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美軍大規模聯合軍演意在何方-紫荊網

【紫荊專稿】美軍大規模聯合軍演意在何方

日期:2025-09-0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北京 李夜雨

近來,美軍舉行多場聯合軍事演習。7月份,美軍舉行“部隊重返太平洋”和“護身軍刀”兩場聯合軍演;8月份,美軍舉行“極地邊緣”和“極地匕首”兩場聯合軍演。在俄美首腦會晤前夕,從時間點上看,似乎是為了“歡迎”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到來,其實,細分析更有其它深意。那麼,美軍連續舉行多場聯合軍事演習到底劍指何方?

大規模聯合軍演創冷戰後“規模之最”

近期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舉行的兩場重大聯合軍演,再創冷戰後的“規模之最”。五角大樓的5億美元軍演撥款猶如投入火藥桶的火星,點燃了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的冷戰後最大規模演習。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公開宣稱:“演習核心目標就是應對大規模中美衝突。”這赤裸裸的“宣言”,徹底撕下了華盛頓所謂“維護地區穩定”的遮羞布,揭開了美國妄圖以武力重塑亞太秩序的戰略野心。

美空軍於7月10日啟動了為期兩周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集結了近300架戰機與數千名人員,模擬印太地區高端戰爭場景,演練“敏捷作戰應用”等新型作戰概念,其規模與針對性引發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廣泛關注。之後,又舉行了“護身軍刀”演習,參演國家多達19個,參演總兵力達3.5萬人,為“護身軍刀”系列演習歷年之最。基於備戰未來中美高端戰爭,美軍的兩場大規模聯合軍演,無疑是為中國“量身定製”。

本次演習意圖測試“高對抗環境中所需的後勤和保障能力”。美陸軍還首次進行了新型“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在太平洋地區的實彈發射。將這兩場聯合軍演聯繫起來可以看出,美軍針對中國量身定製的威懾行動,旨在強化對華圍堵體系,並為所謂可能的“高端衝突”預演戰術,核心目標則是全面驗證戰時後勤、分散動員,以及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之間的互操作性,為備戰與大國可能爆發的高端戰爭做準備。

“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中涉及了敏捷作戰與分布式聯合作戰的新理念。敏捷作戰運用概念是美空軍基於當前發展階段和未來作戰需求作出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美軍開啟新一輪國防改革,致力於建設規模精幹、靈活敏捷的現代化美軍,積極探索兵力投送和後勤保障新模式,推進敏捷作戰深入發展。

本次兩大演習主要目標在於整合和試驗後勤、維持和賦能能力,以快速和大規模地將第五代戰鬥機、指揮和控制飛機以及將空運和空中加油帶入西太平洋,將在“敏捷作戰應用”架構下,將集中部署的戰鬥機部隊拆分為不同的小隊派往偏遠地區以防止被對手集中打擊,並根據需要快速調動。

演習期間,太平洋空軍還開展了其史上最全面的應急響應演習,以訓練軍人保持戰備狀態並在壓力下執行任務,演習將重點展示飛機航線作業、彈藥裝載、熱坑快速加油、戰鬥搜救、分布式後勤和多邊空中加油等關鍵技能。美太平洋空軍指揮官表示,“我們必須做好在嚴酷條件、網絡癱瘓和保障鏈中斷的情況下作戰的準備。我們的部隊必須具備自給自足、機動能力和快速適應能力”。

從美軍的言行可以看出,本次演習旨在改變將機群集中部署在大型基地的傳統模式,採用“化整為零”的思路,通過分散性與靈活性,隱蔽其軍事力量,增加我方打擊難度,或與美“先遣聯隊”等作戰概念疊加運用,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作戰力量重新組合並迅速反擊,以實現“複雜且不可預的規模化作戰能力”。這次演習與以往顯現出明顯的不同,許多此前並未廣泛討論的新鮮概念,例如分布式作戰、敏捷作戰,以及極端條件下的後勤保障等,正逐漸成為演習的核心內容。

新图:美國空軍“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出動了近300架戰機。圖為美軍F-35戰鬥機在美國猶他州希爾空軍基地集結的資料圖片
美空軍“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出動近300架戰機。圖為美軍F-35戰鬥機在美國空軍基地集結的資料圖片

美軍執着將中國視為頭號“臆想敵”

在此之前,美國就曾在中國周邊舉行過多次軍演。例如,2022年的“勇敢之盾”演習動用了超過200架戰鬥機,氣勢浩大。而在2023年,又相繼開展了“北方邊緣”以及“竹鷹2024”演習,同樣也是動員了150多架各型作戰飛機。在巴以衝突以及俄烏衝突的背景下,美國在亞太地區舉行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出動戰機與人員的數量相比以往顯著增加。該演習與美日印澳聯合軍事演習“護身軍刀”交織在一起,行動時間重疊並行,這些都表明美國在亞太地區正在進行針對中國的新戰略布局。

美軍為何如此執着將中國視為頭號“臆想敵”?其根源在於美國長期以來的霸權焦慮。中國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軍事科技領域的突破,正動搖着美國賴以維持全球霸權的軍事基礎。而美國無法接受一個不受其掌控、並能在西太平洋挑戰其軍事優勢的強國崛起。今年以來的多次聯合軍演,正是美國以武力為後盾,向地區國家展示“肌肉”、施加壓力、妄圖維持其主導地位的“炮艦外交”現代版。

近年來,美國的策略正在發生轉變,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海軍成功穿越第二島鏈及先進的六代機的迅速發展,這讓美國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如今,中國在武器裝備創新與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在許多領域相較於過去都有了較大的跨越與提升。無論是第一島鏈還是第二島鏈,中國的遠程導彈能力足以覆蓋任何方向的目標,且在打擊能力和精準度方面都有明顯提升。因此,美國明白,想要將其他國家的作戰模式直接運用到中國身上,面臨的挑戰不可謂不大。而且,即便是在亞太地區展開如火如荼的軍事演習,也難以真正威懾到中國。

中國有足夠實力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

儘管“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成為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活動,其震撼程度不容小覷,但在威懾中國方面的難度依舊很大。“部隊重返太平洋”強調敏捷作戰,實質原因在於戰場不是只看裝備,地理位置同樣關鍵,美軍要想在太平洋跟我們全方面對抗,必須跨越半個地球,遠程作戰,補給線拉長,士兵和飛機將疲憊不堪,這暴露出美軍敏捷部署存在的關鍵問題和短板弱項。一是難以持續作戰。從關島到中國近海,航程超過3,000公里,戰機需要多次空中加油,作戰效率大打折扣。二是補給困難。戰爭打的是後勤,在一些第二、三島鏈條的小島上,食物、油料、電力供應都是問題,戰時維持補給線將難上加難。且一旦失去補給,分散的島嶼基地很難長時間支撐。三是隱蔽困難。在解放軍先進的偵察手段面前,這些所謂的“睡蓮基地”並無秘密可言。四是反攻困難。通過分散基地保存有生力量相對容易,但組織起來進行反攻則會困難很多。島嶼上的簡易基地設施很難支撐組織戰役級軍事行動,而一旦進行軍事集結將會成為解放軍的絕佳目標。

美國若想在中國身上尋求優勢,從多場軍演中可以看出其面臨的重大挑戰。美軍300架戰機以“敏捷作戰部署”為名,被迫放棄傳統集結點,分散至西太平洋25個據點,將戰機藏身偏遠島嶼甚至公路起降點。這種“化整為零”實為導彈威懾下的求生術,表面驗證跨戰區協作,實則演練如何在解放軍火箭軍打擊下保存戰力。美國這種“化整為零”的布局,暴露了深層恐懼:解放軍火箭軍已具備48小時內癱瘓第一島鏈的能力。如今解放軍火箭軍實力大增,東風系列導彈威懾力十足,美軍傳統軍事基地在東風導彈射程內,生存面臨巨大威脅。

中國近年來國防現代化建設成果顯著。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軍事力量實現質的飛躍,構建起完整且先進的作戰體系。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於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挑釁性軍事行動,中國軍隊將保持高度警惕,隨時做好應對準備。

(作者係中國知名軍事專家,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9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周默 監製:張晶晶
粵港兩地牌車主福音!皇崗、港珠澳大橋口岸可“免加簽”通關
來看億點點震撼!中國排面一看一個哇塞
【紫荊直播】正義必勝——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
圖集 | 人民軍隊英姿颯爽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