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發綠債可持續債務逾840億美元-紫荊網

2024年香港發綠債可持續債務逾840億美元

日期:2025-09-01 來源:香港新聞網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1日表示,當局在推動各項相關措施和市場發展方面都取得顯著進展。2024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超過840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約五成。其中,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約430億美元,佔地區總額約四成半,並自2018年起連續7年居亞洲區市場的首位。

許正宇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就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最新發展發表開場發言時表示,香港是全球領先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一直積極發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引導國際資金配對優質的綠色項目,促進區內經濟綠色轉型,同時積極貢獻國家的“3060”雙碳目標。

他隨後介紹了當局在推動市場發展、營造有利規管環境、鼓勵金融創新和建構跨界別生態圈四方面的措施。並重點介紹特區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為綠色項目和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碳市場發展、可持續披露、鼓勵金融創新、建構跨界別生態圈等6個主要範疇的最新進展。

第一,就特區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而言,特區政府透過發行綠色債券推動香港綠色金融及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截至今年六月,特區政府已成功發行合共約2,400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涵蓋港元、人民幣、歐元、美元和不同年期,為香港和區內的潛在發行人提供重要的基準。政府已透過該計劃為本地116個合資格的綠色項目融資。

第二,就為綠色項目和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而言,自2021年起,多個內地地方政府已先後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截至今年7月合共累計總額達400億元人民幣,當中包括綠色債券、藍色債券、可持續債券及社會責任債券等。此外,我們一直致力把香港發展成更深更廣的融資平台,並在近年相繼推出多項市場發展措施。其中,港交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經諮詢市場後於2023年3月實施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便利具規模但尚未達到現時主板資格測試的盈利或收益要求的特專科技企業透過新的資格測試上市融資。現時機制涵蓋包括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在內的五大特專科技行業,能配合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便利科技公司吸納國際資本和拓展業務。

第三,就碳市場發展而言,特區政府一直支持及推動香港碳市場的發展。港交所於2022年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為國際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同時提供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碳市場。參與者數目至去年年底達100個。此外,港交所與多家內地碳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分享專業知識,探索共同推動區內碳市場發展的合作。

第四,就可持續披露而言,當局於去年12月推出《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就大型公眾責任實體不遲於2028年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SSB準則)提供清晰的路徑。香港會計師公會作為香港可持續匯報準則的制訂者,完成公眾諮詢後已於去年12月發布全面銜接ISSB準則的香港可持續披露準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於今年6月發布司法管轄區描述,並確認香港為首批以全面採用ISSB準則為目標的司法管轄區。

第五,就鼓勵金融創新而言,當局致力推動產品創新發展。特區政府發行的綠色債券中包括兩批代幣化綠色債券,它們更分別是全球首批政府代幣化綠色債券及全球首批多幣種數碼債券,充分展示香港在結合債券市場、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以及金融科技方面的優勢和領導地位。特區政府會將代幣化債券發行恆常化,香港金融管理局正準備協助特區政府發行第三批代幣化債券。此外,為積極拓寬綠色金融科技生態圈,特區政府於去年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提供前期資助,推動有潛力的綠色金融科技方案於香港的商業環境中更廣泛應用,資助計劃已批出60個方案,這些方案正陸續通過概念驗證。

第六,就建構跨界別生態圈而言,特區政府於2022年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供本地合資格從業員、相關專業人士和修讀相關學科的學生及畢業生申請。截至今年7月底,先導計劃已批出超過7600宗申請,涉及的總資助金額超過4200萬港元。為持續支持本地綠色金融人才的培訓,先導計劃會延長至2028年。當局也透過大型會議、研討會及其他持份者交流活動,加強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的技能培訓和合作,當中包括於今年四月在香港舉行首屆國際碳市場峰會,以及將於下星期舉辦第二屆“香港綠色周”等,為不同地區和領域的持份者提供對話與合作的平台。

許正宇表示,當局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推展綠色金融的相關工作,鞏固香港作為區內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

來源:香港新聞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郭孟琦 監製:張晶晶
來看億點點震撼!中國排面一看一個哇塞
【紫荊直播】正義必勝——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
圖集 | 人民軍隊英姿颯爽
帶你看勝利日大閱兵這一天!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