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國資產管理論壇2025(香港)”舉行。會議由另類投資管理協會(AIMA)主辦、中國基金報和安永聯合主辦。與會代表認為,“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將着力統籌投融資協調發展,中國基金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目前,中國已穩居全球第二大資管市場,居民財富正從儲蓄向投資加速遷移,每年釋放數萬億元增量,催生巨大財富管理需求;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產業鏈、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為行業構築了堅實可持續的供給優勢;互聯互通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邁進,行業跨境投融資空間廣闊。
本次論壇採取“內地+香港”聯合路演模式,向全球展示中國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新機遇與香港獨特優勢,推動兩地資管行業協同發展,攜手提升中國資管行業的全球影響力,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非會員理事劉磊受邀致辭,向國際資產管理機構和國際投資者宣介中國基金行業發展機遇和對外開放政策。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表現亮眼,恆生指數領跑全球主要指數。在此背景下,本次論壇在香港舉辦,可謂正當其時。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者,中國基金行業吸引了眾多優質的外資機構參與。自2020年初,中國證監會取消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以來,目前已有9家機構取得獲批設立全資公募基金公司;自2016年6月,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PFM WFOE)獲准在中國境內開展業務以來,目前在華開辦業務的外資私募證券管理人有33家,外資私募股權管理人超300家。歡迎全球投資者把握機遇,積極投資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同時,鼓勵境內外資管機構以在華設立主體為支點,深化雙向合作,共同服務全球投資者,深耕中國市場、共享中國機遇。

中國基金報董事長兼總編輯魯軍在致辭中援引數據表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公募基金市場。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ETF規模超越日本,成為亞太最大ETF市場。她指出,以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為代表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不僅在中國資本市場建設、居民財富管理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成為全球資產管理版圖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基金報致力於與業界攜手努力,將更多真實、準確和具有啟發性的市場信息傳遞給投資者,共同構建互信、共贏的行業生態,共同書寫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興趣上升
安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首席合夥人忻怡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為持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憑藉扎實的金融市場基礎與強勁的抗風險能力,中國香港資產管理行業為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內地的股市、債市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她表示,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性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能源、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行業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高增長投資機遇。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歷經27年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過去10年,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的規模增長尤為顯著,成為行業的重要增長點。目前,超過30家公募基金建立了境外的子公司,足跡抵達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87家境內私募基金獲得香港資產管理牌照。這些機構致力於為全球的客戶提供資產配置服務,提升中資機構國際競爭力,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另類投資管理協會CEO Jack Inglis在下午場的開幕致辭中表示,不同市場投資者之間的交流至關重要,一方面,國際投資者,若要投資中國或更廣泛的亞太市場需要了解當地的管理人。另一方面,中國的資產管理者,若要把握海外的機遇,需要了解海外的機構投資者。

他提到,今年中國權益市場表現亮眼,特別是使用量化投資的策略獲益頗豐。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興趣回升,部分國際投資人的產品組合中投中國的比重越來越大。這與三年前大相徑庭。他表示,基於對中國的長期承諾,部分國際機構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為客戶贏得了良好回報。Jack Inglis表示,對於另類投資來說,中國是極具吸引力的市場。
中國香港可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金融發展局董事會成員、行政總監區景麟在演講中表示,香港不僅是全球資本進入中國的門戶,也是中國連接世界的樞紐。其法律框架、國際化的環境及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是核心優勢。

他表示,過去香港主要作為“募資管道”,未來它將扮演更全面的“金融中心”角色,服務範圍將超越中國內地,延伸至中東、東盟等與中國有緊密貿易聯繫的地區或市場。股票互聯互通、債券通、互換通、跨境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機制,如同不斷擴建和升級的高速路網,極大地提升了市場流動性和深度,強化了香港的連接內地與海外功能。他建議利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大力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連接中國家族與全球合作伙伴。
新發展階段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六大關鍵詞
經過27年的發展,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邁入全新的征程。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在主題演講環節分享了變革中的公募基金行業的六個關鍵詞,規模約36萬億元的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下一發展階段六大趨勢凸顯。

一是高質量發展,即從“規模紅利”轉向“價值深耕”。李一梅說,公募基金行業的根本在於“信義義務”。投資者信任是行業的基石,因此必須構建平台化、體系化的投研機制,以可解釋、可複製、可持續的方式為投資者實現長期穩定回報。同時,行業考覈體系正向長期化傾斜,讓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強化投資行為的長期主義。
二是費率改革。中國內地公募基金行業一直以普惠金融為導向,通過降低費用、優化利益分配推動行業從“產品銷售”向“專業服務”轉型。華夏基金率先下調基金管理費,助力投資者實際回報提升,促進行業生態優化。
三是國際化。當前投資者亟需通過全球配置提升長期投資體驗。公募基金正加快海外布局,互聯互通機制也不斷豐富。華夏基金香港業務持續突破,在主動投資、固定收益、指數和創新資產方面表現亮眼,未來華夏基金將以香港為中心強化全球投資和服務能力。
四是科技創新。公募基金既要投資科技、擁抱時代機遇,也要運用科技(如AI)賦能投研,提高效率與認知能力。目前公募基金對科創板已大幅超配,華夏基金堅定看好中國高端製造與科技未來。
五是指數化投資從供給建設邁向生態構建。ETF成為重要投資工具,行業規模快速增長。華夏基金堅持指數創新,以主動投資理念提升指數質量,並向策略和解決方案延伸。
六是ESG與可持續發展。ESG正從邊緣議題走向核心價值驅動,成為風險過濾與收益增強的重要工具。華夏基金堅持將ESG與基本面投資融合,推動長期健康發展。
李一梅透露,華夏基金將以中國香港為核心支點,建設全球投研中心,持續提升全球競爭力,更好為投資者實現長期回報。
中國在供給端擁有強大競爭力
經濟基本面為金融資產奠定基礎。
國泰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闡釋了中國在供給端的強大競爭力。他認為,中國製造業短期內難以被取代。他在演講中指出,投資者應該辯證地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局勢。中國在供給端擁有強大的競爭力,製造業短期內難以被替代。中美貿易摩擦雖存在不確定性,但影響逐漸邊際弱化,中美貿易問題在可控節奏下推進。

中國政策未來仍會維持積極基調,但也不會採取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明年財政貨幣政策或邊際加力,並可能繼續“靠前發力”,但政策總基調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未來結構性機會突出,可重點關注四條主線:首先,高股息資產:以銀行股為代表,具備穩定分紅能力及政府信用支持。其次,出口出海相關資產:海外需求穩定,而中國供給優勢顯著。第三,新消費:性價比消費、情緒價值消費等快速崛起,尤其由95後、00後驅動。第四,科技產業:技術突破可帶來產業鉅變,即使在宏觀承壓的前提下,科技產業也可擁有獨立景氣周期。
本次論壇吸引了200餘名境內外行業機構代表參會,香港投資基金公會、易方達、廣發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匯添富、瑞銀資產管理、橡樹資本、羅素投資、元盛、惠理、安本、瑞士百達資產管理、三井住友、貝萊德、富達、施羅德、路博邁、華平、KKR、北極光、彬元資本、安佰深、中銀人壽、匯豐人壽、中信證券、紐銀梅隆、MSCI、美世、遙望律所等在會上作了交流分享。
2014年,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與AIMA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2017年,雙方就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開展教育和研究類項目合作等被列入第九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政策成果。近年來,中國資產管理論壇先後在紐約、法蘭克福、倫敦、阿布扎比、迪拜等地舉行,向全球投資者推介中國機遇、介紹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最新實踐。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