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兼具獨特的區位優勢與兼容並包的文化特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善用深厚的文化資源,秉持創新的傳播理念,在香港的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向世界遊客及香港市民展示中華文化的精彩紛呈,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助力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香港具國際知識產權市場交易中心潛質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館初心有兩個,一是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二是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在採訪中,吳志華勾勒出這座文化寶庫的使命。三年以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近30場展覽為脈絡,以珍貴展品貫穿古今中外,塑造出兼具傳統底蘊與國際視野的品牌形象。館內展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同時,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寶、藝術奇珍,都能在此找到展示的舞台。

跟北京的故宮博物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一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具有自己獨特的品牌特色。“我們和北京、台北的故宮,可以說是同根同源的,大家都承載著明清以來宮廷收藏的重要文物,也都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展示方式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有9個展廳,展覽單元多以主題而非僅按時序展示文物,且很多主題都和生活相關。同時,也善用多媒體、數字技術,在展出文物的同時,還會推出一些體驗性的展品。“過去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觀眾都很喜歡這種展示方式。”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表示,將推動西九文化區(西九)及本地文創產業多元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也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品牌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連接文物與大眾的紐帶。吳志華坦言:“文創產品是一門挺大的學問。”在他看來,文創開發需牢牢把握三大核心:一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希望透過產品,讓觀眾觸摸到文物背後的歷史溫度與文化底蘊,而非純粹形式上的表達。二是與博物館品牌形象的緊密契合,始終緊扣傳統與創新並重的定位。三是對文化消費市場的精準洞察。唯有摸準市場需求、找準受眾群體,才能讓文創產品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真正走進大眾生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推出如“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香港故宮學生文化大使等一系列青年文創人才培養計劃,到研究生層面,還有“中國文物研究培訓計劃”等文物修復、博物館人才的培訓。希望這些人才培訓項目不僅能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香港的文博界、文化藝術界培育人才,日後還能為大灣區、為國家培育所需的文化創新、文化傳承方面的人才。
“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相當蓬勃,特區政府近幾年也加強了對各行各業的支持。”2023年,文化及創意產業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為4.6%,對於整體經濟發展來說相當重要,亦具有巨大潛力。“香港有良好的市場環境、優秀的設計人才,還有相當完善的法律基礎,同時也受到大灣區整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帶動,為香港帶來協同發展的機遇,推動資源、人才、市場的跨區域流動,對於IP(知識產權)的開發以及文創產業的發展都相當重要。”這些優勢不僅支撐香港本地文創產業的發展,更讓其具備成為一個國際知識產權市場交易中心的潛質。“未來,我們要善用自身獨特優勢:一方面推動文化機構、博物館自身文創產業的創新發展,將文物與展品轉化為受大眾喜愛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更要全力將香港打造成文化創意產業IP的交流樞紐,讓這裡成為全球優質文化IP匯聚、交易、孵化的重要平台。”
引進來:以跨文化展覽促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時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策劃每一場跨文化展覽時,對話與交流始終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重視的部分。吳志華認為:“要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歷史,尊重它們的話語權,以及它們對自身文化、文明的獨特詮釋。”這份尊重,讓香港故宮館不僅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更成為多元文明交融互鑒的重要紐帶。
“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來自於交流與互鑒。”三年以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經展出及正在策劃約10個外國文化相關的展覽,未來計劃每年引進2至3個此類展覽,“莫臥兒王朝瑰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及“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皆是香港首次舉辦聚焦莫臥兒文化和伊斯蘭文明的大型展覽。吳志華表示,在策劃此類展覽的時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尤其重視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讓中外文化元素產生互動和對話。“最近的‘莫臥兒王朝’相關展覽也是如此,莫臥兒王朝是16到17世紀南亞地區一個很重要的王朝,其中也包含很多文化交流的元素,中國文化也影響了當地宮廷文化和宮廷藝術品的創作。”
11月20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舉辦“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特別展覽,是繼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第二次直接與亞洲地區博物館合辦埃及文物大展,突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作為亞洲的全球性博物館的角色。“我們會用一種全新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這些文物,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整體呈現方式會和上海的展覽有很大不同。”在此次展覽中,也會採用跨文化方式,展現中國和埃及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聯繫。
走出去:以數字技術建文化交流橋樑
“除了‘引進來’,香港故宮博物館會也重視‘走出去’。”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憑藉地理位置、文化底蘊以及良好的國際溝通網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團隊容易和外國接觸,團隊中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研究員,在開展國際交流項目時更有優勢。
吳志華認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科技之間的深度聯動,能夠成為香港經濟模式轉型的重要助力。數字技術的應用是文化傳播的“催化劑”。“數字技術可以打破地理空間限制,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突破語言壁壘。將來我們希望能推出更多數字展覽,讓它們‘走出去’,也希望能把更多關於其他國家文化藝術的數字展覽帶到香港。”
開館三年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順應時代潮流,在展覽中加入了很多數字展示、沉浸式展示,收穫了觀眾的廣泛認可。“過去三年,我們做了28個展覽,其中運用數字技術、新科技打造的數字展示展品大概有140多個。”在吳志華看來,技術從來不是目的本身,“我們始終謹慎把握數字展覽的核心,以內容與文化內涵為根本。絕不會為了追求技術上的炫技、視覺的驚艷,就忽視文化傳播的本質,讓觀眾看完只剩‘好玩’的印象,卻沒留下關於文化的深刻體驗。”
所以,怎麼讓展廳裡的實體文物和運用新科技的數字展品和諧共鳴呢?吳志華館長認為“‘紋’以載道──故宮博物院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即是“虛實對話”的典範之作。“我們選取了6組來自故宮博物館的建築文物相關內容,運用最新的數字技術、沉浸式技術將其進行重構。觀眾在沉浸式場景中,既能透過視覺、聽覺,直觀感受紋樣的細膩美感與建築的恢弘氣度,更能在互動中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歷史脉絡、工藝技法與文化寓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重視社交媒體在推動文化藝術傳播方面的作用,計劃通過多元社交平台,開拓與青年對話的新渠道,探索雙向互動的文化傳播方式。“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很高的熱情,樂於欣賞和參與相關活動。所以我們會更多地利用社交媒體,開拓更多渠道和他們溝通。”在吳志華看來,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代代傳承,更在於持續創新。社交媒體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給年輕人更多參與的機會,是激發青年創新活力的重要載體。“我們希望以社交媒體為紐帶,鼓勵更多年輕人深入理解文物背後的內涵,更期待他們能成為文化創新的主角,用年輕人的視角與創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活力。”
未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會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近年我們尤為關注中東地區,像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這些國家,對文化發展的需求旺盛,更對中國文化抱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作為新興文化市場,也成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重點布局的方向。“我們正積極探討將優質展覽帶到中東與東南亞的可能性。”他提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大量觀眾來自東南亞,如何深化與這一群體的互動,同時搭建與當地文博機構的合作橋樑,已成為館方未來工作的重點方向。
在吳志華看來,文明進步的根基在於相互對話、彼此滋養。通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華文脈將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綻放新彩。未來,他期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能持續搭建跨文明交流的橋樑,讓文明互鑒的軌跡跨越山海,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11月號)
今日熱搜
本週熱搜
本月熱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