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健慈:中美領導人釜山會晤的戰略意涵與香港視角-紫荊網

傅健慈:中美領導人釜山會晤的戰略意涵與香港視角

日期:2025-10-31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傅健慈

10月30日中美領導人在釜山舉行的會晤,是兩國關係在經歷數年緊張對峙後的重要外交突破。此次會晤選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邊緣舉行,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與實質功能,不僅為雙邊關係設立安全閥,更為全球治理體系注入穩定因素。

一、會晤的戰略背景與時機選擇

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競爭性共存”的新階段。雙方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持續升級,中國則在關鍵技術領域加速自主研發。與此同時,兩國在氣候變化、公共衞生等全球議題上的合作需求依然迫切。選擇在APEC期間會晤,顯示雙方意願在維持競爭的同時,確保關鍵領域的合作渠道暢通。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複雜態勢,正是當代國際關係的典型寫照。

二、核心議題的深層分析

從議程設置觀察,此次會晤聚焦三大關鍵領域:

首先在經貿科技層面,雙方可能探討建立“技術競爭規則”,即在維持競爭的同時設立紅線,避免科技脫鉤走向極端。具體可能涉及人工智慧治理標準、新興技術出口管制的透明化等議題。

在區域安全方面,台海、南海問題仍是重中之重。中方必然強調“核心利益不可侵犯”的底線,而美方或將尋求建立更有效的軍事溝通機制,防止意外衝突。這種“危機預防外交”已成兩國關係的穩定器。

在全球治理領域,烏克蘭危機與中東局勢的連鎖效應,促使大國必須保持戰略溝通。雙方可能在恢復氣候變化合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等領域達成具體共識。

三、對香港的特別啟示

作為香港法律學者,我們應特別關注此次會晤對普通法體系的潛在影響。香港作為聯通中西的獨特司法管轄區,在跨境爭端解決、數字經濟規則對接等方面具有特殊價值。中美若能在數字貿易、金融監管等領域達成共識,香港可憑藉其成熟的普通法體系和國際化優勢,成為這些規則的試驗田和示範區。

同時,我們也需清醒認識到,中美在法治、人權等價值觀領域的分歧仍將持續,香港可能繼續成為這些分歧的焦點之一。這要求香港法律界既要堅持法治傳統,又需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尋找平衡點。

結論:有限突破與長期價值

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美雙方都關注,當今世界難題與地區熱點,致力推動問題解決,勸和促談。中美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攜手多辦一些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相信,美中會達成更多共識,將建立長期良好的關係。特朗普稱:“我們會進行一些討論,我們已經在很多事情上達成了一致,現在我們會達成更多的事情。習主席是一個很棒的領導人,一個很棒的國家,我相信我們在一段長時間保持良好的關係,很榮幸有你和我們在一起。”

此次會晤雖難解根本性矛盾,但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重建高層定期溝通機制。在全球化碎片化的當下,大國關係需要建立新的相處模式,既承認競爭的常態化,又保持合作的必要空間。外界注視,中美元首會晤,在兩國不同領域,特別是經貿議題的成果進展。對香港而言,這既意味着挑戰,也蘊含機遇。香港應當發揮其獨特的制度優勢,在國際規則對接、跨境法律協作等領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作者係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法治・教育科技促進會會長、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蔡若蓮:QS亞洲大學排名 香港院校登頂
香港數碼競爭力排名升至全球第四
中韓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習近平會見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