位;全鎮實現進出口總額957.18億元,同比增長15.5%,總量穩居全市第二。
空港中心躍升從“百億”到“雙百億”的加速度。截止2025年8月19日,空港中心進出口貨值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113%,這一里程碑式的數據背後,是效率的幾何級躍升,空港中心完成第一個100億元歷時493天,而在本年度,完成200億元僅僅用時231天。這不僅刷新跨境物流的“東莞速度”,更充分彰顯東莞高端製造業蓬勃的活力,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為代表的東莞製造,正通過空港中心這條“空中走廊”,不斷助推東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核心圈層。

在市委市政府、黃埔海關及香港機場的大力支持下,空港中心2025年實現提質增效。
一是生態圈擴容,香港三大貨站(國泰貨站、香港空運貨站、亞洲空運中心)全面進駐,133家貨代、26家航空公司構建起“一站式”跨境物流網絡,形成“東莞製造+香港樞紐”的黃金組合。
二是物流效率再上新台階。為滿足香港機場的高效運作要求和空運管理模式,完成空港中心倉庫場地一系列的升級改造。貨物從到達空港中心至香港機場航班起飛壓縮至14小時,並優化碼頭設施和作業流程,實現了雙船同時作業,大幅提升貨物裝卸效率和周轉速度。
三是包機航次顯著加密。2025年累計處理包機超過160台,其中印度航線從一周三班增至一周四班,精準匹配RCEP市場需求,凸顯東莞企業對新興市場的戰略布局。
四是跨境電商表現亮眼。佔比超40%的跨境電商貨物,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以“東莞智造”為內核的“全球買、全球賣”模式,正通過空港中心重塑國際貿易鏈路。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關務與物流協作的標杆項目,空港中心的意義重大。它不僅成功打通“東莞—香港”跨境貿易快捷通道,更實現兩地優勢互補、資源整合,顯著增強區域供應鏈的韌性和國際競爭力。據了解,粵港兩地正加速推進空港中心二期智慧物流園建設,屆時年貨物處理能力預計將超100萬噸。隨著高速貨輪、智能閘口等項目逐步建設並應用,未來出口貨物從入園到裝機時間有望縮短至9小時,為“灣區製造”出海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物流通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的今天,沙田的“逆襲”樣本啟示我們,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物理改造,而是通過生態、產業與人文的“三螺旋”協同,激發區域發展的乘數效應。這種“先宜居後宜業”的發展邏輯,正是破解“大城市病”、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鑰匙。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11月號)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