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沙場秋點兵,世界看中國。
明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盛大閱兵儀式,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25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出席閱兵儀式。他們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越南國家主席梁強,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尼泊爾總理奧利,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土庫曼斯坦總統謝爾達爾·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剛果(布)總統薩蘇,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古巴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緬甸代總統敏昂萊。
這份名單看似平常,其實蘊含很大深意。在國際局勢波譎雲詭、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中國外交更加從容自信、游刃有餘,中國力量更加勢如破竹、勢不可擋。
從邀請名單變化看“周邊外交”
筆者留意到,這份領導人邀請名單有以下四個變化值得關注:
其一,“外國領導人”的陣容更強、層次更高、規模更大。10年前的九三閱兵嘉賓名單上,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議長、副總理統稱為“國家領導人”,總共30位。今年的九三閱兵的嘉賓名單上,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共25位,另有議長和副總理6位。
其二,名單排序變化。10年前的九三閱兵外國領導人名單按國家名字的第一個英文字母排序;今年的名單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名字毋庸置疑的排在了第一位。筆者留意到,普京帶領3位副總理10多位部長已於8月31日開啓4天的“中國之行”。俄方稱,普京此次訪華“史無前例”。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排在第二位。金正恩以往都是出席“一對一”的單邊外交活動,這是首次出席多邊外交活動。這一變化釋放出兩個鮮明信號:一是銘記歷史。中國、前蘇聯和朝鮮都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二是關注現實。在地緣政治亂雲飛渡的背景下,中、俄、朝的關係唇齒相依、休戚與共。
其三,朝韓領導人“換位”。朝韓兩國最高領導人在外交場合“互不碰面”是慣例,10年前的中國九三閱兵,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出席,朝鮮則派出的是二號人物崔龍海。此次金正恩破例破格親臨北京出席,韓國派出的則是位高權重的國會議長禹元植。這說明,朝韓雙方雖然敵對,但都非常重視對華關係。
其四,周邊國家更加“親華”。這份領導人名單顯示,在與中國陸地接壤的國家中,除了印度、不丹和阿富汗,其他國家來華的都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印度總理莫迪雖然不名單上,但莫迪剛剛來中國天津出席了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習主席與他會面會談;此前,王毅外長還訪問新德裡,中印就邊界問題達成了10點共識,中印關係不是疏遠了,而是緩和、親近了。再看中國兩個鄰國:不丹至今沒有中國建交,姑且不論;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並未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也可暫且不論。
今年4月,中央周邊工作會議首次召開。會議指出,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會議提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由這份領導人名單的以上四個顯著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周邊外交卓有成效、備受矚目。
從日本攪局擾亂看“二戰史觀”
就在中國籌備盛大的九三閱兵時,8月24日,日本共同社爆料稱,這段時間日本政府一直悄悄地通過外交渠道,呼籲歐洲及亞洲各國,不要出席中國的九三閱兵。報道稱,日本政府認為中國閱兵“反日色彩濃重”,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是“過度聚焦歷史”,“要避免中國主導的歷史敘事在國際社會擴大影響”。
然而,日本的“公關”並沒有達到任何預期效果,25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欣然接受邀請,並有多個國家的議長、政府副總理、前政要、以及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中國閱兵盛典。其中,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也將出席,說明日本國內也並非“鐵板一塊”。由此可見,正義的力量終究佔據上風。
近年來,中國及許多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國際社會要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所謂“正確的二戰史觀”,主要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其一,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二戰被視為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推行極端民族主義與擴張主義引發的全球性侵略戰爭,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是人民追求和平與正義的必然結果。
其二,中國戰場的戰略地位。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以14年抗戰牽制日本陸軍主力,以犧牲3500萬同胞的沈重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作出決定性貢獻。
其三,戰後秩序的法理性。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戰後國際體系,確立了主權平等、和平共處的原則,成為維護全球穩定安寧的基石。
中國舉行九三閱兵,並不是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是弘揚正確“二戰史觀”的體現。
日本右翼勢力試圖掩蓋日本侵略本質,淡化日本對亞太各國造成的巨大傷痛,甚至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美化侵略歷史,這是國際社會絕對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從這份領導人邀請名單可以看出,作為日本的近鄰,亞洲國家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保持高度警惕,堅定支持中國隆重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舉措。
從全球南方看“多極世界”
這份25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邀請名單,包含了有許多“全球南方”國家。比如,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
近年來,“全球南方”這個概念在國際場合被頻繁提及。1926年,意大利政治哲學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了“南方問題”的概念,初步說明“南方”概念所蘊含的反殖民、反剝削、求發展等特性,而這構成了“全球南方”概念的底色。
如今,“全球南方”一般是指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以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則把“全球南方”定義為“77國集團和中國”。
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全球南方”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凸顯。2000—2012年,“全球南方”在全球貿易中所佔份額從35%提升至51%。 2024年3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的記者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表示,獨立自主是“全球南方”的底色,團結自強是“全球南方”的傳統。“全球南方已經成為國際秩序變革的關鍵力量”。
在這份邀請名單上,“全球南方”國家領導人佔了極大部分,這充分說明,“全球南方”高度認可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世界多極化、國際政治民主化,希望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重要、更廣泛、更鮮明的作用。
從衝破鐵幕看“合作共贏”
在美國和歐洲主要大國領導人集體“缺席”的情況下,中國發出的這份邀請名單上的兩位領導人名字特別引人注目: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斯洛伐克總理菲佐。
塞爾維亞是二戰的受害者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重要成員,也是中國的“鐵桿盟友”。習近平主席曾於去年5月訪問塞爾維亞,受到塞爾維亞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由中國公司承建的匈塞鐵路是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雙線電氣化客貨共線高速鐵路,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也是中塞友誼的象徵,將於明年開通運營。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出席中國九三閱兵,說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中國是斯洛伐克的主要貿易夥伴,截止2023年,兩國貨物貿易總額達到了115.3億美元。去年,斯洛伐克總理菲佐曾在中國進行了長達6天的訪問,親率5位部長和80名企業家組成的“超級商務團”考察中國新能源汽車。汽車工業產值佔斯洛伐克全國工業銷售額近一半,至2026年,一座計劃由中國投資的電動汽車電池廠將在斯洛伐克建成。
斯洛伐克是歐盟成員國,也是北約成員國。斯洛伐克總理菲佐是首位出席中國紀念活動的歐盟成員國和北約成員國的領導人。菲佐能衝破歐洲的外交鐵幕,這說明,“陣營對抗”不得人心,合作共贏才是出路。斯洛伐克不願再做大國博弈的提線木偶,而是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佔別國一寸土地。中國閱兵是為了致敬英雄、守護和平、開創人類美好未來。透過出席閱兵盛典的外國領導人名單,世界看到了中國氣度和中國魅力,看到了中國力量和中國貢獻,習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深孚眾望、更加影響久遠。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