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入海口,中交廣航局打造的世界先進綠色智能耙吸挖泥船“浚廣”正從藍圖變為現實。在這艘土生土長的“國之重器”背後,不僅是137個分段、13467噸鋼材、33.3萬公里電纜的化零為整,更是將中國疏浚裝備推向新高度的卓越標杆。
填補“中國方案”空白
“國際目前最大的耙吸船艙容是4.6萬方,我國2016年投產的亞洲第一耙吸式挖泥船‘浚洋1’為2.1萬方。隨着競爭加劇,要在全球疏浚市場掌握話語權,必須進一步升級擴容,研發綜合性能更強大的新一代旗艦。”監造船長魏永鵬說道,從上世紀90年代的“廣州號”開始,團隊就在自主創新和“卡脖子”之間探索前行,到第四代“浚廣”概念提出時,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徹底打破受制於人局面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基於“浚洋1”的實踐應用,以及對國內各相關廠家綜合考察,團隊得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內目前已經具備生產3萬方艙容高端耙吸船零件設備的廠家,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聚鏈成勢,把一塊塊“積木”拼裝成為功能更強大獨立體。背靠擁有70多年技術底蘊的疏浚央企,新一代建造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
然而,當好開路先鋒遠比預想中複雜。“‘浚廣’總長198米,型寬38.5米,型深18米,排水量與‘福建號’航母相當,從設計優化到零件生產以及拼裝,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環環相扣,不能出一點差錯。”建造組長郭衍鋒說,他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第一次”,建造組既是監督員又是教練員,帶着設計、設備廠家、船廠“大兵團”作戰。
聯合國內多家科研機構,經過2年籌備、3年設計建造,“浚廣”順利問世。該船以智能、綠色、高效為核心,實現疏浚作業效能提升、碳排放大幅降低及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樹立全球疏浚裝備技術新標杆。其配備智能疏浚控制系統,可實現最大挖深120米、超遠排距10公里的作業能力,45米挖深時可在90分鐘內將泥艙填滿,能高效完成港口航道疏浚、深遠海管溝施工及吹填造地等複雜工程,填補國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市場空白,顯著提升我國在國際疏浚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毫米級“拼裝”接力賽
透過“浚廣”龐大身軀,內部構造猶如一隻五臟俱全的鋼鐵巨獸。主機作為船舶的“心臟”,是整船動力系統的核心,單台重達220余噸,安裝精度要求極高。
“主機吊裝涉及結構強度、軸系對中、管路接駁等多維度技術要求,稍有偏差,猶如車頭帶車尾,不僅會影響尾軸安裝,嚴重時會造成主機等一系列連鎖損壞。”監造輪機長梁汝健介紹道,吊裝前,團隊應用數字化掃描與定位聯動系統對每個分段進行“數字體檢”,生成毫米級誤差補償方案。現場空氣凝重,監造組屏息凝神,目光緊鎖基座四角,高精度調節螺栓,就像活動扳手一樣動態調整對接平整度,每一次精準的擡升與平移,都是對極限的挑戰。最終,經過2小時的精密操作,主機最終以毫米級誤差平穩落座於船體基座。
精度是貫穿“浚廣”建造全程的生命線。“軸系安裝對技術要求極高,直接關係到主機推進系統運轉的可靠性和船舶航行的安全性。要將17余米長並帶有直徑5.5米螺旋槳的軸系插進艉軸管內,必須控制整個軸系定位安裝誤差在毫米級內。”梁汝健介紹道,焊接質量決定軸系安裝精度,過程中必須對方向、順序和溫度進行嚴格控制。為進一步降低關鍵部位的殘餘應力,團隊優化焊接順序、採用對稱施焊法,為控制變形量,兩人同時焊接時,速度要比正常慢10倍,而焊條熔化溫度有二千多度,無論氣溫有多高,焊工都要全副武裝,一氣呵成,完成之後已是渾身大汗。隨後,監造人員還要逐一進行照光驗收,提出細緻入微的調整。
除了緊鑼密鼓的“硬聯通”,在水下還有一場挑戰難度更大的“軟對接”。施工作業時,耙吸船需要通過船底兩扇長6米、寬8米的巨型鋼門,及時將泥艙裡的泥沙卸到指定區域。面對3萬多方的載泥量以及海水壓力,如何保障水密性,是擺在團隊面前的又一難題。“關鍵在於密封膠條,膠條硬度、截面形狀、壓縮量…每一個參數都需在反覆驗證。”魏永鵬說道,經過連續攻關,一種特製的密封結構終於誕生,就像一道柔韌的堤壩,在鋼鐵縫隙間築起滴水不漏的防線。

讓“超越規範”成為習慣
“寬度是絕對不夠的,必須調整!”郭衍鋒是出了名的“不講情面”,泥艙兩側通道按規範最低要求設計為80公分,但這樣寬度在實際使用中很不方便,更別提設備檢修。由於“符合規範”,而且牽涉多個在周邊布局設備的部門,設計單位拒絕修改。監造團隊都有船上經歷,他們堅持“實用優先”據理力爭,最終聯合輪機、電氣等多專業,將通道拓寬至1米,並重新調整了通風管、液壓管等布局。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大家都摸清了監造組的“脾氣”——規範只是基本要求,不想被“拒收”,80分纔是合格線,還要跳一跳向100分看齊。整個周期下來,這樣的設計優化達5000多處。
確保設計優化落地的同時,建造組始終在和進度賽跑。“船廠加工產能每月是固定的,船廠不止一條船,先幹哪條船要排序,爲了確保工期,我們找船廠主要領導,積極協調資源,按照耙吸船建造進度要求,修訂生產計劃,並每天派人盯現場,查驗下料數量是否滿足計劃要求。”見習船長李強說,那段時間,建造組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深夜,大家圍着一張鋪滿圖紙的方桌,討論聲不絕於耳。
在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團隊裡,超過半數人是第一次參與造船。考慮到後期使用,他們多數都是“浚廣”投入使用後的“準船員”,從設計生產環節就開始介入,親眼見證、親身參與這艘重器從無到有的跨越。
“一開始的審圖就犯了難。”電氣員羅鑫坦言,作為團隊年紀最小的“95後”,由於經驗不足,面對複雜如人體血管神經般的電氣系統,溝通反饋的過程中做了很多無用功。建造組把“浚廣”打造成人才培養的“大學校”,通過老帶新、研討會以及與高校、科研機構交流等,不斷提升大家幹事能力。“小到分段製作、報驗,大到工藝流程、現場監造管理,我們都全程參與,掌握了核心技術,經過這個過程,再遇到類似工作都可以勝任。”羅鑫自信地說。

伴隨着高亢的汽笛聲,以“浚廣”為代表的我國高端疏浚裝備正式下水,標誌着船體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待後續完成舾裝、繫泊試驗、航行試驗等一系列重要步驟後,這艘國輪國造的集大成者,將承載新一代廣航人逐水揚楫、向海圖強之夢,在不斷從追趕到引領的超越中,匠造更多“一帶一路”標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