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陳擷霞:讓慈善愛心在疫情中傳遞
4月2日,對於簡陳擷霞來說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慶祝她就任博愛醫院新一任主席的隆重日子,本來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以及社會各界名流要參加此次“董事局就職交代典禮”,這也是博愛醫院一年一度宣傳慈善活動的重頭戲。“這個應該是很隆重、莊嚴、重要的日子,從我們有董事局以來,71屆的董事局新任主席就職典禮,今年第一次沒辦法舉行。”簡陳擷霞遺憾地說。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半年之久,香港社會秩序、市民生活大受影響,作為香港六大慈善機構之一的博愛醫院也難置身事外。不過,這些困難並未嚇倒簡陳擷霞,這位從2004年就加入博愛醫院的女強人帶領1,700多名博愛醫院員工積極抗疫,讓這家擁有101年歷史的慈善機構在疫情下繼續結出善果。文 | 本刊記者 連振海 實習記者 賀子琪簡陳擷霞(左二)帶隊前往元朗八鄉橫台山村,向長者贈送防疫物資疫情衝擊,首當其衝的是基層市民記者:您從2004年進入博愛醫院,至今已第17年。疫情衝擊,首當其衝的是基層市民,您經常到基層一線,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簡陳擷霞:我曾拜訪一個家庭,一對夫婦有四個孩子,他們因為沒有口罩,都不敢外出。如果一家人都外出,就要用6個口罩,當時口罩貴,他們日常用不起,所以每天只能輪流派一個人出去買菜。那天我們送防疫包給他們,他們真是流淚了,開心得流淚了,讓人看了十分心酸!還有一個現象,我們派防疫包給基層市民,他們經常也不捨得用。因為我們派發給他們的口罩每人20個,他們也只能用20天而已。很多人因為口罩等防疫物資不夠用,不願意出家門,或者儘量少出家門。現在我們已分配28,000口罩到家庭及青少年服務單位,緩解這些弱勢家庭的迫切需要。香港有很多老人家獨居,疫情對他們的衝擊更大些。這部分弱勢社群、孤寡老人是我們服務的重點對象之一,疫情期間也沒有中斷。從2月至今,我們已獲得捐贈口罩超過51萬個,其中36萬個已經分配到安老院及長者日間中心。今年6月13日我們到元朗八鄉橫台山村,很大的一個村莊。我去了一個老婆婆家裡,她很高興,因為平時沒有人去看她,她也沒有親人,是靠我們“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送飯給她,再加上鄰居的幫忙,才能維持日常的生活。那天剛好是她90歲生日,除了派防疫包給她,我自己也給了她一個紅包,老婆婆很開心!疫情下,博愛醫院屬下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仍堅守崗位,向居住在偏遠鄉郊的長者送上飯盒及防疫包,並監察長者的健康情況記者:今年的疫情對你們開展慈善活動衝擊大嗎?簡陳擷霞:當然影響很大。今年很多籌款活動都停了,我們籌款很困難。比如我們每年有一個博愛Golf慈善賽,本來應該是8月17號舉行的,但是現在不行了,要改到10月21號,希望到時疫情會有所好轉,我們就可以如期舉行活動。此外,我們每一年都舉辦屋邨籌款月活動,由每年的8月到第二年的3月,一共7個月。港島、九龍、新界的屋邨、商鋪都會通過舉辦晚宴、音樂會來幫我們籌款。但是今年這些活動比較難開展了,因為限聚令。記者:你們還有哪些慈善活動受到了影響?簡陳擷霞:博愛醫院每年舉辦籌款活動很多,包括博愛武林大會、博愛歡樂傳萬家、博愛單車百萬行、博愛月全港性籌款、博愛x老夫子慈善跑等。但疫情之下,基於限聚令等原因,這些活動基本上都取消、延期或調整安排。慈善活動受到影響,那些得到慈善機構援助的基層市民也深受影響。靈活應變,讓慈善愛心繼續傳遞記者:面對疫情的衝擊,你們做出什麼調整?簡陳擷霞:我認為逆境之下就更須講求靈活變通,重要的是要做好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我們不知道疫情會怎麼發展,這個我們控制不了。但我們的員工要上下一心,做好抗疫工作,做好我們的慈善服務。今年有些活動做不了了,我們要及時改變計劃,規劃一下下階段怎麼調整,不能原地踏步,浪費時間。我們有一個單車百萬行募款活動,是博愛醫院每年一度的旗艦項目,本來準備在今年3月開展,但受疫情影響被迫取消往常的線下活動。我們轉換了思維,準備改線下為網上,舉行“博愛全民Free Riding”全港首個線上踩單車活動。這個線上活動我們第一次推出,不限制地點、時間,既可藉此籌募善款,又可鼓勵大家在不聚集的情況下勤做運動,可謂一舉兩得。報名費扣除成本後,所得善款將作社會服務用途,支持博愛醫院繼續服務弱勢社群。我們與蘇黎世保險(香港)推出“疫境前行”關懷計劃,首階段針對學童及長者的防護及學習需要,派發3,000份“疫境加油包”。我們亦在Facebook開設節目,談談疫情期間怎麼保健,怎麼保持身心的健康;第二階段我們將關注市民的身心需要,透過邀請各方專家,作心理輔導、親子日營等正向支援。這項活動將在博愛醫院屬下11間兒童及家庭中心,以及10間長者日間中心展開,讓“疫境前行”關懷計劃成功連繫社區,預計將有5,000多名市民受惠。因應個別屋邨的情況,民政事務總署特別為個別樓宇和屋邨居民提供一次自願性質的免費病毒檢測服務。上個星期,他們叫我們過去幫忙,到有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的屋邨做服務。我們在8月14日、15日就派人到天澤邨的澤星樓和八鄉的南坑村,幫忙派發樽和回收樣本,為4,000名左右住戶提供有關支援,有助及早找出社區隱性傳播鏈。作為慈善團體,我們會積極與特區政府部門溝通,特區政府要求我們做的,我們一定會全力支持。8月14日、15日,博愛醫院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總署的病毒檢測工作,為元朗區南坑村及天澤邨澤星樓的居民進行登記及派發樣本瓶記者:疫情對長者的衝擊很大,他們當中很多人需要照顧,也需要慈善機構的援助,你們是如何克服困難幫助長者的?簡陳擷霞:我們有一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我們有些員工和一些義工每天都要到偏遠的地方,去探訪獨居的老人,疫情期間他們也沒有停過。要到老人家裡照顧他們,看看他們會不會缺少口罩、防疫用品、食物等,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我們每天也會派人送飯給他們,中午、晚上兩餐。疫情期間我們不僅沒有停,還加強了我們的服務。這是我們的責任,因為疫情他們難得出家門,也沒有人可以去探望他們。我們自己辦的安老院也是不可以停止服務的,老人家長期住在安老院裡,所以疫情期間安老院的前線員工每天都要上班。香港安老院曾出現過群體感染事件,所以安老院的工作量很大,工作壓力也很大。他們要安排長者通過視像跟他們的家人網上見面。安老院的長者不能聚在一起活動,員工要因應個別的需要特別為老人安排活動,安排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活動,所以他們的工作也很繁瑣。安老院的員工是分組上班的,一三五一組,二四六一組,上午一組人,下午一組人。他們分開上班,是很好的預防,不然有一個感染的話,大家全部都不能上班了。我們儘量做好這個防疫工作,目前做得還不錯。我們還要建香港最大的安老院舍—“博愛醫院屯門藍地長者護理及護養安老院舍”,這將會是一所結合科技與實用的安老院舍,提供多元化的綜合長者服務。這個院舍建成後可提供1,434個宿位,包括930個持續護理宿位及504個護養服務宿位。這個項目獲得政府及多個界別的社會賢達支持,體現官、商、民攜手同行的決心。目前項目進展順利,預計最快可於2023年完成興建。記者:疫情期間,很多市民去醫院的次數少了,甚至不敢去醫院。為了市民看病方便,你們有什麼具體的措施?簡陳擷霞:我們有中醫流動醫療車車隊服務市民,方便市民看病。2006年我們成立中醫流動醫療車車隊,服務港島、九龍、新界的社區。疫情期間,很多人不敢來醫院看病,我們只有走出去服務他們。我們有30部中醫流動醫療車,服務全港150多個點。他們分區看診,哪部車去哪一區,每一區有好幾個點,大家有個時間表輪流值班。除了星期天休息日,他們每天都在全港流動服務。我們會在網上發布這些醫療車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服務,市民就可以根據網上的信息去看病。這些中醫流動醫療車具有深入社區、服務到點的優勢,為弱勢社群提供便捷的中醫中藥、針灸診療等服務,深受市民的歡迎。這裡我要強調一下,博愛醫院的中醫診療服務從1919年創立時就開始為市民提供,可以說源遠流長。目前,我們共有43個中醫服務單位,全港共有服務點超過150個。我們的中醫藥服務是專業、全面、可靠的,預計本年度服務人次將超過60萬。隨著中醫藥技術走向國際,香港特區政府也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並開始籌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將於2024年落成並啟用。為響應特區政府立意興辦中醫醫院的政策,我們已參加第一期投標申辦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運作。目前我們已通過投標資格預審,並將參與下一輪投標。在港中企齊心抗疫共度時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企業積極響應特區政府呼籲,給慈善機構捐款捐物,與市民一起抗擊疫情,您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簡陳擷霞:我們得到了不少中資企業的捐助。6月13日,我帶隊前往八鄉橫台山,拜訪當地的獨居長者,向他們派發防疫包,這些防疫包是由中國建設銀行(亞洲)捐贈的,共30 萬個,內含口罩、酒精搓手液、保健湯包、米等物資,共有4,300名市民受惠。在我們迫切需要防疫物資的時候,建行(亞洲)還向我們捐贈6,000個口罩。3月27日,他們還派出義工隊,協助我們包裝防疫物資,將防疫物資儘快送到有需要的長者及基層人士手上。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向博愛醫院捐贈港幣30萬元,用於購置防疫包,以送贈有需要的長者及基層家庭3月7日,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旗下的中國太平慈善基金會捐款109萬港幣,用以購置一輛中醫流動醫療車。這部車將以流動形式服務香港不同小區,車上配備博愛醫院豐富經驗的專業中醫人員,把善心傳至社區基層。3月16日,他們還派遣義工隊深入元朗和天水圍社區,慰問我們的安老院、長者地區中心、家庭多元智能中心和青少年服務中心的基層長者和社群人士,並捐贈口罩23,000個,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疫情期間,我們開設了博愛電子圖書館。有家中資公司準備捐一個網上圖書給我們,讓我們各校學生、家長、兒童等可以免費使用十年。這些網上圖書給我們的小學生看,他們可以在上面學普通話,也可以學簡體字,非常實用。我覺得現在香港學生最需要學習普通話,因為我們這代人學普通話學得很辛苦,沒有這個語境。記者:除了與在港中資企業合作之外,在國家層面你們有什麼合作嗎?簡陳擷霞:有的,我們有個“中醫針灸戒煙計劃”,針灸戒煙在香港只有我們這一家,我們是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特區政府衞生署一起合作的。我們通過中醫流動醫療車深入社區,為巿民提供免費針灸戒煙服務。目前已為10,000名吸煙者,提供超過90,000人次免費中醫針灸戒煙服務。我們在中醫針灸戒煙服務的成效獲得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廣東省中醫藥局的認同,把中醫戒煙項目引進大灣區。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傳承創新發展大會”上,我們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深圳市中醫院三方合作,簽署中醫戒煙科研項目合作協議,為戒煙治療提供科學有效的標準方案。16年前我剛加入博愛醫院的時候,博愛醫院屬下只有40多個服務單位。經過多年的努力,時至今日,我們已躍升成一所頗具規模的慈善機構,轄下單位已達100個,遍及港島、九龍、新界,每年受惠人次超過100萬。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9月號責編:莫潔瑩、李博揚編輯:邸 倩、賀子琪審核:連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