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輝
在人工智能(AI)迅速滲透各行各業的今天,教育領域亦迎來前所未有的轉型契機。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數位教育,透過“電子學習配套計劃”及“‘智’為學理”撥款計劃,鼓勵學校善用科技進行教學創新。
然而,香港目前缺乏專為教育而設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不論教師或學生,普遍採用通用的AI LLM。根據教聯會今年5月的調查,有68%的學校主要使用ChatGPT,其次才是其他的AI工具或平台。
DeepSeek非全唱好 利客觀討論
雖然這些平台在製作簡報、生成教學內容方面具有一定便利性,但其功能仍未能充分支援教師備課、出試卷、批改作業等核心教學需求。更重要的是,由外國開發的通用模型,其訓練資料庫多數以英語為主,內容偏向西方文化背景,在論述中國歷史、價值觀及社會議題時,往往出現偏差甚至誤導。若以這些LLM主導教學工作,將直接導致東方及中國的思維、文化和價值觀,在本港的學習環境中逐漸淡化甚至消失。
以“一帶一路”議題為例,筆者在ChatGPT-4o-Latest輸入“以通識科老師的身份,向中三學生解說‘一帶一路’的教學內容。”其生成內容表面看似客觀介紹,實則解釋過於簡化,且隱含西方視角。例如,其中一個發展目的被表述為“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此論述正是西方媒體慣常的表述方式,不僅不夠全面,更容易引發關於中國“擴張野心”意圖的討論。
反觀DeepSeek對此的闡述是:“大家一起合作搞建設、做生意,自然會增加溝通和了解,希望能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和政治關係,共同面對挑戰(比如發展經濟、應對氣候變化)。”前者強調中國單方面受惠,後者則着重於加強合作與友誼、促進互聯互通與共同發展。兩者的論述出發點與解說方式不同,所引發的討論和思考角度必然截然相異。
讀者或會誤以為DeepSeek會一面倒地吹噓“一帶一路”的好處,事實並非如此。DeepSeek同樣詳細論述了“存在的挑戰與批評”,包括債務風險問題、環保疑慮、西方大國對中國意圖的質疑,以及項目招標和承包商在透明度與公平性方面受到的質疑。這便利師生對議題在更充分認知的情況下,展開客觀討論。
宜採中文語料 精準對接需求
既然現實中教與學已廣泛採用AI,使用誰建構、以何種資料訓練的LLM,便成為教學話語權的核心爭奪點。香港近7成學校主要使用ChatGPT,正反映教育話語權的流失危機。須知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文化傳承與人格塑造。若長期依賴外國開發的AI工具,等同讓下一代在非本土語境中理解自身文化,最終恐導致文化認同與價值觀的失守。
因此,建立一套垂直領域應用、專為教育設計的LLM,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教育主權的體現。此模型應以中文語料為基礎,深度融入中華文化精粹、香港課程框架及本地語境,方能精準對接師生與課程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承載中國與香港的文化底蘊及價值導向。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政府已與本地大學合作開展相關研發,並強調推動AI教育時,必須同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明辨性思維及負責任態度。此種“技術基建”與“數位公民素養”並行的策略,既築牢自主平台,亦強化價值判斷與風險防範能力,方向值得肯定。
融滙中華文化 兼具國際視野
內地“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的成功經驗,可為香港提供重要參照。該平台橫跨中小學至終身教育階段,整合政府、學校與社會優質資源,提供個人化、全時段的教學支援。若能將此平台經本地化調適後引入香港,並銜接本地開發的LLM,即可構建兼具全球視野與中國特色的數位教育體系,為香港教育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教育數位化並非單純技術升級,而是文明延續關鍵戰場--缺乏自主AI教育體系,將使自身文化在時代洪流中瀕臨消亡。在AI技術裂變時代,教育不應是被動接受者,更需成為主動塑造者。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滙樞紐,若能建立融滙中華文化、香港特色與教育屬性的LLM,既可提升教學效能,更能捍衞教育文化根基與價值主導權。
【知識庫】國家智慧教育公共平台知多些
•平台整合了中小學、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等多個子平台,資源豐富,累計瀏覽量達數百億次。
•平台設置多種服務,如課後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教學改進及農村教育質量提升。
•利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提供作業監測、學習行為分析和個性化學習建議,促進教學的精準化和個性化。
•結合場景式實訓和智慧教室,推動數字化教學改革與升級。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