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今日在港上映 編劇張珂:影像之殤,或甚於槍炮-紫荊網

《南京照相館》今日在港上映 編劇張珂:影像之殤,或甚於槍炮

日期:2025-09-04 來源:文匯網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王傳君把戲中角色演活了。

當日寇鐵蹄踏破南京城牆時,侵略者手中照相機按下的快門聲,並不亞於槍炮轟炸給南京人、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他們精心炮製的『中日親善』虛假圖景如若得逞,在那個信息傳遞渠道極為有限的時代,對殘酷真相的遮蔽效果,不輸給兩顆原子彈的威力。”電影《南京照相館》編劇張珂,在影片於香港上映之際,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直言:“電影透過一家照相館裏發生的真相與虛假信息的爭奪戰,正是我們冀望能以小見大的方式,讓更多觀眾得知,這場反人類的系統性屠殺,絕非偶發事件或戰爭附帶傷害。”

電影《南京照相館》以罕有的影像視角,切入抗日戰爭中一段最慘烈的歷史場景,顯露出媒介被操控的雙面性:攝影既能定格歷史瞬間,也能被施暴者用來編造謊言。張珂告訴記者,照片與現代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選擇用照片作為切入口, 不只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也讓他們對發生在88年前反人性的邪惡戰爭,有了更直觀的認知。”他在影片中設置的兩個橋段,也如願獲得了觀眾認可。“影片中,照相館裏老金拉動背景幕布,呈現出祖國各地的大好河山,以及膠卷中出現的普通南京人,之所以能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我想,這是情感上的直觀代入、心靈上的同頻共振。”

●影片以平民視角切入,通過照相館暗房中的小人物群像,展現南京人民在至暗時刻的覺醒與抗爭。

背後對歷史話語權的爭奪

目前,《南京照相館》上映已逾月餘,除在內地熱映外,也已同步登陸海外影院與觀眾見面。面對登陸香港銀幕的“挑戰”,編劇張珂信心飽滿:香港觀眾國際化程度高,歷史觀與價值觀也更為多元,但影片要傳遞的信息及相對通俗的敘事方式,足夠讓即使缺乏深厚中國歷史背景的普通觀眾,也能看懂故事、理解情感,並為之動容。

“一部好的歷史電影或許就像一顆種子,會在觀眾心裏慢慢生根發芽。”張珂說︰“如今影片收穫的諸多正向反饋,包括海外觀眾觀影後流露出的震驚,以及他們對這段未知歷史的迷茫與探尋慾——都印證了作品的意義所在。”而回溯創作起點,張珂坦言,團隊確立的第一個重要命題,便是“對歷史真相的追尋”。

●編劇張珂 受訪者供圖

“抗戰勝利80周年,我們仍在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努力,侵略者當年犯下的戰爭罪行,至今未能得到全方位的清算。”正因如此,在《南京照相館》籌備階段,主創團隊曾無數次自問:面對南京大屠殺這樣沉重且特殊的歷史事件,電影究竟該以怎樣的姿態構建敘事,才能既尊重歷史,又能真正觸動人心?

在家國黨政歷史題材創作領域,張珂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過去6年裏,他先後參與創作了7部家國題材電影,從《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革命者》,到《志願軍》三部曲,再到如今的《南京照相館》,“這種創作選擇,既源於我個人的知識結構,更關乎我堅定的個人立場。”張珂毫不諱言,當下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篡改二戰歷史敘事的行徑,讓他更加意識到電影人絕不能置身事外,“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到歷史話語權的爭奪戰中,揭示不容篡改的真相。”

影片靈魂是創作者的立場與價值觀

將“照相館”作為影片的敘事樞紐,張珂認為,此次較好探索了中國戰爭片的新範式——群像模型。具體而言,影片以“求生—抗爭—反擊”為脈絡構建起類型框架,展現戰爭陰影下的人性微光。但在他看來,僅完成敘事結構的“塑型”遠遠不夠。當一部電影肩負着揭示南京大屠殺真相的使命時,主創團隊必須直面一個核心命題:何為這部電影的靈魂?

如今張珂愈加確信,影片靈魂在於創作者的立場與價值觀。在《南京照相館》中,主創團隊毫不含糊地對88年前的南京暴行給出了清晰定義:這是一場反人類的系統性屠殺,絕非偶然發生的衝突,更不是所謂的“戰爭附帶傷害”。同時,影片也毫不避諱地揭露了侵華日軍所信奉的軍國主義本質——那是一種漠視生命、踐踏人權的反人性邪惡思想。

張珂的這份堅定,源於對現實的深刻憂慮。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的行徑從未停止,“他們篡改歷史教科書,質疑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將殘忍的屠殺詭辯為『戰爭附帶傷害』,這些顛倒黑白的論調,一直在侵蝕着大眾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創作者,張珂認為《南京照相館》的受眾絕不能局限於內地,更要直抵世界。他注意到,當下不少海外觀眾在接受採訪或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時坦言,此前對南京大屠殺一無所知,對二戰期間中國戰場所承受的深重苦難更是全然茫然。這讓他更加確信,向世界講述這段歷史,是中國電影人的責任。

講真實、立體、有溫度的中國故事

“我們需要的,是立場鮮明、直擊人心的歷史電影。”張珂的這份歷史情懷,與家庭環境有着深厚的淵源,他的父親是一名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教授,自幼便讓他接觸到大量近現代史的一手資料,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視野。

“早在1894年甲午戰爭時期,清朝軍隊與日本軍隊之間,就已經存在着明顯的代際鴻溝。”張珂回憶,與父親研討歷史細節時,他便窺見了戰爭的“雙重性”,“戰爭從來都不只有真槍實彈的沙場交鋒,更有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認知暗戰。”讓他震撼的是,甲午戰爭時期,當時中國羸弱的國力與滯後的社會變革造成民眾對戰爭懵然無知;而反觀日軍,彼時已經建立起完善的隨軍宣傳體系,不僅派遣記者、攝影記者記錄“戰績”,甚至邀請畫家繪製戰地浮世繪,在日本國內廣泛傳播,以此煽動民眾的戰爭熱情。

“直到現在,我仍會為一個多世紀前的細節感到心驚——當時日軍就已經懂得邀請西方記者『觀戰』,在國際輿論場中精心塑造自己『親善』『正義』的勝利者形象。”張珂指出,從史料中可以明確看出,1894年的日軍已形成初步的認知戰略;到全面侵華時期,更是系統化組建了所謂的“筆部隊”,拋出“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假理論,將赤裸裸的侵略包裝成反抗西方殖民的“正義敘事”。這套極具蠱惑性的話語,再配合經過刻意篩選的戰地影像,最終在日本國內煽動起舉國上下的戰爭狂熱。

基於對國際戰爭片創作的觀察,張珂坦言,中國影視創作者仍需積極探索中國戰爭片的新路徑。“這條路需要3個核心支撐:一是植根本土價值觀的藝術表達,讓故事有『中國魂』;二是強化類型化的視聽敘事,讓歷史故事更具感染力;三是淬煉寫意留白的東方美學,讓影像既有力量,又有溫度。”作為一名深耕家國題材的中青年創作者,張珂表示︰“我渴望在未來的創作中,將更多真實、立體、有溫度的中國故事呈現給世界,讓世界通過影像,讀懂中國的歷史與精神。”

《南京照相館》今日在港上映

電影《南京照相館》由申奧執導,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王真兒及小演員楊恩又等人主演,香港由8月28日起上映口碑優先場,今日(9月4日)正式公映,而優先場票房穩步上揚,短短6天累積票房近180萬元,單日票房更勝多部正式上映的華語片。而據內地票房網站“貓眼”數據,電影自7月25日在內地上映至今,票房已衝破29億元人民幣,穩居2025年暑期檔票房榜首。

電影以南京大屠殺期間真實罪證影像為基礎,講述1937年南京城內“吉祥照相館”中一眾普通百姓在日軍屠城的背景下,意外發現日軍暴行照片並冒死守護真相的故事。

來源:文匯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桐 校對:安濤 監製:張晶晶
李家超視察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投票站
聯大高票通過聯合國-上合組織合作決議
直接退港幣+秒入香港賬戶!港人北上消費迎離境退稅2.0版
香港特區政府在多個郊野公園設立中共抗戰遺址紀念牌匾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