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9月1日東莞報道:8月29日下午,由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大灣區陶藝委員會作品邀請展”在東莞市棠美術館盛大開幕。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主席汪曉曙、陶瓷專業委員會主任左正堯、棠美術館館長黎俊傑以及眾多陶藝藝術家出席開幕式。
展覽以“在地性與全球化的陶藝生態”為主題,集中呈現白明、左正堯、倉慧等30餘位當代陶藝家的近百件精品力作,通過多元視角探討傳統技藝與時代創新的融合路徑,為大灣區文化發展注入新的藝術活力。
學術與藝術的深度碰撞

開幕式現場,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陶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棠美術館館長黎俊傑致辭中表示,本次邀請展作為大灣區陶藝委員會的首屆展覽,具有開創性意義,棠美術館有望能夠成為‘大灣區陶藝委員會’專題展覽的固定舉辦地,至少延續3-5屆。期待後續每一屆展覽中,都能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實現更高水平的突破與創新。”
陶瓷藝術承載着文明的印記、時代的精神,作為一位深耕陶瓷藝術的創作者以及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左正堯則表示,本次展覽雖展品數量有限,卻集中呈現當代中國陶藝發展與學術的高度。
展品涵蓋陶、瓷兩類材質,囊括公仔、器皿等形態,兼具文化信仰表達、顏色釉彩創新與裝置概念融合,風格多元,其中更有5件作品曾入選全國美展,真實展現當代灣區陶藝的在地風格、學術背景與人文情懷,而近年灣區陶藝創作在燒成技術與科研思考方面蓬勃發展,勢必將為廣東乃至中國南方陶藝的創作帶來積極影響。

本次展覽不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場關於文化根脈的對話。參展藝術家以陶土為載體,將東方美學符號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
守護“造物之心”的文化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主席汪曉曙認為,任何藝術均需立足時代精神與技法探索。我們所看到的參展作品,既承載着古老陶瓷文化,又融入新的觀念、映射新的審美。相較油畫在色彩、構圖等方面的更新,陶瓷藝術似乎更具革新性與發明性,這也是其他藝術門類難及之處。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已設有 7 個藝術委員會。相信隨着陶瓷藝術委員會的不斷參與和賦能,聯盟的影響力能夠在未來一年更勝一年。
陶藝生態的多元未來

作為大灣區首個區域性陶藝專業展,本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9日,期間將舉辦工作坊、學術講座等公共教育活動,A2展廳特設互動區,觀眾可體驗拉坯、釉彩等工藝,近距離感受“泥土的生命力”,展覽特別設置的“傳承與創新”主題展區引發觀眾熱議。主辦方表示,未來將定期舉辦展覽,推動陶藝成為大灣區文化創新的重要標識。
這是一場關於東方文化“根脈”的展覽,是大灣區陶藝家對在地文化的深情守望,陶藝家以泥性的柔韌對抗時代的浮躁,他們始終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更,科技如何進步,陶藝人終究還是要守護最古老的“造物之心”。願這場展覽成為一粒火種,點燃更多人對陶藝的熱愛,讓泥土的芬芳在大灣區的土地上持續綻放,讓千年技藝在新時代的沐浴下煥發新生。
本次展覽由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主辦,東莞市棠美術館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