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慧敏: “醫健通”是醫療體制改革創新的核心工具

簡慧敏: “醫健通”是醫療體制改革創新的核心工具

日期:2025-09-01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社會對醫療資訊互通的需求日趨迫切,香港特區立法會於7 月23 日通過的《2025 年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修訂)條例》(《條例》),標誌着“醫健通”發展邁向新階段。是次修訂通過優化“醫健通”的資料收集、互通、使用及保障機制,不僅回應了2023 年《施政報告》公布的“醫健通+”5 年發展計劃,更推動“醫健通”從單一的醫療紀錄互通平台,轉型為綜合醫療資訊基建,為本港醫療體制改革提供關鍵支撐。

建立全面個人電子健康紀錄戶口的重要性

《條例》通過後,市民參與“醫健通”仍屬自願性質。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考慮以新生兒登記作為最有效直接的切入點,將加入“醫健通”設為預設選項,父母如不希望子女參與則可選擇退出。此做法能讓兒童自幼建立完整的電子健康紀錄,避免紙本紀錄易遺失、難整合的問題。早年審計報告曾指出學生健康服務電子化進度未如理想,若能從生命早期階段推動電子健康紀錄的普及,將更具成效。

此外,現時私家醫生在電子健康紀錄的提供與取覽存在明顯落差。據政府資料,截至2025年2月底,私家醫生的取覽量佔總額近六成,但上傳至“醫健通”的紀錄卻不足1%。這種現象源於市民對現行“同意機制”了解不深,導致未能鼓勵私家醫生主動上傳資料。是次修訂精簡了同意機制,市民只要給予“參與同意”,任何醫護提供者便可提供資料至其“醫健通”戶口,有助建立更完整的個人健康檔案。期望局方加強公眾教育,以輕鬆易懂的方式如“懶人包”解釋新機制,促進更廣泛參與。

以資料互通與認證機制降醫療成本
為便利市民選擇醫護提供者,筆者建議政府設立類似“Q 嘜”的認證機制,按資料成熟度訂立不同等級,讓市民在選擇醫療服務時有所依據。同時可借鑑“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要求參與者必須已登記“醫健通”才有資格參加)的經驗,考慮由醫護提供者設定“授權取覽才提供服務”的機制,進一步推動資料互通的個性化。

此外,香港的私營醫療費用及醫療保險開支不斷上升。推動醫療數據共享(包括《條例》授權局長指明的重要資料),不僅有助控制費用增長、降低醫療保險成本,也能提升本港醫療體系的整體競爭力。

根據特區政府數據,本港2022及2023年全年基本消費物價通脹率均為1.7%,同年自願醫保計劃下具代表性的醫療服務平均費用,最高按年升幅卻達9.6%,反映醫療開支壓力遠高於一般通脹水平。推行資料互通及認證機制,長遠可紓緩此一趨勢。

支援市民跨境醫療需求
隨着香港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醫療互動日益頻繁,跨境醫療資訊互通已成為市民核心需求之一。《條例》賦權電子健康紀錄專員(專員)在信納某“非香港醫護提供者”或“非資訊基建設施”符合其指明規定的情况下,認可其與“醫健通”連接,以支援跨境醫療需求。

同時,《條例》容許特區政府及任何專員授權的人士(指明人士)將電子健康紀錄所載的可識辨身分資料用於政府授權的醫護計劃,這對支持本地藥械審批制度改革極為重要。我們應藉此契機,配合香港邁向藥械“第一層審批”制度,促進本地藥械創新與研發,讓市民早日受惠於最新科研成果。期待《條例》落實後能真正提升醫療服務質素,為市民帶來更安全、更高效和更優質的醫護服務。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粵港兩地牌車主福音!皇崗、港珠澳大橋口岸可“免加簽”通關
來看億點點震撼!中國排面一看一個哇塞
【紫荊直播】正義必勝——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
圖集 | 人民軍隊英姿颯爽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