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香港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新實踐——陳國基談教育、治理與民生-紫荊網

【紫荊專訪】香港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新實踐——陳國基談教育、治理與民生

日期:2025-11-0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本屆香港特區政府秉持“為國為港、執政為民”理念,在教育基建擴容、人才體系構建、政府治理優化及社會民生改善等領域扎實推進,取得一系列成果。不久前發布的2025年《施政報告》在這些關鍵領域進一步作出系統謀劃,為香港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邁向“由治及興”注入新的動能。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本刊記者專訪,對各領域的規劃布局與實踐進展進行深入解讀。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全力籌劃北都大學城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更是香港發展的核心支撐。陳國基認為,香港作為全球唯一擁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需以更廣闊的空間與更創新的模式,推動專上教育擴容提質,同時從基礎教育入手培育適應未來的人才。

“北都大學城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們要善用北部都會區擁有的新土地、新人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以及匯聚不同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增強與內地的緊密聯繫,為發展專上教育提供擴容提質的發展空間”,陳國基說。特區政府將大學城用地由最初約60公頃增加五成至90公頃,分布於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2026年供使用)、牛潭尾新發展區(2028年供使用)及新界北新市鎮(2030年供使用),形成梯度開發格局。“我們要讓大學城不僅是高校擴容的空間,更是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平台。”陳國基強調,洪水橋地塊將發展為配合香港高質量發展的培訓基地;牛潭尾地塊則聯動新田科技城、河套區及第三間醫學院,聚焦生命健康科技等創科領域;新界北地塊將根據前期實踐動態優化規劃。

陳國基(本刊記者 孫藝寧 攝)

特區政府成立“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由政務司長任組長,並向由行政長官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匯報。施政報告公布後不足兩周,小組便召開首次會議,後續還將成立調研專班實地考察國內外大學城成功模式,並廣納本地、內地和國際知名大學專家學者的意見,以確保規劃兼具前瞻性與實效性。同時,特區政府積極研究吸引內地及國際領先大學、研究中心進駐的策略,助力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讓大學城成為推動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融合的重要引擎。

在基礎教育領域,數字教育與人工智能素養培育是重點方向。陳國基稱:“為配合國家的科教興國、教育強國、創新推動發展戰略,實現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特區政府持續推動香港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一體化發展,培育創科人才”。2025年1月,教育局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參考內地及國際經驗推展數字教育;2023年已推出“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和“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目前幾乎所有公帑資助中小學均已推行相關教育。

特區政府還預留20億元(港幣,下同)優質教育基金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2026年還將發表數字教育藍圖,明確“AI素養”教育學習架構,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並加強教師培訓。2024/25學年已為教師提供超200個資訊科技教育相關專業發展課程及超100次到校支援服務,同時通過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撥款計劃,每年支持不少於700間學校提升教育資源,為學生成長築牢數字時代根基。

打造人才高地“搶、育、留”並舉

“香港沒有特別好的天然資源,最大的優勢資源就是人才。”陳國基在訪談中多次強調這一觀點。三年來,政務司聯合教育局等圍繞“搶人才、育人才、留人才”的核心理念構建全方位人才體系,既致力於解決短期人力短缺問題,又為培育長期人才儲備提供現實支撐,努力讓人才成為香港發展的核心動能。

在“搶人才”方面,特區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並優化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9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53萬宗申請,超36萬宗獲批,超24萬名人才已抵港。其中,高才通計劃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約1.2%;超13萬名高才通受養人抵港,扭轉了疫情期間本地勞動人口下跌趨勢,2024年年中香港人口較2022年年中增加2.4%,抵消了人口自然減少的影響。同時,為應對2028年預計達18萬人的整體人力短缺(超三分之一為“熟練技術人員”),特區政府2025年6月30日起在“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增設了技術專才類別,允許外來人士投身八項人力極短缺的技術工種,在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紓緩人力壓力。

在“育人才”與“留人才”方面,特區政府持續優化高等教育環境。兩年前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建設香港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當中包括將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由20%,提升一倍至40%。各教資會資助大學均積極招收更多境外學生來港升學,非本地學生數目一直穩步上漲。2024/25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由2023/24學年的23,100人增至26,600人,升幅約15%,來自超100個國家及地區;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院校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非本地學生佔比已超30%。施政報告更宣布,2026/27學年起將教資會資助大學授課課程非本地自費學生人數上限提升至本地學額的50%,進一步豐富校園多元文化。

同時,特區政府通過“留學香港專班”加大推廣力度: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傳計劃,教資會撥款4,000萬元資助八所大學海內外招生,推動院校舉辦“遊學香港”活動,吸引全球學生;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則提供一站式支援,幫助人才落地生根,高才通首批簽證續簽率達54%,充分體現出人才對香港發展的信心。

“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由去年的第九位大幅躍升至第四位,是歷來最高排名,亦為亞洲之冠。證明香港特區政府在教育、創新科技及引進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找對路向和收到成效”,陳國基開心地說。

優化政府治理 “政治問責”與“行政問責”並行

“香港在《2025世界競爭年報》‘特區政府效率’排名升至全球第二,這是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肯定,但我們更要精益求精。”陳國基表示,推動特區政府治理現代化,核心是明確責任、提升效能,讓治理成果切實惠及市民。

部門首長責任制正是特區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舉措。該制度構建了“兩級調查機制”:第一級針對一般性問題,由部門內部按既有程序處理;第二級針對“嚴重或系統性問題”(如重大疏漏重複出現、多項服務失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等),由獨立的公務員敘用委員會(PSC)牽頭調查。“過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沒有調查權,我們將通過附屬法例賦予其這一職能,並確保調查客觀公正。”陳國基強調,制度清晰區分了“政治問責”與“行政問責”:司局長作為政治委任官員對政策成敗負責,部門首長作為公務員對行政運作負責,避免責任推諉,推動部門主動擔責、改進工作。目前,公務員事務局已啟動附屬法例草擬工作,正與律政司研究相關內容,預計2026年提交立法會審議,為制度落地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特區政府在行政服務中堅持“拆牆鬆綁”,以“城中學舍計劃”為例,今年7月推出後,在規劃、地政及建築圖則審批方面優化流程,便利市場將現有商業大廈(包括酒店)改作學生宿舍;施政報告進一步將計劃擴展至拆卸重建的全新學生宿舍。陳國基坦言,“教育局及發展局一直與有興趣參與計劃的發展商、營辦商聯繫,並提供適切協助,讓項目能早日落地。政府亦會在今年內,推出適宜興建新宿舍的商業及其他用地,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

“截至今年10月初,該計劃已收到超10個正式申請,全獲批後預計增加約2,600個宿位,既可以解決商業樓宇空置問題,又能夠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住宿需求,可實現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的雙贏。這也彰顯出特區政府以創新思維解決民生問題的擔當。”陳國基介紹了這一計劃的優勢所在。

民生置頂施政  以愛國教育凝聚共識

“特區政府治理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市民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陳國基始終將民生福祉放在施政首位,通過精準幫扶解決弱勢群體難題,以愛國主義教育凝聚社會共識,讓香港社會更有溫度、更具凝聚力。

在精準扶貧方面,特區政府確立劏房住戶、單親住戶、全是老者住戶三類目標群組為精準扶貧的對象,推出了多項針對性項目。“共創明‘Teen’計劃”聚焦弱勢家庭中的學生,首三期招募超10,000名學生及約10,000名老師,提供了約2,000項團體活動,出席人次超過72,000人次;今年更通過香港賽馬會“行政長官專項撥款”1,000萬元,以豐富校友會的活動,開展了多項協助他們融入香港潮流文化與中華傳統藝術的培訓。

“本屆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把資源投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陳國基說,“但是,精準扶貧不等於直接給錢,而是要深切體會他們的需求,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而實施”。特區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主要的宏觀民生政策,如教育、醫療衞生、房屋和社會福利等。例如,社區客廳目標是為劏房戶改善居住環境,至今已推出9個,惠及約4,400個家庭、服務逾100萬人次。未來一年,將再增設6個,預計累計惠及7,000個家庭。尤其是“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2024/25學年擴展至全港18區的超120間小學,惠及約5,500名學生(尤其單親家庭子女)。從今學年起更不設名額上限,可以讓家長安心工作,提升自己,也給孩子增加了更多的社交機會,有助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業提升。“我親身感受到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有位學生的變化。起初見到他時,他總是戴著口罩躲在人群後面,什麼話也沒有。現在個子長高了,和大家接觸也不再戴口罩,可以看到他臉上洋溢的笑容,見面會和大家打招呼”,陳國基說,“我覺得這樣的扶貧,比直接給一點錢好多了”。

2025/26年度,特區政府投放於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的經常性開支超過3,400億元,房屋公共開支預算超過500億元。上述計劃的各項成效將納入2026年年中公布的《香港精準扶貧工作成果報告》,切實展示特區政府在精準扶貧方面“造血賦能”與“兜底保障”雙管齊下的策略。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改善民生。其中,社區客廳目標是為劏房戶改善居住環境,至今已推出9個,惠及約4,400個家庭。圖為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母親節探訪筲箕灣社區客廳(圖:陳國基Facebook)

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陳國基領導“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下屬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積極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對接,通過多元形式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國家歷史文化與國情教育。

今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特區政府推動相關主題的博物館展覽、電影欣賞會、戰時遺蹟參觀等活動;教育局則每年組織中小學生赴內地考察。陳國基亦曾親自帶領研學團赴海南觀看火箭發射的情景、赴黑龍江參觀“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歷程與中國人民在抗擊日本侵略者過程中的苦難與犧牲。

同時,特區政府亦開闢了多條內地精品愛國主義教育路線與紅色研學基地,並努力推動香港學校與內地學校建立“姊妹學校”,更加強教師國家安全教育培訓,例如製作有聲繪本、演唱國民教育歌曲等,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扎根,增強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自豪感。

“國家好,香港更好”的施政邏輯

回顧三年來的施政歷程,陳國基將工作理念總結為“以國家戰略為引領、以市民需求為導向、以實幹擔當為根本”。他強調,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離不開香港與國家的同頻共振。北都大學城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創科布局,人才計劃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每一項政策都緊扣國家發展戰略,詮釋出“國家好,香港更好”的深刻內涵。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圖為9月3日上午,香港創知中學組織逾千名師生員工在學校禮堂共同觀看閱兵儀式直播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是其他國家一兩百年都達不到的,這也充分印證了我們的制度與管理是有優勢的。中國內地的發展一日千里,我1976年第一次回內地與現在的看到的景象真的是天壤之別!”陳國基說,“看到巴勒斯坦加沙的戰爭慘狀,我們都很清楚,國家不強大,受苦受難的就是老百姓!所以,應當感謝國家的強大,給我們提供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也更應該珍惜這樣的社會安寧!”

“2019年黑暴事件讓我們深知,國家安全是香港發展的前提,而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讓市民過上好日子。”陳國基表示,未來政務司仍將繼續扎實推進教育、人才、治理、民生等領域的工作:2026年推動北都大學城洪水橋地塊啟用、落實數字教育藍圖;2027年實現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至50%;2028年優化技術專才輸入措施應對人力短缺;同時持續完善精準扶貧與政府治理,以實際行動推動香港“由治及興”。

“有國家的堅定支持,有香港的獨特優勢,有全社會的團結努力,我們一定能克服挑戰,讓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陳國基的話語中,既飽含對香港未來的信心,更彰顯出其帶領下的政務司團隊踐行實幹、服務市民、貢獻國家的堅定決心。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11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劉可熠 監製:張晶晶
智慧城市指數香港全球排第八 “智方便”逾380萬人登記
粵港澳大灣區法律部門人員培訓課程首在港舉行
11月5日起,羅湖、蓮塘、福田、港珠澳大橋等口岸可“刷臉通關”
體育為媒 粵港澳三地攜手辦賽開啟新篇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